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小说中“树”的意象大致有生命之“树”、苦难之“树”、拯救之“树”三种。托妮.莫里森试图通过这种“树”的意象以及超自然的表现手法,对抗白人主流叙述对黑人文化与历史的歪曲,对父权制、奴隶制、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湮没的种族记忆和民族自豪感,拯救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呼唤人类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不同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朱永新说:“阅读改变我们一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课堂阅读作为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设计和组织的特定课堂情境中进行的一种群体性阅读活动,但它又是个体阅读基础上的群体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朝鲜民族和满-通古斯诸民族原始先民的神树崇拜以宇宙树信仰为起点,在漫长的原始氏族制社会中先后扮演了生命树、神灵树等角色,并逐渐演变成“高杆”、“索莫杆”、“托罗杆”等神杆以及“托若树”、“祈年树”.它们是宇宙树、生命树和神灵树的复合体,祭祀的对象是天神、祖先神和自然界的神祗.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寅恪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换句活说,王氏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史观。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本文尽量按照王,陈二氏的原有思路,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史观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思考是人的天性,孩子出了娘胎两眼一睁,就开始了阅读.不管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总之人的感官天天都在阅读.阅读满足人的精神需求,阅读使人鉴古知今,继往开来.阅读使人启智开怀,人格完美.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形成就成了支配一个人阅读行为的力量,就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邀游,不断去探索知识的宝库,采撷知识的瑰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头开始,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公元91年,北单于因战败,率众“遁走于乌孙之地”.公元155年,鲜卑人领神檀石槐尽据匈奴故地,给予匈奴人最后一次沉重打击.匈奴人再次分裂,大约有20万“赢弱不能去者”潜藏在丛林河谷中,躲过危险后,于公元3世纪末,他们建立了一个新匈奴国——悦般.但另一支“桀骜不驯”的匈奴人却退往西方,在伏尔加——顿河之间地区找到了安身之所.在那里他们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匈人(Huns).古匈人进入欧洲是世界人类史上第一次东西方民族的碰撞和同化,对后世具有深刻的影响.匈人在东欧建立的国家长达90年,成为了欧洲民族大迁徙和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眼下的人谈钱的多,谈事业的少。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人人都对钱“向右看齐”,这结果恐怕不见得妙。好在我们是一个大民族,总有一些有个性的、禀赋有特殊才能的人不醉心于挣钱,而沉浸在某顶事业之中,才使得我们的民族富有生气、充满希望。这些不为钱之多寡所动摇而执著于事业的人,普通人目之为“疯狂”。翻开历史看,正是这类颇近疯狂的追求事业者的成功开拓了我们的生活,使后代人享受到无尽的福利。 古来一切成就大业者皆有“疯狂”的表现,就如学戏的人所爱说的,“不疯魔不成戏”。正是对于某种事有所偏爱——成功者谓之“执著”,失败者谓之“固执”——所以才有超凡的表现。在事业与“疯狂”的联系上,标示了杰人与凡人的区别。对此,日本学者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有所说明。他说,人们常说,人在“疯狂”的时候,才会成就伟大的事业。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民族秘史"的《白鹿原》,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版本:即初刊本、初版本和修订本.虽然它们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大文本,但不同版本对革命叙事的差异化处理,又让人不得不将之分割开来解读.初刊本以其克制性的手法,完成了宗法易变史的确立;初版本通过细节描写的完整还原,体现了家族文化史的分量;修订本则秉持主流意识形态立场,对民族正义史进行了修正与强化.因此,《白鹿原》的版本流变史实质上是革命故事的重新叙述史.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孙中山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一生不懈追求中华民族之自由昌盛,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不但强调民族问题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善于总结民族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综观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过程,从“驱除鞑虏”、“五族共和”、“民族自治”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一系列围绕民族解放的主题思想而辩证消长的观点,使我们感触到民族问题规律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发展的脉搏.  相似文献   

10.
<正> 章学诚《诗教》(上)认为中国文学“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这话不无道理。追源溯流,各种文体,无不与战国以前的“经”、“史”密不可分。中国古典文学之“典”,大都与战国以前的文学有关。一树千枝,一源万派,这是源与流的关系;千枝一树,万派宗源,这又是流与源的关系。《诗经》中的比兴,成为诗家的正宗,魏晋以后浮艳之什,终不能动摇它的统治地位。《左传》、《国语》一直被后世史家作为叙事、记言、写人的楷模。后世之传记、笔记、传奇,无不取法于此。文体虽异,而手法相通。试以古典小说而言,究其艺术渊源,与“经”、“史”就有亲缘关系。从史籍看,不论是史诗,还是史书,都不一定是实录,而是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虚饰”。《诗经·大雅·生民》篇,对姜嫄生后稷的记  相似文献   

11.
沈云波 《理论界》2007,(11):166-167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两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而且两者之问的意义关联并不是一个词汇学意义上的“民族”加上“主义”那么简单。如果民族国家或者民族主义是“我们”的历史天命,那么“我们”就必须把这种天命的历史意义承担起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妄自菲薄的欧洲中心主义,也不是妄自尊大的民族主义,而是反思性的民族主义。只有这种民族主义才能担当起“我们”应当承担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立象尽意"之意:元文化之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元文化是源于自然的文化 ,源于自然的文化使早期的中华民族辉煌于整个世界。大自然对人类是公平的 ,能不能从其中吸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道理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意” ;这个“意” ,是人与自然主动沟通之“意”。这个“意” ,是人和谐自然的创造之“意”。有了这个“意” ,才能有创造出和谐自然的人生之道 ,以及利用自然而不危害自然的生产生活之器。这个“意” ,在《周易》中被表述为“立象尽意”之意  相似文献   

13.
“比德”是中国古代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以物喻人之审美传统.松柏生性耐寒,常年青翠,材质坚韧密实,在暗示、象征主体理想人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比德传统的影响下,松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累积起丰富的文化意蕴,先后形成了岁寒后凋、坚贞有心、孤直不倚、劲挺有节等内涵,成为君子人格的象征.和竹、莲相比,松柏在象征君子人格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松柏是“树”立的中国人,成为我们民族理想人格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快乐,都可以从阅读中得到。有人说在教育领域最让人忧虑的事情是教书人不读书。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教师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为什么教师有时还得来点“非功利阅读”?这是北师大肖川教授和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接下来将与广大教师探讨的问题。拯救阅读,从拯救教师的阅读开始。不阅读,无以生。希望教师们能将阅读作为生命的一种呈现方式,从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读出智慧”,让“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饱满充盈,拥有踏实舍弃浮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讨论什么是民族精神以及如何弘扬民族精神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这就是怎样理解民族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基本前提和出发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界限——我们同历史的界限。如果不跨越这个界限,我们就还没有理解民族精神,也就谈不上弘扬民族精神。我以为,只有立足于当代,从历史意识、主体意识、开放意识和批判意识出发,积极对待传统,理解传统,才能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也才能使民族精神之花结出现代化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在中国近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她所处的经济重心区位置及其厚重的历史影响力,使她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特殊的角色。她是近代史的开局之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起自南京;她是百川汇流的历史漩涡,为近代农民运动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展示自己力量的理想场所;她是中华民国的肇基之地,南京建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某种意义上,她充当了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媒介和社会整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既往灾荒史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灾害与社会,以及灾荒之应对三个层面,方法上虽有从“灾害历史学”向“灾害社会学”的转变趋势,但对灾荒的“人文”信息仍重视不够。因此,利用科际整合,给灾荒史以“人文科学的关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面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内驱力,它源于其成员自律的、内在的集团向心力,是使一个民族得以挤身于世界各民族之林,盛而不衰的巨大力量之源.这种社会凝聚力就是我们社会一般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应为我们社会所倡导,并使之有效地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这种精神化了的社会凝聚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血缘的、家族的、社会的、国家的诸多种层而的展示可以明证其内在规定的有效性和现实性.而如果我们将同属于汉文化圈的日本  相似文献   

19.
师品十佳说     
古今中外,纵横数千年,不乏对教师的赞美之词。十七世纪捷克大教育家阿·夸美细斯说:“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再高尚的了。”斯大林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古代尊教师为“先生”、“夫子”,现代教育家徐特立说:“我们的教师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每一个教师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光明日报》名言录1985、9、6)这些绝非是过誉之词,教师确  相似文献   

20.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然而,大凡写史的书,十有八九使人读了不免有枯燥之感,除非由专门治史者读之。如果只能作为专业书籍,那么它的读者范围就会大大缩小,因而“使人明智”的作用也会大打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