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杨传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
《吉檀迦利》是印度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心灵的歌.是诗人用自己的整个灵魂谱写出来的优美而清淡的歌,它是泰戈尔的一部重要的代表诗集,历来对它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简单的、单向思维的研究方法.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文学是创作——欣赏和批评——创作的集合体.因此,我们评论文学作品应该从多方面的关系,即从多角度去考察,这样才有可能全面地了解其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美感作用.一、诗人的“自我”形象诗,贵真重情.“许多批评家都说,诗人是‘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天真的,和善的.在现在的许多人中,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更是一 相似文献
2.
魏婧 《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2):39-41
《吉檀迦利》,以其散文诗的神秘主义特色,给人一种空灵飘逸又玄妙莫测的感觉和印象,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体现了他的一种泛神思想,因而,诗作中的“神”具有一种多义性,他既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与真理,又象征着诗人关照世界的自由心灵,在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思想中的矛盾与焦虑,诗集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林嘉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48-253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高峰.在中国,它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译者多次翻译成汉语.研究中借用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中非文本因素思想,对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非文本因素进行划分,据此分析和讨论《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论证非文本因素在《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产生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韦晴川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79-81
泰戈尔的诗歌<吉檀迦利>朴素优美而又蕴藉神秘,令人难以解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印度传统宗教文化对泰戈尔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思想内涵、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吉檀迦利>是宗教影响文学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5.
瀑布唱道:我找到自由时,也就找到了歌。[1]──泰戈尔长期以来,作为亚洲为数不多的享有祟高国际声誉的诗人,泰戈尔早就以其”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2]征服了世人,而其代表作品《吉檀迦利》更为之赢得了无尚的荣光.在这样一部具有“完整的、深刻的、罕见的精神美”[3]的诗集中,我们阅读时总能获得不可名状的审美愉悦.在这种愉悦中,人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吉檀迦利》究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底蕴呢?人们一向认为,泰戈尔是一个在感觉世界以外寻求与无限和永恒进行交流的神秘宗教诗人.《吉檀迦利》作为其代表作则是一部典…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冰心所译的《吉檀迦利》在节奏音韵、选词造句以及风格主题上的赏析,依据语言功能的语言学理论,分析了源本与译作的关系,认为文学翻译作品应当首先以文学作品的标准进行评价,而理想的诗歌翻译者应有能力被评价为语言学者和诗人,从而提出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是地位同等的语言运用行为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刘燕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2):123-127
通过以《吉檀迦利》为对象的个案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化的语境中考察了泰戈尔在中国的误读现象,并与西方读者眼中的泰戈尔进行对比分析,探询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寻找在后殖民主义时代,泰戈尔文学对东西方走向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元英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66-69
泰戈尔以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成为东方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吉檀迦利》是泰戈尔对生命本体的亲证,也是他"生命哲学"与"诗人的宗教"的完美体现。泰戈尔为追求他"生命哲学"中生命的真谛,所表现出的无比激情与爱,至今仍照耀和鼓舞着整个人类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吴燕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4):50-51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其英语诗集《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诗人宗教”精神,既追求“梵我同一”的神,又追求以虔诚之心以爱心实现人神同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境。泰戈尔心目中的神在具有印度传统的无处不在、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的传统意义的同时;又寓于西方关于体现人的内在本质的现代精神;达到东方“泛神论”思想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英语文学的魅力与东方文化情致共同铸造了这部蜚声世界的文学巨著。 相似文献
11.
管三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翻开诗卷,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能看到神的画像,“一个令人敬慕的上帝,泰戈尔的上帝:伟大的朋友,世界的情人,洁白的莲花,坐在河心中摇晃着的小舟上吹着横笛的陌生人!”神的出现,使得《吉檀迦利》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笼罩着神秘色彩,使得诗行间流溢着海市蜃楼般朦胧、缥渺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王银辉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60-62
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与中国作家王小波放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下,从卡尔维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中国接受土壤的形成、王小波和卡尔维诺间的特殊通道这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探讨,解析了王小波钟情卡尔维诺作品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美国华裔文学已慢慢进入美国文学主流。但是,美国华裔文学割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神灵精神、家族精神、群体精神和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4.
陈开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6):100-106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载录了以桐城派为中心的1206位作家的生平,为探寻桐城文派的渊源与流变提供了丰赡的资料。然而,书中所载录的文字阙漏较多,内容涉及作家的名、字、号、里贯、科考、仕宦、著述名称及卷数等方面,并且传记内容时有错讹。通过爬梳载籍,对26位作家的名、字加以考补,对传记中的错讹加以辨正,以补其阙,以正其讹。 相似文献
15.
陈开林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6):115-120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载录了以桐城派为中心的1206位作家的生平,为探寻桐城文派的渊源与流变提供了丰赡的资料。然而,书中所载录的文字阙漏较多,内容涉及作家的名、字、号、里贯、科考、仕宦、著述名称及卷数等方面。另外,记载不无失误之处。通过爬梳载籍,考补作家缺名8例、作家缺字8例、作家名考异2例、作家名传不符1例、作家重收1例。 相似文献
16.
姚宝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2)
历代的政治家、经学家、道学家多持重道轻文的态度,所以,《论语》的文学成就历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其实,《论语》的文学成就和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一样,具有普遍而深远的影响.人们在学习孔子思想的同时,常常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论语》在文学方面的影响.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论语》的文学成就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越春秋》文学成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林娣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吴越春秋》演绎的是春秋末吴越相为兴亡之事,为后世演史小说之祖①。但因其文史淆杂,治史者病其诬,治文者也忌其为史,故其文学成就亦鲜为人重。事实上,数千年来,文人才士,盐梅其辞者甚众;产生过颇为深远的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颜氏家训》家族文学观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元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67-70
完成于南北朝后期的《颜氏家训》对六朝家族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提出家族文学应拥有擅长的文学样式、具有成熟的文风,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能够认识到文学的抒情特征及作者的才性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尤其深刻的是,《颜氏家训》认为家族文学批评则应立足作品的内容、语言,以便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该书强烈反对片面追求家族文学声誉,主张力避对作品的矫饰,从而将作者、作品和家族文学联系起来,客观上对六朝家族文学的兴衰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许并生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14-18
《西游记》独特的文学风貌来源于两种民族文化的融合,融合现象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出现,作者对"西游故事"重构新的故事体系,借助奇异文学色彩完成对现存世界的全面消解,作品所体现的新思想是局部商品经济条件下新观念在文学中的诉求,呈现出浓厚的"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20.
华建新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43-47
《传习录》上下卷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语录体散文。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体式结构;二是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三是善于用比。《传习录》开创了心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