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雪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6):242-243
穿插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科学而艺术地在大学语文课堂中运用穿插艺术,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论述的穿插方法有诱导穿插、转移穿插、促趣穿插、拓展穿插、暗示穿插、情境穿插、佐证穿插. 相似文献
2.
张铁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3)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视实情,围绕"趣"、"情"、"意"大胆进行艺术的想象,周到、细蜜、巧妙的加以构建,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开拓视野,引发创新火花. 相似文献
3.
赵行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23-12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留白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具体表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挖掘主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要同其他教学技巧和艺术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吴亚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08-109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变量的动态系统。它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即课堂应变。所谓应变,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情况,敏感地洞悉学生思维活动的态势,迅速作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的教学艺术。它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置教学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于冷处激之。求以热;于滞处变之,求以畅;于险处排之,求以奇。高超的应变艺术。是教学机智的反映。运用好应变艺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刘伟锋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
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杨立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施行者,因而必须时刻使自己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始终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于“导”的几点做法。一、关于新课的导入俗话说,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恰当地导入新 相似文献
7.
钱晓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10-111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规范过分,严谨有余,授课时一板一眼,有条有理,无懈可击。这种“密不透风”的“严谨”,把学生的脑袋当作容器,塞得满满的,学生没有什么自由思考的时空。其实。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下一点“空白”。可以“虚实相生”.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给教师的建议》)笔者以为,讲究“空白”艺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8.
顾洪谦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3)
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连串的“疑”获得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什么是“疑”?这里所说的“疑”包括如下涵义:(1)“未知”问题即学生不能靠现有的知识水平、现有的能力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疑难”,(2)似懂非懂、似能解决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怀疑”;(3)教者为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加深理解,有意识地设置出来的问题,即所谓“设疑”;(4)有待于商榷的问题,或是印刷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四十年教学生涯,使我悟得一个信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古人云:“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中确实存在知识程度的优劣,智商水平的高低,能力表现的强弱,心身状态的差别,学习态度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各异,这是不足为奇的事。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对象,因材施教,使他们在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长期教育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真正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市侩之间的利害关系。因为教师对学生是无私的传授知识和全心全意的陶冶品格,学生对老师是纯真的信任依赖和虔诚的尊…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影响下,全国各中小学学校,都在探讨着适合当代少年儿童的教育教学模式。有的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我校是以“一问多探多思”的教师工作反思作为主题,同时又借鉴于多方学校的教学模式。现在不少学校的个别教师都在摸索和实践之中,而我体育这门学科也和其他科目一样, 相似文献
11.
刘恒永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63-64
语文老师往往都有这样的一种感觉:语文课教起来枯燥无味,考起来神秘莫测;学生学起来兴味索然,以至于本应是最有意思的一门课,成了最让学生讨厌的课程之一,这不能不说是语文的悲哀,更是语文老师的悲哀。冷静下来,究其原因,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本、课堂、考试,在指导思想上受教条主义的束缚太严重:把语文当作政治工具和思想的“物质外壳”,歪 相似文献
12.
王家政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
语文课怎样开头,大有讲究。不少语文教师常常为之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经过设计的开头,我们称之为“导入新课”,简称“导入”(“导语”或“开讲”)。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①导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教学对象来说,它起着安定情绪,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的作用;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它是第一个教学环节,起着指引方向,开拓思路,统领全篇, 相似文献
13.
14.
正写话教学是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受教材的钳制,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城乡结合部低段写话存在教师无材可教,学生无感可抒的现象。教师只有上网搜索写话图片,想着办法让学生写。学生却无话可说,虚话、大话、空话敷衍一下。久而久之,学生对写话望而生畏,缺乏兴趣;因此,城乡结合部小学写话教学必须要在实、新、趣三方面作改革。印象写话,弃虚务实《新课标》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的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中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如何让孩子在这些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发现写话素材,激发写话兴趣,本人做了一点尝试。看校园新貌,激发美感学校经过不断的校园文化建设,渐渐成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美丽智慧的天地。本学期伊始,孩子们刚上完第一单元(走进秋天),我便请全班学生带着照相机或画笔去校园踏秋,寻秋。秋天的校园鲜花盛开,鸟鸣蝶戏,姹紫嫣红。孩子们可开心了!他们有的俯下身子拍摄千姿百态的鸡冠花,有的举着相机抓拍飞舞在花丛中的蝴蝶,有的喂着鱼儿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教学教改关键在于“活”,这不是指教师不顾课堂效果与课堂内容的哗众取宠的“活”。也不是指东道西的费话连篇的“活”,更不是盲目效法别人或独自任意妄为的“活”,而应是以兴趣为先导,以知识为工具,以“美感”为灵感,以能力为目的的“灵活”,是不拘定法的“灵活”。 相似文献
16.
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 ,能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论述了在“两课”教学中加强课外实践的意义 ,提出了进行课外实践的 15种途径 ,并就课外实践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文学语言作为普通语言的提升与强化.是作为文学作品的机制而存在的.它从作者面对审美体验时的"语言痛苦"升华而为艺术.以其深层特性突破"言不尽意"的困境.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培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6)
说“东”──谈谈“殷人东渡美洲问题”蔡培桂繁体“东”字字形的含义,古文字学界多年来看法不一致,笔者认为“东”字字形的起源与殷人东渡美洲有直接关系。关于殷人东渡美洲问题,从法国汉学家提出中国人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的意见到现在,已有200多年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显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
在中学语文的语体文教学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喊“难以烹饪”,学生叫“学得无味”。“学得无味”是有根据的,而“难以烹饪”则是没有理由或理由不怎么充分的。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是采用时代背景、层次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布置作业的程式,如此千篇一律,辗转不变。程式教学并非无一是处,但天天叫人吃一样的饭菜,必至使人食欲减退,学生发出“学得无味”的呼声正是对此教学僵化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杨绍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本文列举较为丰富的例句,对四川省彭州市市区的中青年使用频率较高的“得”的各种语义、用法、表义功能进行讨论,以引起人们重视常用词语在方言中的意义和用法与在普通话中的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