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准  赵洪生 《理论界》2005,(12):57-58
近年来,我国工矿企业矿难事故连续发生,每次事故后各级政府都进行调查并提出整改措施,而每次事故的起因都是企业违法、违章、违规,政府失职渎职.只有加强政府相关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素质,政府才能更好地领导国家和社会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矿难频发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产煤大国,也是矿难大国。大量私营中小型煤矿的存在是我国矿难频发的根源,涉及矿工、矿企、政府的相关制度存在缺陷也是导致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进而提出避免矿难频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柳杨 《理论界》2007,(6):108-109
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不仅直接危害到矿工的生命安全,而且给国家经济、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影响。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工作薄弱。因此,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管理势在必行。保险具有分散管理风险的功能。合理运用保险工具,可以有效地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温世浩 《阴山学刊》2008,21(2):76-79
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是有其原因的。中央政府采取了两类措施进行预防,从运行成本与稳定性角度看,第二种措施优于第一种。我们应从科技、政府、法律三方面逐步完善,以期有效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中国煤炭生产企业矿难频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矿难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间接加大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矿难频发的原因是煤炭生产企业的伦理困境。要从根本上遏制矿难,就要完成煤炭生产企业道德伦理上的重建。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国煤炭生产企业伦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薛生全 《理论界》2013,(11):80-82
矿山安全生产是整个社会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是国家和社会予以高度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了有效控制矿山事故的发生,国家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法律制度上较为明确了矿山安全生产的义务与责任.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法律风险控制的前提,即是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矿山安全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控与治理矿难事故频发的首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土地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措施之一,省级直管和中央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对于完善垂直型土地管理体制以及遏制土地违法案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借助一个简单的博弈框架描述了伴随着垂直管理体制中的省级直管和中央土地督察制度的逐步建立,制度的完善对上下级政府在土地监管过程中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省级直管制度使得省级政府具备了对县市政府的土地违法行为有效的监督与管控措施,但是却难以克服省级政府与县市政府所出现的合谋.而配合中央政府的土地督察制度则可以有效地降低省级政府与县市政府合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安全监管体制实行的是“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工作格局.在现行的监管体制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关系.地方政府相对中央政府而言掌握着更多的信息,地方政府作为监管代理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隐匿部分信息,主要表现形式是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合谋.为提高监管效率,减少矿难发生,需正视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信息搜寻、激励相容、建设高质量的监察队伍、发挥外部监督力量,来最大限度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保证监管效率.  相似文献   

9.
不同利益集团间环境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政策由地方政府负责执行,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环境质量.本文运用博弈模型统筹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环保部门与社会公众间的复杂博弈.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问责力度,加大环保指标在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中比重,降低地方政府履行环境责任成本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共同选择实施环境保护行为;改变目前地方环保部门的双重领导体制,明晰责任主体和主体职责,可有效提高环境治理绩效;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培育环保的社会团体力量,让社会民众成为环境监督和问责主体可以有效推动政府环境责任履行.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创新、创意离不开有效的政府制度环境,而政府干预却经常处于无效率之中.从多元利益主体博弈的角度,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府干预悖论”的“社会集团、地方政府、利益集团”三元动态博弈模型,再根据逆向归纳法,求解出三方利益最大化的均衡解.最后提出破除“政府干预悖论”的思路与具体建议,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产权与矿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国伟 《理论界》2006,(10):138-139
近年来矿难频发,背后有深刻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混乱的产权导致的煤矿投资人长远利益的不确定性。解决矿难的措施主要应着眼于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吴维海 《中州学刊》2007,72(4):39-42
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倡导的发展目标,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构建适合"和谐社会"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是把握内部控制实质,研究和创新提升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方法,遏制不当得利,杜绝案件事故.建立"纵横结合"、"六个层次"、关键控制点、"三个规范/手册"等有创新和操作价值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显的今天,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规制企业的环保行为是各个国家与地区政府所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运用重复博弈的理论,解释了考虑社会效益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并探讨了在一次博弈情况下补贴和惩罚的作用,然后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引入两个企业的博弈,得出鼓励企业实施"冷酷战略"的补贴与惩罚的数额.政府一定数额的补贴与惩罚,可以使企业有充分的信心选择"冷酷战略",从而使不环保的企业能够改变自身策略,自觉选择环保.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需要政策激励和金融资本推动.文章借鉴互惠合作效用函数思想,在弱化假设条件的基础上,从动态视角分析了金融资本、文化企业和政府行为的三方博弈,结果表明:在政府不参与的状态下,仅靠金融资本和文化企业的随机博弈很难达成合作均衡;金融资本和文化企业的有效合作,需要政府根据二者不同成本支出给予差异化的财政和税率优惠.实践中政府还要先行明确给出激励条件,这一行为不仅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还可促进参与各方的最终效用达到最优;此时,若金融资本和文化企业一致行动,将构成三方博弈中唯一的最优均衡.  相似文献   

15.
阎鹏 《南方论刊》2008,17(3):57-58,60
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促使我们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矿难频发的治理关键在中小煤矿,中小煤矿的困惑之一是产权不清。本文希望通过资源资本化的形式,能够为煤炭资源的产权和矿难不绝问题的解决寻找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理念下企业环保投资博弈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进行环保投资兼顾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然而,企业环保投资需要政策法律的激励、引导和保障.通过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发现企业之间就环保投资的决策问题存在“囚徒困境”,而环境治理政策也是企业与政府的博弈过程,收益与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博弈的结果.结合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间的博弈结果针对企业环保投资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贯彻中央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态度以及中央、地方两级政府策略互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效果。本文从博弈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地方政府主观偏差行为的表现形式及两级政府策略互动的博弈机理,探讨实现有效博弈均衡的参数条件,并就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绩效提出制度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8.
温州“跑路”现象折射出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局.表现为民间融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一种不均衡利益博弈.这场博弈表现出一种零和博弈.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是政府、企业、放贷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根源在于金融体制不完善,未能形成和谐合作的博弈机制.只有完善我国的金融体制,制定出公正、公平、法制的博弈机制,才能有效化解各方矛盾,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66-7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治理呈现多元化。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能有效缓解传统治理主体缺失的矛盾,遏制乡村治理资源分散分布的趋势,规范乡村社会组织结构的有序化调整转型。作为乡村治理两个主体的政府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长期稳定策略集中在各方均合作或者均不合作,取决于博弈双方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和治理成本的降低,从动态调整角度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具有合作的趋势。因此,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重点要从理顺博弈双方的利益分配机制出发,同时控制影响博弈双方参与治理支出成本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公众对政策的预期和据此所做的反应对政府政策效果的影响。文章表明,从短期看,政策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公众的预期是否正确,还取决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博弈是否地位对等。如果政府在政策反应上有优势,则不管预期是否正确,政府的政策都是有效的。但从长期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性质决定着政策的有效与否,会产生动态不一致性。政府的政策目标、任期以及所受到的宪法约束决定着动态不一致性是否得以避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