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在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代替国内阶级矛盾而居于首要地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争取和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日,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的政策。这是我党在土地政策上的一个大转变。这一政策在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贯彻和执行,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斗争形式的复杂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这个特点,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斗争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让步政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让步、退守、防御或者停顿,不论是向同盟者或向敌人,都是当作整个革命政策的一部分看的。”(《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538页)在以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研究中,一般着重研究斗争政策和策略,而忽略对让步政策的研究。如果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考察,就会看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中,中共的让步政策起到了其它政策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共如果不执行让步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难建立,就是建立起来也很难巩固。对让步政策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全面透彻地理解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回顾共产国际对社会民主主义进行批判、揭露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泛滥的今天,很有意义。 一、批判社会民主主义,公开树起共产主义大旗 第二国际破产后,共产国际这个统一的世界共产党组织便在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其它革命左派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斗争声中呱呱坠地。列宁和共产国际之所以与破产的第二国际决裂,是因为思想上建党是列宁的一个重要建党原则。共产国际公开树起了共产主义这面大旗,以对抗社会民主主义。 众所周知,1914年一战爆发,社会民主党逐渐分化为左、中、右三家。右派属于社会改良分子。他们骨子里不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  相似文献   

4.
共产国际对外政策是国际关系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共产国际于1935年发生的重大政策改变为例,即共产国际一改对社会民主党的敌视态度,并且作出联合社会民主党等进步力量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努力,来阐释此政策改变过程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及其作用途径.本文认为,1935年共产国际的政策转变是在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民主党力量迅速增长的国际背景下,以苏联国内政治斗争造成的国家实力下降以及苏共针对法西斯作出的威胁评估为基础,并受到斯大林个人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大举进攻中国,企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阶层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同心同德,共同御寇。中国共产党捐弃前嫌,高举抗日大旗,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亿万中国人民振奋起来,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为夺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本文仅就“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国共两党在政策和策略上的转变,也即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条件,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决策。这一次决策及其实践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论从党的认识和实践来说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由单纯的下层统一路线再发展到全民族的统一路线;由反蒋抗日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在这一过程中党在一方面要清除自己内部根深蒂固的“左”倾关门主义,同时必须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作坚决斗争。为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的目的,我党根据当时的情况,把统战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了杨虎城部队。  相似文献   

7.
“联蒋抗日”是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一方针的提出和实行,大大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加快了抗日战争的发动。但这一符合全民族抗日要求的重要口号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8.
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它是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声浪中,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建立的。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它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特别是东北同胞,共同进行了光复东北的抗日救亡斗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1919年3月初,52名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团体的代表们在莫斯科举行国际会议.由于德国共产党反对立即成立共产国际,3月1日的预备会议和3月2日的正式会议先后两次把会议定名为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而非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列宁认为成立第三国际已经刻不容缓,于是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引导会议展开有关成立共产国际问题的辩论,最终以表决的方法通过了关于成立共产国际的提案,使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最终转变为共产国际成立代表大会.辩论的实质是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道路和方法的两种方针的较量和斗争.其历史意义在于通过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和交锋,使大会最后克服分歧、达成共识和明确方向,从而为共产国际成立奠定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这次全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是我省第一次就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举行的较大规模的学术讨论会,几天以来,开得很成功,今天就要结束了。发生在四十年前的这一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上取得的第一次彻底的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斗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全世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斗争的深入开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这次的学术讨论会,从许多方面探讨了抗日战争的伟  相似文献   

11.
《救国时报》是我党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刊物,它直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在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宣传我党全民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救国时报》发挥了宣传、鼓动的积极作用。作为曾经担任《救国时报》负责人的吴玉章,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 共产国际做为"世界共产党",它的组织制度一开始就建立在集中制的基础上.这一特点的形成,无疑是同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各国革命状况相适应的.而到1921年以后,欧洲革命形势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都有很大变化,共产国际本应在坚持集中制的同时,扩大各国党的自主权,使其组织制度既能适应无产阶级联合斗争的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国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同人们的期望相反,共产国际却沿着强化集中制、削弱各党权力的道路继续行进,从而造成了共产国际执委会"全盘领导"、"全面干预"的局面.共产国际中期走上强化集中制的道路,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探讨其历史根源时,无论西方学者还是苏联学者,都出于某种需要而各执一端.为了正确总结共产国际组织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考察共产国际组织制度演变的历史,今天,深入探析共产国际中期强化集中制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在中国革命的光辉斗争历程中,周恩来同志对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做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前夕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他坚决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林祥庚回顾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战斗历史,阐述民主党派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出的重大贡献并总结汲取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对于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术界对共产国际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十个方面:一、研究共产国际的方法论。二、关于共产国际的建立。三、共产国际的历史分期。四、处于共产国际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评价。五、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六、对社会民主党采取的政策。七、高度集中的组织体制。八、共产国际的“左”倾错误。九、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期间的活动。十、关于布尔什维克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的胜利证明了毛泽东以斗争求团结战略思想的正确性,这一战略思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文章就这一战略思想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作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他为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断地寻找真理,探索革命的道路。他一生的革命实践,经历了推翻清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革命时期,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反袁”、“护法”的斗争时期,以及坚决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的时期。概括地说,他一生经历了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正> 共产国际为指导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运动,尤其是中国的革命运动,做了许多工作。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其遭受了一定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几乎陷于绝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这些国家民主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有两次代表大会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东方国家的革命问题。这就是分别于1920年和1922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和第四次代表大会,这两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  相似文献   

19.
在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产国际的策略发生两次较大的转变,由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逆转为原来的“下层统战”策略,再由“下层统战”策略回转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本文仅就两次策略转变的原因和正反影响,试做评析。自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统一战线和人民阵线运动以来,法西斯反动势力十分恐慌。继1936年11月日本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  相似文献   

20.
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斗争,归根到底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的斗争。这一斗争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无论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都是一场严重的阶级斗争。因此,在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中,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