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承叔 《东南学术》2003,(5):97-106
传统哲学教科书认为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唯一基础,因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矛盾,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正确的,但在更广的意义上讲,却存在片面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种有机体,它是四种生产的统一,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物质生产并不是唯一的基础,而且物质生产也不能离开其他三种生产而孤立发展,这是一种只能在观念中分开,而不能在事实中分开的过程.强调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这对于揭示政治运动规律具有一定意义,但是却不能解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也不能深刻揭示生产力本身的发展规律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一个更宽和更广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2.
"社会开放"不仅是一个现代政治习语,而且是一个理论概念,它体现了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一种开放机理,表明了一个密切关联现实的理论问题.从词源上说,社会开放这个词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阶段的一个认识结果.确切地说,它是在现代自然科学成果基础上才为社会普遍关注并移植到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3.
“如果要保存人类,那么只有一条路,这就是走向开放社会的道路”。(见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英文版第一卷第201页)今天,走向开放社会的道路已成为哲学家们探索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放意识也逐渐内化为中国人民的主体意识。但正象黑格尔所说,熟知并不等于真知。什么是开放?什么是社会开放?什么是开放社会?人们议论纷纷,各执一端,虽在不断揭示关于开放问题的真理性,但并没有把社会开放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来认识。本文试图在探讨对比关于开放问题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论述社会开放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和谐在本质上包含着多元与变化,对其而言,差别的存在是必要的.社会的和谐在根本上依赖于对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作出适当的规定.互助与合作乃人类幸福的两个必要原则.磋商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信念和道德才是社会调整定位的决定性力量.它们之于社会尤如基因之于人体.只有利用这个深藏于人类本体和目标中心的精神动力才算抓住了社会扭转的主脉.  相似文献   

5.
相对今天的中国现实来讲,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是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基本问题。环境资源危机成为我们目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最大制约,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更多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认为这是发展的正常存在。本文认为,资源环境危机在今天的出现不是某一发展环节出了问题,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在人类历史中的积累和必然。所以,研究中国的农业和工业化问题有必要结合人与自然的关系史(或者说人类文明史)来考察,并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到解决农业和工业化的问题中。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前资本主义本源共同体三种模式的划分,使我们能够更加认清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现状,从而可以更好地展开时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就是说,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和反思.马克思进一步指认市民社会是人类走向未来共同体的必要环节,这一环节是无法跨越的,这启迪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展和培育市民社会是我们的迫切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对马克思关于本源共同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把人类的结局作为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来进行专门研究,是今天的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也是惟有今天才能解决的问题。从认识上讲,探索人类的结局是形成完整的人类观、深入把握人类本质、正确的理解人类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所必需的;从实践上讲,是清楚地把握今日人类文明的实质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正确地走向今日人类困境并迈向新文明所必需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科学地探索人类的结局,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人类的认识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这既包括专门科学的大量具体材料,又包括哲学发展所提供的一般理论背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强调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生产和交往是人存在的主要方式.因此,它必然要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和交往不断发展的线索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研究倾向于把人类社会生产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此来领会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交往不断扩大的今天,这似乎存在着不能让人释疑的地方.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实践批判,对他们的资本主义交往观进行必要的梳理,由此及彼,进一步探究生产和交往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生产和交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政治学、舆论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依据各自不同的学科特点,对舆论的定义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界定、深入探讨与研究.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对独立的舆论个体的研究,并且是在一个共时的历史平面上进行的.而本文将从人类整个历史过程出发,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发展以及人类的价值认同过程的考察,对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一个线性的描述,并提出"众升螺旋"假说.我们认为,"众升螺旋"假说的提出,不仅仅为我们展现了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的发展过程以及舆论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从整体上展现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模式.最后,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众升螺旋"这一假想的提出为人们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使我们能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一种建设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当资本主义把一个分散的世界变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的时候,中国的封建王朝置身事外,一次次失去与世界同步的机遇.孙中山提出了开放主义的口号,但他无法带领中国走向世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中国才真正溶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历史经历了一个被迫开放、呼喊开放到主动开放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1.
<正> 纵观漫长的历史长河,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进化、演变的历史,是人不断地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的历史.自从人类产生了自我意识并通过劳动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组成了自己的人类社会开始,便有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问题.个人为了能够在恶劣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借助于联合的力量,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人类按自己的需要征服和改造大自然.随着人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的不断改革,人们也同时不断地变革、调整和完善社会关系.整个人类也就是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中获得进步与发展.黑格尔发现了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高度赞赏了黑格尔把人看成是自己劳动的成果的观点.人的本质,只有通过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才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人的对象性的活动中发挥和展示了人的本质.而人的对象性活动是多方面的,因此,从这点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2.
吴大锟在《理论信息报》1987年8月3日第110期如上题目的小短文中指出:改革与开放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要改革就得打破过去那些“封闭”社会的做法,也就必须开放;但要开放,如不把过去那一套“封闭”社会的做法首先改革掉,也就很难开放。但现在,从理论工作上看,阐明改革的理论问题的比较多,阐明开放的  相似文献   

13.
<正>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离不开对内、对外的全面开放.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从封闭状态向开放状态演进的历史过程和规律?如何理解与开放社会相适应的开放观念?如何制定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开放政策?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社会开放学引论》(李恒瑞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解答,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开放观为指导,联系我国的开放实践,对社会开放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作用及其理论构架的各个方面,作了系统、全面的探究,是我国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现实问题的一个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综观全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的素质问题之所以在我国凸现出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社会转型造成的。科技第一生产力与市场制度的有效结合,推动中国社会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社会向开放的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传统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社会走向富强、文明、民主的现代社会。所有这一切都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社会转型把人的综合素质问题提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了。一、社会转型与都市文明建设的动态分析社会转型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人口增长后出现城市化过程的结果。从人类…  相似文献   

15.
“如果要保存人类,那么只有一条路,这就是走向开放社会的道路.”“开放”在组织一管理学中是指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即把它的投入一产出两头伸向环境世界.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开放”的意义实际上却是指打破  相似文献   

16.
谢江平 《北方论丛》2011,(2):140-143
波普认为,开放社会是一个由个体组成的有批判能力的社会,人类社会正处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过渡中,由于开放社会的抽象性质,遭遇到来自部落思想的反叛,社会主义乌托邦正是部落思想一种形式。波普把反社会主义当成了开放社会理论的全部,这是其思想的偏狭之处。  相似文献   

17.
社会运动是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探索社会运动的规律是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由于这两对矛盾的不断演进,人类社会得以不断发展.这一学说从内在原因方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果从形式条件方面去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还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包括文化塑造和行为塑造这两种共生过程,耦合式的矛盾运动在这两种过程之间不断进行,结果导致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形式条件方面去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便为社会发展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分析方法将经济和文化进行区别,并做出相应的规定,这是必要的。但分析只是理性思维的一个环节,必须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即综合,才能对作为社会生活两大方面的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总体性的认识。当人类思维主要处在分析阶段时,往往会将经济和文化看成两个外在的、独立的范畴,这不仅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 王学典同志《“阶级观点”再认识》一文(《史学理论》1988年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认为:阶级对抗、阶级斗争主要是指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本身,阶级剥削和压迫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剥削者作为一个阶级和劳动阶级一样是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创造者,研究阶级社会的历史要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即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王文虽然不乏启发意义,但就其基本见解看,几乎都曲解或误解了经典作家关于阶级观点的基本思想.为了正确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很有必要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20.
家庭和谐问题的社会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极富家庭传统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社会转型,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些令人瞩目的婚姻家庭问题.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推进和谐家庭建设,就必须重新回到对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制度本质的再认识上.本文从人类婚姻的动机说起,指出人类之所以需要结婚,设立家庭制度,是为了传宗接代,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婚姻从表象上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从这点出发,我们能够对当前出现的形形色色婚姻家庭问题作出合理地分析和科学判断.认真履行婚姻家庭义务,遵守婚姻家庭的社会规则,对建设和谐家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