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此口诀是指七律(包括七绝)而言.五律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所谓“一三五不论”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平可仄,因三字不是节凑点;而二四六字是节凑点,平仄要分明,不能通融.准确讲,“一三五不论”,不包括因拗救而改变的第一三五字,也就是说,除了孤平拗救、变格拗救以及对句拗救而外的一三五字才不论,拗救之平仄还是要论的.许多《古代汉语》教材,对究竞是哪几个一三五字不论都不曾说清楚.今个儿,笔者欲多费点笔墨,将此千古之迷弄个水落石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35页)按此说法,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中共有三处平仄可以活用,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被圈起来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古代汉语》修订本在1523页上写道:“对于仄收的句子 (A型和B型)来说,的确是一三五不论(五律是一三不论)”.他所说的A型和V型,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种基本句式和第三种基本句式,也就是“仄脚的句子”,前者说只有两个字不论,后者却说“一三”都不论,两句加起来那不就是四个字吗?为此,我们作了考察,结果证明,前者正确,后者谬矣.第一种句式的第三字为平声,倘换成仄声就发拗了,当然不可随便活用.例如:“此地一为别,孤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5,(5)
清人阐述的汉语诗歌"拗救"理论,是没有依据的伪科学。今天的全部相关著述,包括学术性很强的权威性著述,仍然沿用清人旧说,甚至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唐代有完整的诗歌声律理论及规则,却没有"拗救"条文。宋人说"拗",是说语言风格、用字艺术等,有"拗"的概念而无"救"的内容。所谓"救孤平"、"特定的平仄格式"等句型,是因"仿古修辞"得来;沈约所举曹植、王粲等人诗句的论说,对此产生了重大影响,最终使古体句式融入律体之中。赵执信出于特殊的治学原因,最终确立了完备的"拗救"知识体系。《声调谱》中新说很多,但"大拗双救"是典型的欺人之说。综合分析,现在可以得出结论:"拗救"这一知识体系,因新说之多而建立,也因伪说之多而瓦解。  相似文献   

3.
王船山非常重视声律对形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作用,但他认为“律不可以死法求”,格律诗的平仄律更是不可过于拘泥,而应“以穆耳协心为音律之准”。这一思想是对明代诗学复古思潮中格调论的批判。体现了古典诗学向传统的情志论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卷首《韵略条式》保存了绍兴年间科举试诗的重要声律文献。借助计算机自动标注算法,可以发现绍兴新制主要指向“■平仄平仄”与“■仄平仄仄”两种句式,体现了南宋初科举相对宽松的声律取向。动荡的时局、长期废诗造成的规范意识缺失以及统治者的诗学好尚,是新制创立的主要原因。宋诗声律存在律法与诗法的双重层级,因此绍兴新制未对民间律诗写作产生显著影响。借由绍兴新制,可反思二四异声、拗救等重要诗律命题。量化研究与文献考证相结合,亦有助于揭示诗律演进的关键细节,重新认识近体诗律的多元面向与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当前,岳阳楼大门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发了联界一场热烈争论。其实,此联是律绝的首联,完全符合联律。不过,它是王力指出过的丑类特殊形式。是本体“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拗救变体,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关键是“洞庭”之“庭”在此联中应是仄声。在援引唐杜甫、宋陈与义诗和古今有关洞庭楹联,“庭”仄读作为例证,说明此联完全合律,绝非病联。  相似文献   

6.
近体诗亦即近体格律诗,指的是成熟于唐代的、有着一整套严格的声律、韵律、对仗要求的五、七言律诗和绝句。这一诗体,具有巨大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不仅在其成熟之初就催生出了大量登峰造极而流播久远的诗歌佳作,而且历千数百年仍旧生机勃发充满魅力,时至今日仍然拥有众多的欣赏者和创作者。然而,人们对它本身所蕴含的艺术、文化奥秘的了解却似乎至今尚未透彻,还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 近体诗最突出也最重要的形式特征,是其严格的声律规定或格式。这一声律格式,是人工精心安排就的诗歌字声之间的一种严整的和谐结构。这一声  相似文献   

7.
格律诗的核心是重平仄,从这一核心出发,对以李世民为中心的贞观宫廷诗坛创作的五言八行体诗歌的平仄格律进行了梳理,由此探察了唐五言律诗格律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永明诗律八病后四病"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的内涵,本文的基本结论是:1.永明律体的"纽"不是指"声纽",更不是诗病,而是文人诗歌最高最完美的声律艺术."旁纽"和"正纽"的区别是:"旁纽"是指一句诗内平仄的相"黏"(求同).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中的第三个音节(单音步)必须与前面一个双音节(双音步)的平仄相同,即"仄"黏"仄仄","平"黏"平平";"正纽"则是指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前两个音节(双音步)的平仄相同,即"平平"黏"平平","仄仄"黏"仄仄",如果违背了"旁纽"或"正纽"的平仄组合规则,即胃犯失黏诗病.2.永明律体的"韵"也不是诗病,而是文人律体诗歌押韵的原则及其规范."大韵"是指律体诗正韵的钾韵原则,即只限押平声韵,且同一首诗只能押同一个平声韵,不得出韵;"小韵"是指律体诗起句入韵也只能押与正韵相同的平声韵,不得借韵.  相似文献   

9.
自由诗和格律诗是诗歌形式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代表着诗歌形式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当前,我们尤其应该着重于新的格律诗的发展。 格律诗是和非格律化的自由诗相对而言的,这两种形式在诗歌发展史上各有千秋,至今仍然并存着。《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基本是一种自由体的诗。以后在诗歌发展过程中,从四言、五言到七言,逐步形成了较严密的章法、句法、音律要求等规则,随着诗歌形式的逐步成熟,后来才出现了格律诗,并被作为一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诗律观念,讲究平仄对偶,西方的音律讲究轻重音的相间相重。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的音律观念进入中国,中国的诗律观念发生了嬗变。这种诗律观念嬗变的结果是以节奏为代表的音律成了诗律、格律的核心观念,诗歌的格律于是有了两个必要的特征:一是必须要由音步构成;二是音步在诗行中要有某种规律的重复。只要有了这两点,一首诗或者一个诗体就可以称为格律诗了,虽然音步的构成在不同的诗论家那里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六言必以节奏的整合才成为稳定的句式,这是确定六言句式与六言体诗起源的依据,所以不能追溯为《诗》中六言散语,也与《骚》语六言不侔。六言句式出于汉乐府,建安时始有文人创制,以五句而每句押韵的组诗形式为常。六言与五、七言在齐梁同时接受声律规范,始有隔句用韵相对,从而形成六言格律的雏形。但六言以三个双音节奏不能导致五、七言律体各联的粘连,因而不具严格的格律规范,按其平仄交替之理可推四式。由于六言不具单音节以为著力锻炼,所以造语必以"自在"为尚,这是衡量六言体诗高下最为重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由于古音不同于今音,想要准确无误地划定近体诗的平仄绝非易事,尤其是今读为阴平、阳平声调的古入声字。本文从近体诗的格律入手,找出巧妙判断入声字的一些规律,如利用相间(含相对、相粘)的原则判断入声字、利用"三平调"判断入声字及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首句以外的奇数句末尾为字当为仄声字来判断入声字等。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入声字时应将一些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听、思、拥、颗、看等除外,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13.
释“肜”     
“肜”字音“融(róng)”,读阳平声。一边从“月”,表示是兽肉;另一边从三撇,表示加有彩色装饰。总起来看,指的是加过彩饰的祭肉。一直到全国解放前,我国民间春节所用的祭肉,尚有加上红纸剪花的习惯,可见此风由来已久。古代祭祀宗庙时将这种祭肉装在鼎中陈列于祭台。商代有次祭祀时,有野鸡飞上鼎耳鸣叫,当时人解释为将有远方国度前来朝贺,见于《尚书·高宗彤日》,就是“雉雊于鼎”的典故。后人作诗文时,如需用末字仄声的词句,就用“雉雊于鼎”;如需用末字平声的词句,就用“雉登肜”,倒是平仄咸宜.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词的发展进程上作出了空前绝后的贡献。贡献之一是,在创作中,他对于部分词牌的句读、字数多少和各字的平仄不是一味墨守成规,而是勇于、且善于灵活变通,例子见后文。对此,人们给予了肯定。但人们在语言表述上,用词混乱,修辞有欠严谨。有人说:苏轼“为了充分表达意境,有时还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见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册57页)这里用了“音律”一词。陆游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陆游《老学庵笔记》)陆游说苏词部分不合声律。也有人说苏词的这种现象是不合“格律”,如:“苏轼写词完全以表达思想感情为主,因此  相似文献   

15.
蔡彦峰 《云梦学刊》2006,27(3):48-51
楚歌是《诗经》之后,五言诗产生之前,广泛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其体制特点是句中用“兮”字,句式参差灵活。由于句中“兮”字的使用,楚歌体制中包含着三言、五言、七言等句式发展的可能。从诗史来看,楚歌的主要意义即在于它对乐府三言、五言、七言等诗歌形式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楚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做旧诗,主要是五七言律诗,要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格律严谨,不能马虎。乎仄、押韵,符合自然音节的规律,对仗则好象很勉强,有些雕琢。长期以来,已无人提倡做旧诗,尤其是这种束缚思想的格律诗。然而只要我们从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点和历史传统来看问题,就可以发现正是律诗中的对仗或对偶形式,它标志着古典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7.
杜甫诗歌的句法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句式错综而韵律和谐.杜诗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从而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2.词语省略而蕴涵扩大.杜甫精于词语的省略技巧,他的诗作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鲜明特色.杜诗词语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3.词序倒置而语言劲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协调平仄、对仗稳妥以及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 ,虽然与音乐关系密切 ,并与乐府诗一样可称为音乐文学 ,但其与乐府诗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平仄声律 ,是词体最本质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表象。它的存在 ,决定了词既不起源于民间 ,又不起源于六朝文人乐府 ,而只能起源于对平仄声律运用自如的中唐诗客。现存《全唐诗》中的全部“初盛唐词” ,均为乐歌与声诗 ,而不能称之为“词”。形成于大历时期的“湖州词派”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词学流派 ,对促进中晚唐以及五代文人词的兴盛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9.
【水调歌头】词牌名。词原是一种配乐的诗歌,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式,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都有一定的规定。《水调歌头》是长调,分上下两片,共九十五字。一般用平声韵。【重上井冈山】井冈山是毛主席亲手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处,周围五百余里,形势险要。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十月率领起义队伍开上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烈火,  相似文献   

20.
王丽玲 《河北学刊》2004,24(3):122-122
一般说来,凡讲究声调平仄的(泛指依从各式平仄或曰平仄律的) ,除唐诗、宋词、元曲以外,骈体文、赋等皆可列入“格律”诗类。格律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式,其在古典文学中的成就是享誉世界的。仅就民族性、艺术性、思辨性、综合功能开发性而言,格律诗传承至今仍不失为一种抒臆、高雅、隽永的文学形式。从“五四”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到进入新世纪的、以中老年为基干的全国性“古典诗词热”的显现,表明“格律诗”具有强劲的活力与老少咸宜的持久魅力。其一,具有广泛而优雅的怡情性。中国之所以被誉为“诗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