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儒墨道法四大家的历史命运是迥然不同而耐人寻味的。对此,从民族义利论的角度去进行透视,会有助于探索民族价值导向的特质与走向。鉴于此,本文拟在勾勒儒墨道法义利论之历史命运的基础上,分析其社会历史原因,从中寻求对于建立新型民族义利论的宝贵启迪。 相似文献
2.
先秦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均可从中寻觅其思想胚胎与萌芽。本文分析先秦儒墨道法之间存有的边际思想,以追溯中国古代哲学形成多元互补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4.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先秦儒墨道学说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类终极寄托的人生哲学,虽然这种人生理想很难证实或无法证实,但却给当代人类以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儒家与墨家有相近的学术渊源,却导致不同的学术方向.墨家对儒家曾提出四点批评,学术界一般将此作为儒墨分野的主要依据.笔者从儒墨两家对"仁"的理解、对"礼"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方面剖析其异同之处.认为,在对"仁"的理解上,儒墨两家从基本理念和表现形式、根源及其实现方式、宗旨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取向;儒墨两家对祭祀的态度和对"鬼神"的看法体现了他们在"礼"的问题上的主要分歧;从国家的起源和政治制度的运作的剖析中,可以窥见两家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领域去确立人格定义,即:人格就是一个人最基本品质、品格的总和。屈原与儒、墨、道、法诸家之人格观分内外两层,内层主要为人格典范与人格理想,在这一层,屈原与诸家及诸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不同。而在外层,各家均有差别,特别是在内核外化形式、与现实的关系及人格操守的坚持性上,各家差别甚大。屈原则与墨家较为接近。从人格观之全面性、完整性、统一性上观察,屈原之人格观当为中华民族之最高标范。今天,中华民族正在复兴,在我们寻求和重塑民族之魂和文化精神时,屈原伟大人格和人格观标范的树立,将具有无可估量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义利活动·义利关系·义利论张国钧义利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当代的社会变革中,也关乎确立民族价值导向、塑造民族精神,从而关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主体在追求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中,形成了义利活动这种独特的活动形态;与此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春秋战国时期,宗教和道德精神衰落,礼乐文化分离,艺术逐渐成为享乐的工具,儒墨道在批判享乐主义艺术的同时,建构了各自独特的艺术观.由于儒墨道对享乐主义艺术的危害性理解不同,寻求走出困境的出路和途径也大相径庭.儒墨道对享乐主义艺术观批判的共同性,构筑起中国艺术彰显理性的精髓,他们之间相互批判,却又互为补充,共同缔造了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打通了艺术通往生活的道路,为中国人提供了游刃有余的生存空间,为人类生活奠定了理想生存的模式.在当今过分关注肉身的享乐主义时代,儒墨道艺术观的重新发现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治身与治世是先秦儒家道德理论所包含的两个指向,分别针对的是对己和对国。先秦儒家主张以任何社会都会存在的伦理观念来约束个人行为,由每个人的道德提升推演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从而能够不依靠法律和暴力机构而实现社会大同。这种理论的初衷是好的,但其中所隐含的容易被他人利用的因子,最终导致了其道德理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文化是对现实社会的反应,越是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学术思潮越是活跃。它们从下至经济基础,上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进行反思和探索,试图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入手,探索出现实世界变革的内在原因。更重要的是,各种学术思潮或流派都以拯救天下、积极用世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传统荣辱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非常丰富和深刻,思想家们对于荣辱观念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阐释。先秦荣辱观念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涉及荣辱与人性、德性、行为、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具体包括荣辱感产生的人性根源,荣辱评价的德性基础与行为依据,荣辱感的建立所需的经济、教育等社会条件,荣与辱的辩证关系,对于荣辱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先秦“新儒家”论——从墨子“非儒”看儒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根据确立学派的两个条件(一是思想者自称,一是基准概念和观念),墨子并没有建立一个所谓的“墨学”,墨子和孔子一样并没有创立学派的意图。墨子和孔子的基本精神是相似的,并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因此,不存在在儒学一尊之际,墨学却消亡了这一说法。研究墨子哲学,首要的当然是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区分孔子与儒学,确切地把握孔子与墨子的哲学精神,同时回到诸子发生的历史境域。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墨子哲学实际上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哲学精神。墨子非儒,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化和庸俗化,坚持的是孔子的正道,因而,墨子所开创的“墨学”本质上是一种“新儒学”。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绝大多数人们的人生追求,然而不同的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及其看法并不相同,伦理史上关于幸福的争辩更是错综复杂。在我国伦理史人们关于幸福的聚讼纷纭主要是围绕其构成要素,即“义”与“利”的关系展开的。其中王船山的义利均衡的幸福观可谓是独具特色,揭示其内涵对我们评析传统幸福观以及为现实中人们的幸福之求树立理性的价值导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正> 义利关系问题,既是伦理学史上古老而争论不休的问题,同时又是当前改革中,人们经常接触而又搞不太清的现实问题。例如,实行责任制后,有人说:“上有责任压着,下有制度管着,心里有钱拴着,道德教育用不着。”也有的说:“经济改革,一要放权,二要讲钱,用处不大的是宣传。”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究竟还要不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再如,实行让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后,有人仍抱着“重义轻利”和“财多出邪念,饱暖生淫心”等旧观念不放,说什么“无商不奸是俗言,不义之财咱不沾,还是种田最保险”。这又提出了一个是否“经商必奸”,“致富不仁”的问题。诸如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