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通俗点说,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或者所谓的“没用”的阅读。当然这里的“有用”“没用”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  相似文献   

2.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怎样搞好英语阅读,是人们较为关心并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英语阅读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Goodman(1967)和Smith(1971)所提出的“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以及Rumelhart提出的“互动(Interaction)”理论以及Stanovich(1980)提出的阅读能力的层次模式。根据Leech的理论,语言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信息论,这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编码和解码是依据语言本身的内…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教学活动中,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汉语必须重视阅读,正确的阅读是汉语教学最基本的教法与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来汉语教学的精华所在。阅读不仅能够提高汉语教学的感受性,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提高汉语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读”,唯有“读”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的“名言”.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使教师充分地汲取大地的养分,才能使得教师的“人生之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7.
第七法 消遣性阅读法 消遣性阅读,就是在工作或学习之余,利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一种轻松的以消遣为目的阅读。陈平原先生说:“躺在床上,或者靠在墙边,随手抓起一本闲书,既不想从中获得什么教益,也不想从中寻找什么资料,为读书而读书,此乃读书的最佳状态。”(《读书人语》,《随笔》1989年2期)这种阅读法就是消遣性阅读法。  相似文献   

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有人说在教育领域最让人忧虑的事情是教书人不读书。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为什么教师有时还得来点“非功利阅读”?这是北师大肖川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接下来将与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拯救阅读,从拯救教师的阅读开始。不阅读,无以生。希望教师们能将阅读作为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从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出智慧”,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饱满充盈,拥有踏实舍弃浮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相似文献   

9.
在叶圣陶的文章学理论体系中,文章阅读论与文章写作论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犹如文章学的“两翼”。有些人研究文章学,只注重文章写作方面,而忽视文章阅读方面,或者只在探讨写作的途径和方法时去论阅读,甚至把“文章学”和“写作学”混为一谈,这是一种偏颇。早在一九四○年,叶圣陶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就指出:“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然而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它作为四大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一,正从语文学、文章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阅读学。 阅读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用以指导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阅读正好在读者和读物的辩证关系中产生和发展。文体,即指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读物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研究“文体”和“阅读”的种种内部联系,实质上就是从一个侧面探寻读者和读物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典律构建”基石的经典性阅读,既指阅读要选择好经典性著作,也指要用“经典解码”的方法认真开展阅读活动.当今文学作品经典性累积过程中的“选辑”、“论述”和“改编”环节的大众参与性越来越明显.文学经典具有“历史逻辑修正中的丰富解读性”,这种“历史逻辑修正”首先是由生活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中国人/华人提供的.文学经典的创造性阅读,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经典解码:一是综合运用传统解码方法;二是重视文学本体的解码;三是关注文化多元背景下的经典解读.  相似文献   

12.
“培养好的学风,最主要的是走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特别是科学,它本身就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不允许弄虚作假的.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在学风方面出了不少问题,例如压制讨论,互相封锁等.”(《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这是《邓小平文选》中的一段话,我读了很受启发,认为这是切中时弊,力挽颓风之论;也是为了科学事业的兴旺发达,对理论界语重心长的策励之词.“压制讨论”就是不“走群众路线”,不许“百家争鸣”,显然是要妨碍科学的正常发展的.而浮词泛滥,臆说风行,所谓毫无实事求是之意,徒有哗众取宠之心.更是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好的学风”,显然就是非常英明、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13.
错误的思想,就是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为什么不相符合,我认为关键在于人的主观方面。人的头脑就象一个加工厂,所谓加工,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外界事物本身无所谓正  相似文献   

14.
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四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要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目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合”上,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听众”。因此,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中要做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  相似文献   

15.
讲好课文,选取切入口是关键的一环.所谓切入口,就是引导学生从哪里入手读的问题.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来确定.不管从哪里切入,都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16.
“慎独之学”是怎样的早在顾炎武那里,有关于此的研究即已被明确称作“慎独之学”(《日知录》卷一)了;而简本《五行篇》中曾两次出现过的所谓“君子慎其独也”,则亦不过在于表明:它乃是先秦儒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已。至于所谓“慎其独”,若我们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所谓“应乎中”;若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要“叩”诸如多与少、诚与欺、善与恶、内与外、显与微等等,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个“两极”、“两端”而用其“中”;而若用简文中的话,一言以蔽之,曰:“能为一”。而所谓“慎独之学”,概而言之,其所讲的大概就是…  相似文献   

17.
立体阅读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具有创造性阅读的特质,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人们日常的阅读可分为点、线、面、体四种不同的层次。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如果“着眼点”只在于一个个或某些个字词的形、音、义,而不在于句、段、篇或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叫做“点式阅读”;如果从某一个角度,按材料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序列和逻辑顺序,沿着单一的思路去追踪理解,叫做“线性阅读”;如果还能旁及同一层面上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明理学的基本精神及其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曾以“极高明而道中庸”来概括之。话虽简练,但其底蕴却是那种“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东西,因为这个话语结构本身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缠绕的。所谓“高明”,就其作为一种崇高的伦理主体性之本质表现,它必然要比日常世界中的所有存在多出了一个“高”字;而且也正是借助这一“高”出来的层面,理学家才能把自身与现实世界再生产为一种超越于其固有形式之上的“天地境界”。而所谓“中庸”,就其本义是“无过无不及”,是宇宙自身“元来如此”的显现而言,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见的工具书和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生产和流通”(《辞海》上卷505页),“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分配,调节商品的流通”(《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168页),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农村集市贸易上……价值规律仍然自发地调节生产和流通”(同上)。其实,把“自发”二字加在价值规律的头上,是很不科学的。首先,任何规律本身都不具有自发的属性。所谓“自发”,是指人们还未认识和掌握客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坚信“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什么.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本文试图说明,维特根斯坦所谓不可说的东西。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语言或世界之外的什么东西,恰恰相反,就是“当下”或“现在”的语言或世界本身。所谓逻辑形式等不可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能是就当下的语言~世界而言的。这是合理解读维特根斯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