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通俗点说,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或者所谓的“没用”的阅读。当然这里的“有用”“没用”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  相似文献   

2.
苏童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童是一位从不愿固定自己的作家,从历史追寻小说到现实追寻小说,从“枫杨树”系列到“枫杨树后”小说再到“红粉”和“妇女系列”小说,他每次都以迥然不同的形象刺激读者的阅读习惯。他甚至不愿意自己的小说具有特定的风格,认为风格是一种“陷讲。”那么,苏童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确立贯穿于这些小说中的主体形象的?苏重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区别于其他新潮作家的呢?为什么无论反差多大的小说我们只要一读就能认定是苏童的作品呢?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琢磨这些令人困惑的问题。我一度曾以为是苏童的语言塑造了他的个性,然而当我怀着自…  相似文献   

3.
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会这样想 :读出美丽 ,认同多样化。读书如同走进一个奇妙无比的精神世界。美国大作家爱默生说得好 :“书是一切或什么也不是 ,阅读的眼光决定一切。”有的人读书只是随便翻翻 ,可能一无所得 ,而独具慧眼者常有卓见 ,其关键是“眼光决定一切” ,艺术审美尤其强调阅读者的作用与感受力。到上世纪 70年代由德国的“解释学”派产生了一门新理论“接受美学”(Rezeptionsathetik) ,把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 ,视为“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罗伯特·姚斯 ) ,改变了创作单向度的反应关系。在结构主义者看来…  相似文献   

4.
几乎从写《随想录》开始,巴金在反思“文革”同时,也反思自己。他总想弄个明白,这个使我们民族蒙羞、引为耻辱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大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裹胁其中,而失去分辨抵抗能力?为什么会严重、残暴、荒谬到中外历史所罕见的程度?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接受这个历史教训,再也不要重犯这样可怕的错误,重新经历这样的浩劫?因为只有弄清历史真实面貌,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他常常想到:“我们不能单怪林彪,单怪‘四人帮’,我们也得责备自己!”这句看似乎常的话,…  相似文献   

5.
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特别喜爱学习,经常一个人坐在家里读书,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耍。父亲见他一天到晚总是这样读书,就奇怪地问:“充儿,你看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得多热闹啊,你怎么不去跟大家在一起玩儿呢?”  相似文献   

6.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的“名言”.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使教师充分地汲取大地的养分,才能使得教师的“人生之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阿尔都塞的总问题阅读法和征候阅读法,又对无辜阅读和有罪阅读、栅栏式阅读和征候阅读进行了比较,指出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解读,实质上是一种解释学的解读,是一种异与传统解释学的结构解释学的解读,用这样一种方法,它力图避免传统马克思主义阅读中的教条主义缺陷,读出马克思文本背后隐性的问题域。但显然阿尔都塞读出的只能是结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是经过读者总问题设定的马克思,而非客观真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老子之“道”的美学意义樊美筠北京师大哲学系严格说来,老子不能算是一位美学家,他的五千言《道德经》也不能算是一部美学著作,但是为什么讲中国美学史总要从老子讲起,总要提到他的《道德经》呢?这还得从老子的《道德经》讲起。所谓《道德经》,顾名思义,是讲“道”...  相似文献   

9.
很难形容宗教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发明枪弹是为了猎杀同类,人们创造宗教却是为了拯救自己,但每天都有无辜的生命以宗教的名义葬送。仿佛我们又在无意之间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那形形色色的宗教莫非便是盒中的妖孽?为什么我们赖以拯救的反而在毁灭我们呢? 这当然显得过激了,但宗教间以及宗教内部教派的关系问题却正在这个世界的几处烽火中向人们显示自己的能量。千年的仇恨是否可以消弭,和平在宗教间能否有降临的一天,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政治首脑们,也困扰着学术界。在战后的西方,多元宗教关系理论的研究已经开展得十分…  相似文献   

10.
有人问我长江集团最早是怎么找到三联的?我也不知道。听说长江集团有人看三联的书 ,包括订《读书》的繁体字版。本次奖虽是以“长江《读书》”的名义 ,但是与《读书》杂志的关系不是外边有人想象的那样是合二而一的。《读书》四个专职编辑、两个兼职主编 ,加上编务 ,一半以上的人完全没有参与评奖的各类活动 ,而《读书》以外的三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参加了“长江《读书》”工作室 ,具体组织和服务工作是由这个工作室做 ,评奖则是在推荐委员推荐的基础上由评委独立完成的 ,所以 ,名为“长江读书奖”或“长江—读书奖”“长江《读书》奖” ,《读…  相似文献   

11.
“交税就是买政府的服务” 赵国君(法律文化学者):茅老,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税收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还是要从老问题开始.什么是税?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要说什么是税.应该问一句:交税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13.
△一所大学里学生多、教授多、专业多,只有统计报表的意义。△如果说专业大学已经过时,为什么不让医科大学自行向综合大学发展?△为什么不直接去削减冗员和多余的机构而是去取消大学?“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江泽民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也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号召,鼓舞了高教领域的人心。很明显:科教兴,国家兴;大学兴,科教兴。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大学兴旺发达?与走向市场的大趋势相反,当前有关政府部门反而加强了“主管”和“统管”高校的力度,不仅“搞”跨世纪“人才工程”和“211工程”,评年薪10万元的“…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而绞尽脑汁。阅读课该教什么?怎样教?学生从阅读课中能够学到什么?怎样学?这些问题常困扰着英语教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两个基本问题必须首先弄清:一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二是外语阅读过程的本质。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相互影响的诸因素,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问题。一、相互作用的阅读教学过程阅读教学过程包含教学和阅读两个主题。我们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相互作用的:大学教学论对于教学过程的认识,阅读理论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神州大地掀起新一轮读书热潮。全民阅读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本期“每期一题”从全民阅读的文化特征、全民阅读的引领功用、全民阅读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怡 《学术月刊》2023,(5):157-161
<正>2023新年伊始,近年来活跃于批评界的《当代文坛》杂志推出专栏,再度提出“文学性”的问题。张清华在《为何要重提“文学性研究”》一文中这样开宗明义:“为什么要重提‘文学性研究’?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假命题。什么是文学性研究?世界上有一种纯粹的、有明确界限的、专门意义上的、排他性的文学性研究么?显然没有,如果有的话,至多也就是‘文学研究的文学性’这样一个问题;还有,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或许文学性研究又是一直存在的-假如它不是被理解得那么绝对的话。  相似文献   

17.
王挺 《学术探索》2003,(7):64-66
以精神分析和历史主义为理论支点的“女性阅读”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本文就试图以此对莎翁的名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进行新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 :在《特》剧中 ,爱情是描述的主要场景 ,社会、历史、人生却是它的底蕴与灵魂。莎士比亚从男权中心的文化观念出发 ,将文本中的爱情叙事在其功能上与政治叙事实现了重叠 ,将性与政治的本质性联系展露得清晰明白 ,并在无意中将女性对已建立并被遵守的严明的政治秩序的反叛和颠覆 ,渲泄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文精神批判与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拯救人文精神”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我们要拯救和弘扬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在目前的一些讨论中我们常常捕捉到诸如理想、正义、崇高、良知、终极关怀一类的代名词,但要深究起这些术语后面的具体含义就又不得要领了。要塑造与市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人文精神当然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单靠文化本身难以解决,但我们总不能停留于一般的呼吁上,满足于表面的热闹,而不触及问题的实质。我们总得弄清并设法靠近人文精神本身。然而眼前的现实是,并没有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均已确定的“人文精神”等待着我们去弘扬,相反…  相似文献   

19.
“你为什么不裹小脚?”“你身后没有辫子吗?”“你吸鸦片烟吗?““你是用鼓棒吃饭吗?”“你吃鸽子臼巢吗?”“在中国有车吗?”“你不戴碗形的帽子吗?”‘”你也穿睡衣上街吗?”这些看似荒唐的问题却是被认真地提问过的。提问者是一群美国青年学生,被问者是他们的中国同学,大名鼎鼎的大作家林语堂先生的次女——阿娜,时间是一九三七年。①此时,林语堂先生的名著《吾国与吾民》已经风靡全美。然而,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恐怕不是一本书所能根本改变的。这种观念,便是数年之后为美国学者爱德华·赛义德所批评的‘“东方主义”。所…  相似文献   

20.
周欢 《南方论刊》2022,(10):38-39+6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作出了深刻的回答,并且体现了鲜明的辩证思维特质:在阅读过程中,坚持修身与治国的辩证统一;在书籍选择上,坚持阅读马列经典著作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辩证统一,文学类书籍与实用类书籍的辩证统一;在阅读方法上,坚持博览与精读的辩证统一,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辩证统一,挤劲、钻劲与韧劲的辩证统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读书观,对于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营造书香社会的氛围与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