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琪拉达论     
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先生说:“以历史和现实而论或从逻辑发展而言,在一个民族的新的黎明时期,诗有着广阔的天地,诗是光彩夺目的”(《缪斯的空间》)。吴琪拉达正是诞生于彝族新的黎明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是光彩夺目的。虽然年轻的新一代诗人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吉狄马加、伍耀辉,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的里程,把彝族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吴琪拉达作为解放后党所培养的第一个彝族诗人自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吴琪拉达的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也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李乔、李纳、苏晓星、龙志毅等著名的彝族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为依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彝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史诗品格,对20世纪彝族长篇小说创作做了历史性评价。  相似文献   

3.
吴琪拉达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诗人,最能显示他辉煌的是为奴隶解放而唱出的悲歌、战歌和欢歌,诗人把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以及新的诗美观带进艺苑,为彝族当代诗歌奠定了坚厚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4.
苏晓星论     
在贵州当代彝族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当是苏晓星。他在中国彝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苏晓星的文学成就是高的,然而他的文学道路却与许多出生于旧社会成名于50年代的作家一样是很平常的。苏晓星,彝姓麻博阿底,本名李德祥,贵州赫章县人,一个典型的乌蒙山区的彝人。他生于1931年,那是个灾难深重的岁月,家庭的地位和民族的地  相似文献   

5.
一、党给他的创作以生命 彝族作家李乔是以他的长篇小说《欢笑的金沙江》而引起文艺界和广大读者的注意的。这部小说的第一部《醒了的土地》发表于一九五六年,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早出现的反映我们国家一个重要民族——彝族人民生活和斗争的作品,是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一个值得祝贺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李乔的抗战题材散文陈思清著名彝族老作家李乔,在全国抗战开始后投笔从戎,参加了彝族将领张冲率领的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随部队从昆明出发开赴前线,转战台儿庄、徐州、武汉等地。在军中,李乔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编辑油印小报。在这段时间(1938年──1940...  相似文献   

7.
校友·作家·诗人·(一)吉狄马加吉狄马加,1961年6月23日,生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党县。按照彝人父子连名的习惯,吉狄马加的全名应为:吉狄·略且·马加拉格。彝族当代优秀青年诗人,也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青年诗人之一,最年轻的一级作家...  相似文献   

8.
经典彝文古籍都是以名言警句、诗句等文体完成,多为五言诗歌体,但也有七言、九言和十一言的,在文体上,句与句、段与段、篇与篇之间非常讲究音韵规律。吉狄马加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诗人。论文通过深入分析吉狄马加汉语诗歌中的民族文化基因,阐释彝族传统文化对现当代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创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彝族古典文集在题材和内容两个方面影响着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他的很多诗歌题材都直接源于彝族古籍;其次,在诗歌的内容上,字里行间无不流溢着彝族古典文集与传统文化的气质与性格。此外,以彝族经典古籍文献为始基的彝族文化因子则通过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成为诗人诗歌创作不竭之源泉。  相似文献   

9.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0.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1.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2.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3.
松滋作协成立13年来,作协会员们每年创作作品都在1000万字以上。如今,松滋文学现象俨然成为"金松滋"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文艺报》、《湖北日报》纷纷刊登了关于松滋文学活动的报道,吸引了湖北省作协组团到此调研松滋文学现象。文学的魅力,让松滋赢得了关注和声望,也让松滋作家群赢得了尊重。  相似文献   

14.
贵州著名彝族作家苏晓星的长篇小说《末代土司》结构恢宏,气度不凡,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力作。这部作品把20世纪的彝族文学推向一个高峰,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为彝族文学的新崛起标志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小说并不似某些冠以“末代”的文艺作品,去展示一个王朝或一个阶级的段落。苏晓星不会落入这个俗套,虽然题材使他不得不将小说题名《末代土司》。他是以独特的艺术构思,独具慧眼的艺术视角写一个“末代土司”的奋斗,写他的改革,写他的新生,写他的坎坷命运和复杂艰难的人生历程。虽然早在清代康熙年间,贵州的彝区已经改土归流,…  相似文献   

15.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作中,吉狄马加频繁地叙写了彝族的风尚习俗、祭祀礼仪、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仪式"意象。吉狄马加在诗作中常常以彝族的仪式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彝族的历史、思考彝族的现实,彰显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想象,表达了他对彝族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人性人文等形而上的思考和终极关怀意识,这使他有关彝族的书写更切近于本民族的原生态状态。仪式是对现实的超越性表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召唤作用。诗人常常在诗作中通过"仪式"意象表达对彝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仪式书写是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一种策略和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彝族诗歌是指新时期的彝族诗人们用汉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新时期彝族诗歌以吉狄马加为代表,在创作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对他们身处文学边缘,却执著探索的精神以及创作中的优缺点作简单的评述,以期对彝族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有一点借鉴和促进。  相似文献   

17.
1956年,23岁的彝族农民普飞在《边疆文艺》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舅母》。从那时起,他在全国报刊上发表了200多篇短篇小说、散文,计120多万字,现结集出版的短篇小说、散文集有《妇女队长》、《重赶峨山街》、《对象》。他在创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成了彝族农民作家,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注目。他的创作也和他爬乡间的小路一样,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8.
北京作协10月18日在平谷县图书馆举行了“北京作家书屋“揭幕典礼。 “北京作家书屋“是为了以不同流俗、又凸现作家特点的方式纪念北京作协成寺20周年的活动。2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履和进程,北京作家在文学园地上耕耘播种,收获了令社会瞩目的成果。现在,北京作协已发展成近千人的队伍,聚集着老、中、青、“新“4代作家与众多文学评  相似文献   

19.
韩旭 《北京纪事》2014,(1):107-109
正周振华:笔名原野、乐山。北京昌平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观察》编委、北京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现任北京市昌平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中国艺术家协会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机关老干部局文体顾问、全国政协《人民政协报》文化周刊专栏作家、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书画交流分会理事、北京市文联  相似文献   

20.
孙正国(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今天和荆州区文联一起举办陈应松长篇小说《猎人峰》的研讨会,这是我们和文联长期合作以来大家都非常期望的学术活动。在研讨会开始前,我先介绍一下今天的与会嘉宾:荆州区文联主席王广生部长,作协主席刘光林先生,作协副主席廖天付先生,《楚都文学》主编谢大强先生,省作协会员、梅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