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建纲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63-65
劳伦斯崇尚基于肉体与血液的人的自然本能——"性",他把"性之美"的美学观贯穿于各部作品之中,通过重新调整男人和女人的关系,通过使性爱获得解放而变得健康,解脱当时的工业化社会。作品的大胆性描写,透露出崇尚自然美、崇尚原始美、崇尚肉体美的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2.
3.
刘春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549-552
劳伦斯认为,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人们灵魂的空虚与血性生命的死亡。他致力于通过对完美性关系的探索,倡导达成心灵狂欢的“酒神”精神。通过对生命概念的分析,探讨了体现在劳伦斯作品中独特的生命观,并对这种生命观的根源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在更加深刻的层面解读了劳伦斯的思想及作品。 相似文献
4.
沈顺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9-35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将才、气、情、志等视为文艺美的原因所在.才、气、情、志的终极性根据则是性,故而性才是中国传统文艺美的终极性根据.好的文艺作品是人性的充实与圆满,这个过程是自然的.故而文艺之美即人性的自然圆满,也即天成.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美的定义.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美学研究中,“美”的历史情境性问题往往被忽视。本文立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美学这一新的学科视野,从艺术起源这一核心问题为视角,揭示了“美”在史前时代的存在境况和精神逻辑,阐释了“美”的情境性特点,提出了“美在情境中”的学术命题。 相似文献
6.
乐传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8):167-169
从劳伦斯的两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和《公主》中疯子的形象,可以看出劳伦斯思想的游离性以及对人际关系和男女关系的探索、如何去治疗疯子和劳伦斯建立和谐社会的人生主题。 相似文献
7.
彭大庆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6):37-39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宜廷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69-73
劳伦斯认为,在工业革命中,由于人们对物质的疯狂追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夫妻或恋人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机械的、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因此,人与人之间必须要建立一种积极的、和谐的关系,才能摆脱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厄运。平衡是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基础。在他看来,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像天上的两颗星星一样,既要相互吸引,又要相互排斥,保持完整自我,这就是劳伦斯的星星平衡原则。这个原则贯穿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由《儿子与情人》中男女之间的不平衡,到《恋爱中的女人》中男女之间的初步平衡,再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男女之间的完美平衡。 相似文献
9.
金益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2):88-90
劳伦斯欧战年代的四个短篇小说具有两个弦外之音一是提醒人们战争意味着两败俱伤,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二是表明现代文明已濒临崩溃,“现代人必须重生——像凤凰一样重新获得生命,才能创造出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0.
金益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2)
劳伦斯欧战年代的四个短篇小说具有两个弦外之音 :一是提醒人们战争意味着两败俱伤 ,战争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二是表明现代文明已濒临崩溃 ,“现代人必须重生———像凤凰一样重新获得生命 ,才能创造出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八十一章 ,其中有六章谈到“美”。从字面上讲 ,它们都是完美无缺憾的意思 ;从本质上看 ,它们都是以信从自然、无所作为的无为主义思想为特征的。虽然老子的“美”具有浓厚的哲学色彩 ,但在客观上它也有一定的美学意义。它不仅带有审美愉悦的色彩 ,对审美对象也有特别的规定 ,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可是有的论者认为老子“反对美的观念” ,这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2.
资云南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82-85
D.H.劳伦斯希望通过恢复男女两性关系的自然性来拯救危机四伏的西方社会,在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对生命力的赞美。他这一思想与西方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很相似,却并非完全相同,这一思想可称为变异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这种思想集中表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末,“教育美”是继“素质教育”、“主体教育”之后,中国教育理论界出现的又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教育美”有着不同的视域,“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主体教育”是针对“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则是针对“教育异化”而言的。“素质教育”、“主体教育”是“教育美”的早期表现形式,“教育美”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和超越。从本原上讲,“教育美”是教育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从本质上讲,“教育美”是美学精神在教育中的敞亮与澄明;从方法上讲,“教育美”是师生间立美和审美的统一。“教育美”是对中国教育美好明天的描绘,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王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1-73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反映。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块宝玉。这一文化瑰宝的美学价值能否通过翻译进行完全传达,一直是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诗歌的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的分析,以详尽的实例,论述了中文古诗之美学要素中所存在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张法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9-91
中国之美字,起源于上古仪式,是羊饰之人、羊肉祭品、盛肉礼器、行礼过程的统一。在中国的整合性思维下,形成了中国美字整合性特点,也由此,中国之美不能仅凭自身就升到文化的高度,而只与善相连,与道相通,才显出巨大的光辉。西方由区分型而来,在美字上,最要体现为具体之美、抽象之美与美、美感的区分。从而构成了西方美学之美升上了美的理式,以及在真善美区分上,美具有自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孙珺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71-73
文章从材料美学、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家居设计中的材质美的设计表现,并从材质美的挖掘与再创造,材质美对家居设计风格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材质美在家居设计中运用、提升家居设计的精神境界和设计品位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吴二持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Z1)
美食与人类不同民族、地域等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潮汕美食之所以走俏神州大地乃至世界各国,最主要的在于她有实在的“美”:既有最基本的味与香等内涵品质之美,又有造型、色彩、程序、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18.
周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94-99
艺术人类学以审美经验及艺术实践的跨文化研究为基本宗旨,但长期以来,对于"美"究竟是实质性的客观存在,抑或"美"只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脉络之下、意识形态式的政治话语体系之中、行业协会机制及艺术品市场的商业化运作的具体场景之内被人为地建构出来的?却始终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文章试图以当前正在中国若干大、中城市里蔓延扩展的"汉服运动"为案例,通过参与观察的田野工作方法,实地调查积极投入"汉服运动"的一些都市青年男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探讨汉服之"美"的建构性。① 相似文献
19.
谢雪莲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9-53
从现存可见的文学艺术来看,"汉代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汉代的思想是尊重人重视人的。"天人之美"主要是西汉时的美学风格,也是汉儒阐释"六经"的美学追求;"人和之美"涵盖了东汉中晚期的艺术特征,是文艺走向自觉的开始。如果说,汉代人对经学的阐释是发现自我,那么汉代书法就是汉人与自然的真正交流见证。人的自然化、自然化的人,二者水乳交融却是以汉代审美意识的整合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高兰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情感是作家创作的巨大诱因和动力。从创作心理的角度看,情感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表现为巧妙的移情入文、情感变异及强迫心理等特点。一个文学形象的成功就在于作家对情感艺术的成功把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