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诚德,戏剧理论家,编审。1947年毕业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曾任《川剧艺术》杂志执行副主编,《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副主编,中国戏曲学会理事,四川省剧协理事兼评论委员会主任,四川省社科联理事,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编审,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会长。其川剧理论研究受到理论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邱永和,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从事川剧艺术教学和创腔、作曲五十余年.善于处理传统与创新、戏与曲等关系.1973年进入四川音乐学院进修.发表多篇川剧音乐创作与研究的论文.  相似文献   

3.
杨成林,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四川省文化艺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将西洋话剧、歌剧、舞剧的舞美设计理论与川剧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努力致力于戏曲舞台美术的民族化和戏曲化,先后担任了近百台川剧的舞美设计,获得省部级奖十余次。  相似文献   

4.
陈国礼,川剧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具有丰富的编、导、演经验。多部作品荣获省部级奖。作为四川省川剧学校的老师、管理者,多年来为川剧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5.
余琛,川剧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具有丰富的编、导、演经验。在多部戏曲、舞蹈中任导演及舞蹈设计工作,善于将戏曲艺术和舞蹈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作为四川省川剧学校的教师,多年来为川剧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刘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艺术创作中心研究员。从事川剧剧本创作、川剧研究五十余年,改编和发表的戏剧作品与研究、评论文章计百余万字。其中不少作品多次获得省市级文艺奖、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7.
肖德美,男,1965年2月9日生,四川巴中人。国家一级演员、二级教授,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1979年进入巴中川剧团,1987年到四川省川剧学校进修三年,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师从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工小生。戏路广,基本功好,传承性强,扮相俊美,表演创新,嗓音清亮,可塑性强。在表演、教学、科研方面均有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8.
廖忠荣,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川剧事业五十年,师从资阳河派著名琴师杨尊武。毕业后入自贡市川剧团任琴师和演奏员,并开始自学作曲。任乐队队长直至团长。为六十余出川剧作曲,享誉川剧界。  相似文献   

9.
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最大、艺术积累最为丰富的地方剧种。川剧在三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剧目。新中国的建立,使川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艺术人才培养、剧目舞台演出方式、剧团体制及生存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创造了川剧发展史上的新高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虽然对一些老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艺术经验作了一些总结,但对川剧表演艺术家们艺术人生的总结却不够重视或者关注不够。许多川剧老艺术家的“看家法宝”、演出经验与人生体验没有来得及总结,便匆匆离开了我们。如川剧表演老艺术家阳友鹤、晓舫、竞华、周企何等相继谢世。抢救他们丰富的人生感悟和表演绝技已刻不容缓。以成都大学与成都市川剧院联合组成的成都市文化事业建设项目《J11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课题,即对成都市川剧院已经退休的三十余位老川剧艺术家采用现场采访、口述、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他们的表演经验,曲目改进的设想,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川剧未来发展与对后生培育的希望,用“实录”的方式保存下来,以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课题的最终完成将形成一本专著和十余张DVD光盘:《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为振兴川剧、繁荣四川文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视野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发表该口述史中的部分老艺术家访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声腔艺术、独一无二的身段技艺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承的文化艺术瑰宝。双钢琴作品《川剧集锦》立足于传统川剧,用双钢琴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川剧文化的传承、演绎与创新。文章以《川剧集锦》的融合创新为切入点, 从传统戏剧发展、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历史局限、空间辖制和传播困境出发, 对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探讨可行的跨界传播方式,使川剧的艺术生命力得到继承、发扬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胡瑜斌,男,1963年11月30日生,四川省南充市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剧协理事、南充市剧协副主席、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四川省省级"非遗"(川北灯戏)代表性传承人,专工生角、兼演小丑、小生。拜师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并受到著名川剧大师陈全波等老师的精心传授和指点。多次获奖。  相似文献   

12.
蒋淑梅,女,1965年6月21日生,重庆潼南县人。致力于川剧表演艺术三十余年,主工青衣、闺门旦。善于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扮相俊美,身段流畅,表演细腻、准确。戏路较宽,基本功扎实,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四川省第十一批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振兴川剧大赛优秀演员奖,1996年旦角比赛一等奖,四川省"十佳"演员、四川省德艺双馨川剧表演艺术家、绵阳市拔尖人才、绵阳市首届"十大女杰"、绵阳市第二届劳模,绵阳市剧协主席、遂宁市人大代表、绵阳市政协常委、绵阳市人大常委等。  相似文献   

13.
周正荣,男,川剧净角,师承田洪义、蔡如雷老师。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主演过《关门认夫》、《铡美案》、《大审严世藩》、《搬洞打珠》、《杀奢》、《五台会兄》、《苟家滩》等。曾任德阳川剧团导演、团长。退休后,在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德阳市金桥川剧团任团长、导演、艺术指导。  相似文献   

14.
沈铁梅的唱腔被誉为全国有名的金嗓之一。在《金子》中,她演活了一个“金子般的金子”。最初,沈铁梅受京剧名旦父亲沈福存的影响,三岁便开始学唱京剧。那年进入四川省川剧学校,改学川剧。这一段经历,对当时的沈铁梅来说,也许是她从艺生涯中一个小小的挫折。但从日後沈铁梅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成就来看,或许恰恰是这小小的挫折,无形中埋下了她对川剧艺术革新的种子。从第一次演唱《双拜月》,到後来对《孔雀胆》、《玉京寒》、《凤仪亭》、《三祭江》、《神马赋》、《一代风骚》、《潘金莲》等剧的悉心揣摩,精益求精。二十多年过去了,沈铁梅的演…  相似文献   

15.
吴彬文,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先后担任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宜宾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宜宾市政协一、二届委员兼文史委委员,宜宾市阳翰笙文学院常务院士,宜宾市青年川剧团团长。投身川剧艺术五十余年,集编、导、演于一身,且能著书立说。1998年被评为宜宾市拔尖人才。  相似文献   

16.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百篇,共计百万字。其评论、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不同奖项,显示了他对川剧浓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超,男,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师从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工文武生,其演出扮相俊美、嗓音圆润高亢、表演细腻。从艺三十多年来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多次获奖。  相似文献   

18.
古小琴,女,国家二级演员,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四川省川剧院演员。四川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1岁考入四川省川剧学校,主攻“青衣旦”。艺术素质好,嗓音甜美,善于用唱腔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扮相俊美,妩媚多姿,身段流畅,表演细腻、准确。戏路较宽,基本功扎实,极富青春活力。以其独特的表演特色和塑造的各式生动人物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和喜爱。  相似文献   

19.
阳荣华,川剧变脸第一人,川剧脸谱艺术家。主攻川剧武生、老生,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主要代表剧目:《战袁林》、《战汉水》、《八仙过海》、《双八郎》等。采访中阳荣华老师介绍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及对川剧振兴传承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谈川剧保护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川剧的地方性决定四川地方政府对川剧保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川剧的发展需要贴近群众生活,依靠知识阶层与川剧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还要吸纳不同艺术的表现手法和长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