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字》的多重象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红字》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指出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 ,《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小说《红字》中海丝特胸前所戴的红字“A”符号有着丰富而特剐的含义。文章从形象符号的“能指”、“所指”及意义等方面对海丝特的红字“A”的意义的嬗变进行了详细的诠释.充分揭示了海丝特美丽、能干、勇敢和坚强的人格魅力,从而使红字“A”的原义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霍桑的小说《红字》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两者复兴清教的主题。清教激励了美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开国者,对于美国文化有贯穿始终的影响。霍桑在小说《红字》中为工业化初期的同代人指出了一条清教主义的道德完善之路;电影《红字》则表现了当今美国人向往和平、回归家庭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是他对女性主义矛盾态度的体现,但通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审视《红字》的翻译时,发现译者潜意识中男性中心主义思想的长期影响,使得其译著中的许多女性形象受到种种有意或无意地扭曲,逐渐沦落为男性中心主义所建构的固定女性形象,最终被建构成了男性的“他者”。  相似文献   

5.
本语文分析了《红字》中各种人物、不同的场景,以及红定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指出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从不同的是面暗示《红字》的主题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上半期美国最为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是上最为多产的象征主义大师。他的长篇小说《红字》运用了构思精巧的意象,耐人寻味的象征手法,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小说寓意,令人印象深刻。本文主要从红字“A”、主要人物两方面探讨《红字》中象征手法运用。  相似文献   

7.
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被誉为 1 9世纪美国文学中的优秀长篇小说。本文主要论述了《红字》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叙述了《红字》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8.
从《红字》及其序言看霍桑的创作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上半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美国文学进入了浪漫主义的发展时期,霍桑便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和强烈的主观色彩。霍桑曾多次宣称他的作品不是“小说”,而是“传奇”。在《七个带尖角阁的房子》序言中,他曾对传奇的概念作了扼要的概括,在《红字》序言中,他对这一文学形式的体裁和写作风格作了详尽的论述。兰·乌斯比在提到《红字》及其序言时说:“《红字》或许是霍桑最受肯定的成就,既然如此,探讨这部小说如何使传奇的概念得以阐明是很有稗益的……(序言)乍看起来它不过…  相似文献   

9.
在1850年《红字》出版后,霍桑成为当时生活在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作者对象征手法的熟练使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本文从大写字母A的多种象征意义以及景物寓意等方面入手,浅析《红字》中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淋漓尽致地运用了意象,文本从红字A到人物的名字、人物本身直至客观事物,都极具深意。1995年再次搬上银幕的电影文本《红字》也直接、明了地运用了意象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将电影文本的深意蕴含于可视的意象之中,虽然和原著相去甚远,但为受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的震动。通过对《红字》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中的意象运用的研究,阐释了意象的运用为《红字》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电影文本所带来的永恒的艺术魅力,试图为《红字》研究构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红字》是19世纪中期美国后期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S.》是至今仍活跃在美国文坛的现实主义作家厄普代克的作品。厄普代克明确表示《S.》与《红字》存在着联系,且种种迹象表明《S.》对《红字》进行了戏拟,是后者的续作。本文对以上两部小说做了比较阅读及研究,分析两部小说在爱情主题的内涵上的异同及其意义,并以此为例,探讨了续作与原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厄普代克"《红字》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S.》以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为前文本,从海丝特的视角出发,叙述了莎拉——现代版海丝特在当代背景下所面临的命运和困境。文章从个人自由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两性关系的角度对《S.》和《红字》进行互文性解读,探讨美国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和转化性,揭示两位小说家在宗教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交会与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用法国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这家拉康的理论讨论了《红字》中的珠儿的心理成长历程 ,从而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解读美国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的珠儿  相似文献   

14.
针对诸多评论家对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传统的模式性评论,从一个全新的评论视角,挖掘了《红字》中的爱情与希望主题,从而得出结论,《红字》反映的不仅仅是罪孽的代价以及来自上帝的惩罚,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爱情,对和谐的两性关系所充满的希望与寄托。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最大特点是含混。作者有意识地使作品具有模糊性、游移性、歧义性、甚至于矛盾性。本文从探讨《红字》的象征手法入手,重点剖析了自然环境和红宇“A”的多重象征意义,分析造成这一效果的原因,于含混中切近作者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6.
以美洲大陆清教徒生活为写作题材的《红字》,无论人物、事件还是中心思想都体现着《圣经》对其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男女主人公对待同一信仰的不同方式入手结合《圣经》来解读《红字》,并由此加深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衔接机制是言语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通过分析《红字》中丁梅丝代尔言语中的衔接机制并结合语场,语式,语旨理论以及主位推进模式理论来探究人物的心理历程。《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杰作,研究男主人公———丁梅丝代尔的心理活动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8.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这一反叛形象,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女权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之一。霍桑在《红字》中通过海斯特.白兰这一女主人公向读者展示了17世纪父权制度下自然与男性、自然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表达自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海斯特与自然一样,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都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9.
《红字》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 ,中外评论界就其主题研究见解颇多。在探讨其主题的道德意义上 ,西方评论界较普遍地认为《红字》中宣扬的是人生来皆有罪的清教教义 ,小说的主题是论罪恶。本文探析了《红字》主题的道德意义 ,即《红字》主题思想的主旋律不是论罪恶 ,而是论人性 (包括善与恶 ) ,论道德行为 (包括德行与恶行 )。它不仅无情地揭露和鞭笞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假恶丑 ,而且大力颂扬了人性和人类道德行为中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20.
霍桑代表作《红字》的主题一直是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道德学派提出《红字》的主题是人类之罪,反映了作者清教徒式的罪恶观,但霍桑对待男女主人公模棱两可的态度却又使人对此产生怀疑.女权主义研究则强调《红字》女主角身上体现的女权主义,而小说蕴涵的女权色彩却又被霍桑字里行间的嘲讽所冲淡.政治学派认为《红字》包含革命主题,而小说中对复辟和恢复秩序的偏好倾向却又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革命保守、怀疑的态度.新文化论者认为,这是一个关于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的神话式文化寓言,然而,在小说中却找不到由一条主线贯穿的、统一的文化"神话".这一切源于霍桑的模糊风格使小说具有多重的复杂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