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谓“非功利阅读”?就是不把阅读当作手段而是为目的本身的阅读;通俗点说,就是“不为什么”的阅读或者所谓的“没用”的阅读.当然这里的“有用”“没用”是就眼前的急功近利而言. 据我观察,现在许多老师大多在读与新课程培训和教学改革有关的书,因为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迫使大家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样的“功利性阅读”或者“有用”的阅读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需要的,所谓“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有人说在教育领域最让人忧虑的事情是教书人不读书。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为什么教师有时还得来点“非功利阅读”?这是北师大肖川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接下来将与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拯救阅读,从拯救教师的阅读开始。不阅读,无以生。希望教师们能将阅读作为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从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出智慧”,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饱满充盈,拥有踏实舍弃浮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它作为四大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之一,正从语文学、文章学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阅读学。 阅读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的矛盾运动的规律,用以指导学校阅读教学和社会读书活动。阅读正好在读者和读物的辩证关系中产生和发展。文体,即指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读物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研究“文体”和“阅读”的种种内部联系,实质上就是从一个侧面探寻读者和读物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的“名言”.但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阅读兴趣是要靠教师来带动的.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使教师充分地汲取大地的养分,才能使得教师的“人生之树”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才能使教师的“教育之树”顶天立地.  相似文献   

5.
立体阅读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书面材料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具有创造性阅读的特质,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人们日常的阅读可分为点、线、面、体四种不同的层次。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如果“着眼点”只在于一个个或某些个字词的形、音、义,而不在于句、段、篇或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叫做“点式阅读”;如果从某一个角度,按材料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序列和逻辑顺序,沿着单一的思路去追踪理解,叫做“线性阅读”;如果还能旁及同一层面上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教学活动中,阅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习汉语必须重视阅读,正确的阅读是汉语教学最基本的教法与学法,也是我国几千年来汉语教学的精华所在。阅读不仅能够提高汉语教学的感受性,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提高汉语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读”,唯有“读”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汉语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出土文献“阅读习惯”是指人们以何种方法和原则释读、释写出土文献。古人在传抄、转写古代文献及异域文献时,多数情况下不会刻意保存文本中的历时、共时差异,但也有少数例外。今天楚地出土的战国简帛文献中,偶尔可见早期文字的孑遗,有的抄本还具有明显的齐鲁系或晋系文字特点。以上特点,基本反映了古人的“阅读习惯”。今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在“阅读习惯”上往往存在“趋同”与“立异”两种倾向。所谓“趋同”就是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意义不同之处说成是相同的,所谓“立异”则与“趋同”正相反。这两种倾向集中体现在对通假关系、通假尺度的理解和把握上。过去普遍认为在释读出土文献时国内学术界易于“趋同”,而国外汉学界易于“立异”,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不客观的。科学的古文字学分析以及对相关文义的准确理解,是正确选择通假关系的重要基础。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本抄写时代的文字形体及用字习惯,才能处理好出土文献“阅读习惯”问题。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英语专业的重要课程。长期以来,怎样搞好英语阅读,是人们较为关心并经常探讨的一个问题。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英语阅读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Goodman(1967)和Smith(1971)所提出的“自上而下模式”(Top-Down)以及Rumelhart提出的“互动(Interaction)”理论以及Stanovich(1980)提出的阅读能力的层次模式。根据Leech的理论,语言交际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信息论,这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的过程。编码和解码是依据语言本身的内…  相似文献   

9.
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四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要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目前,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阅读教学过程。阅读课上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为主,即使有检测阅读理解效果的提问或讨论,也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学生的相互“应合”上,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是“听众”。因此,阅读教学的方法必须加以改进。教师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当中要做的是积极创设学生参与阅读…  相似文献   

10.
第七法 消遣性阅读法 消遣性阅读,就是在工作或学习之余,利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一种轻松的以消遣为目的阅读。陈平原先生说:“躺在床上,或者靠在墙边,随手抓起一本闲书,既不想从中获得什么教益,也不想从中寻找什么资料,为读书而读书,此乃读书的最佳状态。”(《读书人语》,《随笔》1989年2期)这种阅读法就是消遣性阅读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阅读理念与课外阅读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和完善自己,必须认真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全部课程,还必须强化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课堂之外”的阅读,以及不受内容和方式限制的“课程之外”的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使得大学生成为“阅读”人群的中坚和骨干,“阅读”能力也许会再次成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才宇舟 《理论界》2008,(9):226-227
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是增加学生英语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兴趣阅读之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几种能够有效引发学生兴趣阅读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3.
借助“语言阈限假设”理论,调查汉语与英语阅读观念关系问题。研究发现,学生的汉语和英语阅读观念是不同的。汉语阅读观念在英语阅读观念的解释上有极大的作用;英语水平的贡献在许多方面也是显著的,但影响较小。语言阈限的概念不适用于汉语和英语间阅读观念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一、背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在国际事务和各国相互交流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英语阅读成为人们学习语言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却不容乐观。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过程就是讲解生词、词组的搭配组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分析语法等。同时,教师生怕语言点不落实,语法没讲透,不是把阅读当精读课来上,就是把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说:“阅读和写作一样重要;因此,读者有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称号也是必要的。”(见《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89页)虽然,阅读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活动,但是,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不够资格的读者”却占大多数。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不会读写的“功能性文盲”,深入探讨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使之成为科学的系统,得到广泛的运用,尽快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平,这是文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语文学,文化学获得长足发展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 ,表面上看来 ,与阅读其他普通文稿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并不一样。文学阅读是审美的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活动有其不可忽视的独特本质 :文学阅读是感性的直觉经验行为 ;文学阅读是一种想象活动 ;文学阅读是一种生命“介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加速逻辑下的阅读嬗变与阅读危机并存,一方面,呼吁加速新型数字阅读的推广,另一方面,倡导阅读减速与沉浸以抵制其浅表性发展。由此,阅读逐渐陷入“快”与“慢”的二元对立迷阵之中。文章重新梳理了“速”时代阅读变迁的特点及缘由,分析了“慢”理念下传统阅读复现的理论脉络与现实表现,进而以更理性的视角对阅读的“快“”慢”博弈进行了再阐释,指出阅读发展中存在对立统一、共鸣演进以及走向公共的逻辑内涵与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感性的直觉经验能力是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特征,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接受,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阅读想象与创作想象的区别:读者的想象比作者的想象意义更大、更丰富、复杂和多元,且两者思维形态不同;阅读中的审美反应对大学审美教育的启示:应把“文学欣赏”或“大学语文”列入大学教育计划,应从美学的意义上上好大学语文课,并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美学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外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为了加强阅读理解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本文探讨了“话语分析”阅读模式,笔者对其模式的理论基础、特点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论文认为阅读有“精读、略读、快读”三种,突破了“读法二分观”的局限,确立了“读法三分观”的理论体系。探讨快读与精读、略读的区别和链接方法。认为我国要大力发展快速阅读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因为,快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进精神生产力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