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代诗文的研究在最近十几年来已呈现出一比较繁荣的局面,改变了明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小说、戏剧独盛,而诗文沉寂的不平衡格局。明代诗文及建立在其上的诗文评不仅是整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了解其时的思想文化构成、文人心态、社会心理结构等有着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包莉秋 《理论界》2007,2(7):193-194
政治和文论历来关系紧密。近代“小说界革命”因政治需要而发生:小说凭借与政治的联姻而被强调其社会作用并获得广泛认可,政治依靠小说使自己的思想、理念得以形象化、系统化。出于政治考虑的“小说界革命”不仅帮助维新人士建立起了自己的话语系统,而且使小说自身有了质的飞跃,从此获得与诗文同尊之位。  相似文献   

3.
伪典小说是五代出现的一种新的轶事小说类型,它们编造杜撰各式新奇的典故、代名、词藻等,模仿轶事小说和杂钞类纂书籍的体式,以期为人所注意并应用于诗文写作中.传统轶事小说的内容是记录见闻,写作原则是传信,写作精神是实录,但是伪典小说打破了这一传统,以其虚构杜撰成为传统小说的异类.伪典小说的写作手法是编造零碎故事作为典故,内容荒诞无稽,风格轻艳纤巧,目的则是希望"应文房之用".至于其产生的原因,则和古代诗文写作中追求僻典的风气有关.伪典小说的编造杜撰也可以称作是虚构,但它和传奇的虚构却大不一样.提出伪典小说的概念,指出其性质和写法,有益于认识古代小说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进一步深入小说史和小说观念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任明华 《齐鲁学刊》2013,(1):132-136
明碧山卧樵纂辑的小说选本《幽怪诗谭》,具有理论批评和文献方面的独特价值。书中小说作品共穿插诗词约410首,以诗歌为主体,是典型的"诗文小说"。这是对明代诗文小说创作实践和范式的总结,体现出明代有意幻设的小说观念和追求怪奇、娱乐的审美功能。编者对作品的时间、情节等进行了改动、增删,虽有迎合读者心理和趣味的意图,总体上却提升了原作的艺术水平。同时,还保存了许多明代小说作品及诗歌,具有重要的文本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自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历宋、元以迄明初,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意为小说理论的人却未曾出现。诗文评是古代文论的正宗和主体,学者们的兴趣在那里,不屑在被视为“小道”的小说的研究上下功夫。直到明中叶,李贽作为程朱理学的异端,离经叛道,倡导思想解放,在文学方面,把小说肯定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并把评点诗文的方法应用于小说,开创了小说评点一派,小说理论的发展,才到了比较自觉的时代。但是,李贽和他同时以及稍后的评点家们都未能把小说理论推到成熟的阶段。按照时贤的一般看法,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到金圣叹评点《水浒》才算真正形成。这个论断大致是正确的,但亦不无可议之处。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它在古代文论中的地位如何?这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对我国古代的小说理论资料作了一些初步的搜检,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祖先的小说理论是一座宝库,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之所以珍贵,首先就因为它蕴藏着不少诗文理论中没有或缺乏的宝藏。开掘这些宝藏,就可以使人们重新完整地认识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研究只偏于诗文方面。就以“文革”之前所出的各本批  相似文献   

7.
诗文同体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存在形态,两者之间的互渗互现促成了小说艺术的有机整合.诗歌的抒情性和描摹功能凸现了小说的艺术张力.本文试图阐述诗歌的叙事性和小说的故事性之间的传承关系,论述了诗歌在文言小说、白话通俗小说叙事模式中的作用,并以此揭示古典小说的文体演变.  相似文献   

8.
长篇历史小说是历史与诗学的结合,《洛神》具有浓郁的历史感,又艺术地把握、铺演历史。小说塑造人物艺术形象的成功之处在于探究人性的幽微;小说诗意的叙事主要表现在诗文互涉、诗意叙事与心理抒情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自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历宋、元以迄明初,数百年间小说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有意为小说理论的人却未曾出现。直到明中叶,李贽作为程朱理学的异端,离经叛道,倡导思想解放,在文学方面,把小说肯定到与经史同等的地位,并把评点诗文的方法应用于小说,开创了小说评点一派,小说理论的发展,才到了比较自觉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模式”的研究与研究的“模式”——评曹萌《明代言情小说创作模式研究》李永祥在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里,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研究,是有些门庭冷落的。它远不如诗文词曲,也不如杂剧传奇、长篇小说。究其原因,我认为,仍旧有残存的轻视市井文化的文学观念作怪。自宋元话...  相似文献   

11.
心理悬疑——论蔡骏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雄 《兰州学刊》2008,(11):185-188
蔡骏已成为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悬疑小说作家,他的小说受到斯蒂芬·金、丹·布朗、铃木光司等外国作家的启发,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手法,创造了有自己风格的“心理悬疑”小说。蔡骏的小说包含悬疑、侦探、心理、知识等多重元素,有着鲜明的网络文学特征,对类型小说有所超越,追求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效果,有很强的可读性,也有一定的精神深度。蔡骏小说还有很多不足,如虚构故事大于刻画人物,受市场左右,缺乏有震撼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丁耀亢及其著作考论周洪才丁耀克是"开-邑风雅之始",在诗文、戏曲、小说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的文学家,深得时人赞许及后人推崇。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别号何野航,野航居士,自称山人,晚号木鸡道人,室名煮石草堂,排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林语堂文化家庭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家长与丈夫”形象。认为这些形象具有儒道融合、中西融合的复合性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和艺术审美特征,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自青年到老年,一直关注、研读韩愈诗文,还在自己的诗文中点化或引用过韩愈的不少诗文,毛泽东对韩愈诗文进行了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和评价,为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将古代文化遗产转化为现代文化财富,树立了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而又不可缺少的内容,那就是中国古代诗文标题的发展。这里所指的“文”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著作,小说、诗歌、戏曲、新闻等都属于其中。而它们的每一门都是独立的社会学科。自然,作为每门独立社会学科的标题,尤其是中国诗、文标题发展情况,也是应该很好地研究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提高。一、中国古代诗文标题的产生、发展和成熟要了解中国诗文标题发展,先得从中国文字与诗文的关系说起。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唐代佛教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不可避免地蔓延到文学创作之中,不仅影响了诗文创作,也推动了佛教小说的发展。该文以《太平广记》为中心,分析了唐人小说中的西方净土信仰情况,归纳了三种西方净土信仰故事类型:僧人灵验故事、佛像灵验故事以及佛典灵验故事;并从念佛思想、佛号变化、念佛主体、莲花化生四个方面分析了渗透在唐人小说中的西方净土信仰,认为唐代西方净土信仰的盛行在思想内容及情节构造上对唐人小说的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贵州古近代文学,从西汉到清末民初,历时2100多年.因年代久远,元代以前的作品大都散失,只有明代以后的作家作品留存较多.黔中文学以诗歌创作为重头,散文其次,词曲较少,最差的是文言小说和戏曲.据民国《贵州通志·艺文志》录载,有诗文集存目者,别集804部;诗文评10部附1部;总集31部附1部;词曲(包括戏曲)类39部附10部;小说类4部.共计900部,留存至今者仍有140余部,数量之多,可谓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18.
<朝鲜时代汉文小说>是韩国当代学者林宪道精选收录的李氏朝鲜时期九篇汉文小说编辑而成的.自古以来,中国的"四书五经"、史传和部分文字、文学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流传,不但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而且对朝鲜(韩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深刻影响.在朝鲜时代的汉文小说中,大量地引录、运用或化用、转用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词语、典故是一大特色.本文以林宪道所收录的汉文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内容、语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典籍、诗歌、小说中典故、成语等的运用与借鉴,以此揭示朝鲜时代的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化、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蔡梅娟 《东岳论丛》2002,23(2):76-78,107
小说艺术的审美活动既符合文学艺术审美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的是 ,小说艺术是通过展示“人的活动”来揭示人物灵魂、反映社会生活的 ,因而 ,在文学艺术的有界限性与无界限性的融合、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融合、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的融合等共性特性之中 ,小说艺术更侧重于有界限性、功利性与超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郭自虎 《江淮论坛》2009,(5):161-167,128
元稹的《莺莺传》为中唐爱情传奇中创作较早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它将诗文作深度融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示范性,对后世文言小说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本篇不同于一般唐传奇追求题材的怪奇与情节的离奇,以其鲜明的现实色彩在唐传奇中最具典型性,它是中唐乃至此后科举制度下风流士子们爱情生活方式的缩影,所以备受后世戏曲家青睐。我们不应作简单的道德评价而忽略其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