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伦理的双重维度--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行政伦理的本质在于追求行政过程的伦理价值及行政人员的道德完善,即行政的道德化诉求.而行政的道德化包括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两个层面,或者说,行政伦理包含着两个维度,即整体的制度规范维度与个体的自觉维度.这两个维度体现了行政主体活动的本体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外在性与内在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制度伦理具有制度伦理化与伦理制度化双重涵义;个体伦理包含规范伦理与心性伦理两方面内容.制度伦理与个体伦理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将为行政改革提供制度的伦理资源,加强个体伦理的建设将使提高行政效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管理伦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和理论体系下的管理制度与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相结合的产物.而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是管理伦理的现代化发展推进社会道德、组织道德、个体道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阶段,也是推进社会伦理道德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结果.文章解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管理伦理、制度伦理、法制伦理的基本概念,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及与现代社会的交互作用,揭示了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制度伦理和法制伦理的当下性建设就必须推进三个伦理概念及其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五四青年虽然走出家门,但主体建构一直受到家族文化的牵引和制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们一直徘徊在现代性爱和家族伦理的矛盾纠葛中.五四青年的觉醒从性爱意识的萌发开始,他们期望情爱与性爱的和谐一致,但却又总是在人伦与人欲之间挣扎,表现在文本中或是圣洁的精神恋爱,或是赤裸裸的性描写.个性解放赋予五四青年追求性爱的合理性,但家族伦理灌输的"万恶淫为首"的观念却又处处压抑着他们回避性爱,五四青年挣扎于人伦与人欲的漩涡中而苦闷、焦灼,却又无法在新旧/中西性爱伦理中寻找到平衡的支点,自我的分裂将使主体建构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  相似文献   

4.
“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应加以严格区分和界定。混用“制度伦理”与“伦理制度”,会造成用“伦理制度”的研究来取代“制度伦理”的研究,从而不利于伦理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误用“伦理制度”来取代“制度伦理”,则不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启蒙的中心主题是公民精神的建构。新文化运动倡言之个体本位、独立人格、权利观念、功利取向、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科学理性,以公民精神而一以贯之。五四伦理革命,旨在以契约性的公民伦理更替身份性的家族伦理,消除传统礼教之伦理异化而实现人的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之扬布公民精神和叛离儒家传统,表征着现代中国之人格的觉醒  相似文献   

6.
医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的从业道德要求。在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个体道德建设,也要重视制度伦理建设,追求制度正义。制度伦理具有普遍适用性,制度伦理对道德建设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制度伦理顺应了当前医德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进入科技时代,人们在激烈的科技竞争、狂热追逐利润过程中,经常忽视人类共同的利益。这些归根到底都是生命伦理问题,关乎每个个体的切身利益。只有对科技做出正确的伦理引导,科技才不会滑向人类的反面。用人伦道德来限制科技经济发展的盲目性的同时,更须不断推进法制的健全,使生命伦理原则法制化。我们不仅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还需要儒家思想醇关处事风范,使我们生命伦理超出个体利益的局限,走向生命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伦理策略集中体现为"新、旧"二元对立伦理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由此派生出的"批判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这一伦理策略中,隐含着对于进化论的功利化误读.其结果不仅造成传统伦理资源没能被很好地整理、反思和继承,更使得新的伦理倡导充满内部悖论和尴尬,导致道德虚无与伦理茫然.相比于"新"与"旧"这样一组冲突色彩明显的概念,"绝对"和"相对"更容易展开思想谱系之间的互动与争鸣,西方曾借此命题,实现伦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自然转变."五四"时期,我们也一度获得这一思考途径的契机,但由于功利性的考虑,这组概念最终在新文化运动中一闪而过,留下诸多理论和实践的遗憾.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重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伦理建设都与其所在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和联系,并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深刻阐述儒家伦理对于现代中国商业伦理重构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追究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缺失及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必须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视角,借鉴儒家伦理中的文化精髓,以此重构中国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10.
赵清文 《学术界》2012,(12):103-110,285
安乐哲等西方汉学家看到了儒家伦理所具有的独特性,不主张用德性伦理学等西方传统的范畴定位儒家伦理思想的性质,而是以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为基础,将儒家伦理命名为"角色伦理学"。这一思路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然而却并不能准确描述儒家伦理的性质,这样既不符合儒家伦理对道德主体的理解,还有使儒家伦理陷入非普遍化的外在规范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对"三农"问题的探讨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学、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必须建构新的分析视角和逻辑着眼点。作者基于制度伦理视角,对制度、制度伦理和制度缺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理论考察,阐述了制度缺陷与"三农"问题的形成机理,并分析了框正制度缺陷的几个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12.
革命伦理和道德教化体系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上个世纪中国革命的斗争和实践中,逐步构建和发展起来的。考察十七年教育成长主题电影,会发现无论是"革命小英雄"模式,还是"后进变先进"模式,都将个体的成长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之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形象诠释了革命伦理与道德教化体系对个体的构建和生成作用。然而,在革命伦理的绝对权威和指令下,却很难让人触摸到主体心灵在成长中的反省和自觉、嬗变和飞跃,感受到那种经由历险重新确立自己和周围世界关系的生命内在的壮大。  相似文献   

13.
在以"仁"控欲的中国传统伦理系统中,个体情爱的叙事空间非常逼仄.个性思潮的萌发以及传奇、戏剧等文学样式的发展,为欲望形态的个体化呈现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与叙事空间.承袭晚明"以情抗理"的人文思潮与叙事传统,清末民初的小说开始注重情爱过程与心理描写,其叙事伦理呈现出在情欲与伦理之间徘徊的姿态.这种姿态恰是五四"人的文学"冲决传统文化罗网的前奏.  相似文献   

14.
在风险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生活重要因素的技术时代,以后果确认责任承担方式的责任伦理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表现出了"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状况。这种状况的产生,不仅表明了技术时代风险的人为性、结构性、不易控制性、潜在性等特征,而且也表明了责任伦理本身的抽象性、建构性及远离人生活的现实性等特征。个体主体作为伦理责任的真实承担者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个人,只有个体伦理责任能力的生成及个体伦理责任行为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使责任伦理规避风险成为可能。在技术风险时代,个体伦理责任是全面的、丰富的,它不仅表现为个体主体对自身、他人及社会的责任,而且也表现为对自然及未来人的责任。新个体伦理责任是以个体主体对自身责任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新结构,具有自然、社会、价值三重向度的生态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美德与规则的统一——兼评儒家伦理是美德伦理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儒家伦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强调了品格的塑造和个体美德的培养,但是儒家伦理并不像一些西方儒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的类型。相反,儒家伦理是一种整合了美德与规则于一体的伦理学说。这不仅可以显示出儒家伦理对道德理解的独特方式,也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儒家伦理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在建构一种完善道德理论上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蔓延至世界范围的生态难题潜隐着深层的"伦理--道德悖论",即当"伦理的实体"逃逸于道德责任审判的舞台,便成为"不道德的个体","伦理的善"成为"道德的恶","个体个人主义"与"实体个人主义"的膨胀将导致现代性际遇中不可避免的生态困境.通过道德哲学的努力,使"伦理的实体"成为"道德的主体",是走出生态困境的关键点和可能的"生态觉悟",对于化解全球性气候难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业伦理是个体或组织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能引导个体进行感知、判断、评价商业行为。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商业伦理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归纳了商业伦理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涵,回顾了商业伦理研究视角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商业伦理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善是一种无善心却有善行的行为样态,在本质上是良好的善品性与基于此做出的善行为之间的断裂,伪善行为并非必然是一种恶.伪善只存在于德性伦理中.以"善人"作为人性假设以及熟人社会为发生情境的德性伦理面对现实生活时必然会导致伪善的产生.探究合理的德性伦理建设之路是防治伪善的最佳良方:通过合理的社会道德建设、个人道德生活安排以及正确处理好德性与制度之间的关系,伪善现象必能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9.
黄显中 《北方论丛》2006,(3):121-126
亚里士多德对公正德性的探讨却以理想的城邦共同体为背景,他设计的城邦是自然的伦理实体,而德性的生活是其形式或自然目的。城邦像一个有机体,但不是一个有机体。城邦优先于公民,公民对城邦负有义务。但公民作为伦理成员,有着广泛的伦理权利。因而,城邦的伦理秩序不是完全国家主义的齐一划秩序,而是以伦理实体为基础的自由平等的合作秩序。城邦公民是自由的个体,公民之间相互平等。  相似文献   

20.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