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和中国的战时首都,遭到了日军大规模的无差别轰炸。这一期间,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通过其派往重庆特约记者以及援引其他西方驻重庆媒体的报道等多种形式,真实记录了日军集中轰炸中国平民和民用设施、蓄意轰炸西方国家外事机构和人员,以及重庆民众英勇反轰炸斗争的主要历史过程。这些报道不仅以历史记录者的身份见证了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庆之暴行,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而且以媒体传播者的角色宣传了以重庆为代表的中国军民抗战形象,建构出一种谴责日军残暴、同情和支持中国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日本为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1940年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疯狂轰炸。日军为此制定了“101作战计划”,在空袭中混合使用了集团轰炸、连续轰炸、照明轰炸以及投入零式航载战斗机的“零式”战略,给重庆造成 巨大损失,外国驻渝机构也未能幸免。空袭后,重庆的救赈工作比较及时,积极防卫,显示了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战斗信念,粉碎了日军炸垮重庆的野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抗战“以空间换时间”、“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  相似文献   

3.
作为全面抗战前后中共在海外宣传的主要喉舌<救国时报>,在宣传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该报有关妇女抗战救国的宣传内容非常之多,这是同期其他中共刊物所不能比拟的.为更好地领导妇女运动和宣传妇女政策,中共<救国时报>在宣传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策略上是独具匠心的:以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对妇女运动加以引导和支撑;重视突出知识女性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示范作用;积极渲染普通女性同胞的抗战热情.为更好地提高中国妇女抗战的积极性,<救国时报>刻意增加了不少国外妇女运动的报道.为更直观地宣传妇女运动,<救国时报>在编排上较之同类报刊罕见地采用了大量的照片和图片.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遭遇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狂轰烂炸.此间,西A-主流媒体纷纷聚焦重庆大轰炸,向世界传递着中国首都的信息.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时代>周刊为个案,以1938-1943年的305篇该刊所载重庆报道为分析样本,试图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重点探讨<时代>在重庆大轰炸期间的报道特色,从而从一个侧面探讨<时代>对抗战中国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1938年,为达到促使国民政府妥协投降之目的,日本作出了对中国内地"抓紧航空作战"的决定.为此,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成为日本大轰炸的重要目标.日军的大轰炸使重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遭到空前的浩劫.对此,国民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防卫对策并采取了诸多法制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日军大轰炸给重庆人民带来的生命与财产的损失.这对保卫重庆的安全,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为破坏中国抗日的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抗战意志,开始对中国抗战的后方基地展开疯狂轰炸,基于日军的大规模的轰炸和空袭压力的紧迫性,国民政府和西安防空当局逐步构建了以防空协会、防空司令部为主要内容的西安防空机构。在防空机构构建的同时,战时防空具体措施也随之展开,主要包括开展防空教育、构筑防空工事、组织防空疏散等。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日机对重庆的野蛮轰炸,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也引发了严重的卫生问题.重庆当局领导人民一方面开展坚决的反轰炸斗争,另一方面设立了一系列应急机构,采取相应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卫生问题.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194 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为了迫使重庆政府投降 ,对香港和仰光实行了轰炸 ,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 ,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为了使重庆政府坚持抗战的决心 ,英美等西方盟国一方面千方百计打破日军的封锁 ,一方面积极寻找新的交通线。 194 2年初 ,印度汀江到云南  相似文献   

9.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交通实施海陆空全方位战略封锁,对滇缅国际交通的轰炸就是服务于这一战略的重要步骤.日军利用优势航空兵力对滇缅国际交通沿线桥梁、仓库、机场以及交通枢纽大肆轰炸,企图切断当时唯一的国际援华路线,将中国围困成无援之师,甚至投放细菌弹,残害无辜生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面对日军的轰炸,国民政府通过构建防空体系,组织抢修抢运,呼吁国际社会援华制日等措施来应对.  相似文献   

10.
桂林作为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中心城市之一,多次遭到日军航空部队的狂轰滥炸。根据中日战场及太平洋战场转折的状况,并且考虑到轰炸背后的动机,我们把日军航空部队轰炸桂林的暴行分为三个阶段。日军在各个阶段中对桂林采取了各自不同的轰炸策略,但最重要的目标是毁灭桂林,摧毁新桂系的抗战意志。日军无视国际法的存在,对桂林普通平民、名胜古迹、文化教育机关、教会场所以及居民区等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犯下了严重的战争罪和反人道罪,应当受到严厉的惩罚。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对于"不"的表达,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明确使用,显得比较模糊和暧昧,由此给日本人在对外交流中带来障碍和误解.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与日语自身的语言结构有关,也与受到日本人的文化背景、语言心理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在世界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现代日语面临着是否应该改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首先要理解其民族的文化,这是决定翻译水平高低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模糊,可以说是文学翻译中出现障碍的根源。中日两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因此我国翻译日本文学作品与翻译其他国家文学作品不同,其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具有独特性,本文对日本文学翻译和日本文化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相信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日本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 ,也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看似简单、习以为常的寒暄语 ,却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复杂心理和性格特征 ,也折射出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探讨这些寒暄语与日本文化间的相互关系 ,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人及日本文化 ,在今后与日本人的交往中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唐代开始,中国的茶道及茶文化随遣唐使慢慢地被带入日本,日本也逐渐发展出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而日本的园林文化,与日本茶道及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系最为紧密的即为日本的茶建筑及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能够为饮茶提供空间,而日本茶文化的思想核心又能为日本园林创造合适的意境和氛围.日本茶文化思想的"和、敬、清、寂"、自然、人文、佛教元素都能够运用在当代日本园林的发展中,使得日本园林文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语中授受动词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既可在句中直接作谓语,也可用在谓语动词的连用形后作补助动词用。经过分析可发现,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是与日本人的心理恩惠意识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源了圆认为朱熹的"理"观念是日本"合理主义"形成的诱因:"无极而太极"之"理"具备道德性格,演绎出"思辨的合理主义";基于"理在气先、理气不离"的"格物致知"生发出"经验的合理主义"。随着西学援引,由"格物致知"生发的"经验合理主义"逐渐成为日本"合理主义"的主导,并由此助推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政治生活中的忠于天皇、武士之勇、"达成目标"等价值坚守;伦理道德上消解朱熹理学中的"敬",确立自然性情的合法地位,强调出于主体心情自然流露的行为即是道德的行为,摒弃伦理法则的客观性,还伦理于俗事生活。以源了圆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从文化比较视角对日本文化所作的致思在内容、方法与视野上均对我们解析儒学现代价值及其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汉字是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日文汉字无论从来源还是发音都离不开汉语。日文汉字的发音中有吴音、汉音、唐音及惯用音之分;有音读和训读之别;还有同音和通音等等。日文汉字的发音与汉语有一定的必然联系,也有其独特规律。研究日文汉字的读音特点和规律,对中国人学习和使用日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再见"翻译成日语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不仅仅是词意的转换,更是中日不同文化的移植,具有丰富的日本文化背景和内涵。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翻译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两种语言互相转换,进行文化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中日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后,日本在台湾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在文化、思想上对台民的“改造”达到顶峰。这一运动虽然在台湾爱国民众不屈不挠的斗争下,随着台湾光复而告失败,但其毒害和遗患不容忽视。在反独促统之路上,残存台湾社会的“皇民化心态”和“皇民情结”,是必须正视并先行破除的魔障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博士过剩是日本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文章从博士过剩的产生原因、不良后果和政府对策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