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蜀王本纪》有"蜀左言,无文字"的称述,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古蜀人"左言"是与汉语性质不同的少数民族语言,这几乎成为此前古蜀文化和古蜀语研究者的共识。现在古蜀有文字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而对"蜀左言"的词语结构、文献用例、构词语素含义的研究结果表明:"蜀左言"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语言,而是上古汉语的一个地域分支;它与上古汉语雅言并无贵贱之分,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蜀左言"与上古汉语的区别并非体现在词序和语序上,而主要在语音的声调上。  相似文献   

2.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成都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成都为中心的蜀文化内容丰富 ,但缺少成熟和高品味的旅游产品 ,更缺乏完美的能将蜀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示出来的旅游产品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有名无实”的尴尬。应推出以蜀风、蜀韵为核心的、高度发达的、有别于中原文化的世俗休闲文化 ,以推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来树立自己的品牌 ,进而推出文化旅游精品 ,推动四川都市旅游能高起点、高品味、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华阳国志》说:"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古蜀历史的研究者因此都认为古蜀国有"三都"。其实,这个"蜀"不能肯定就指古蜀国,当时以"蜀"字作为区域或国家名称的,除了古蜀国,还有秦汉时期的蜀郡、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国。《华阳国志》记古蜀史并无新都、广都为"都",考古发掘古蜀国之"城"亦不见新都、广都。"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当为蜀汉时期之史实。  相似文献   

4.
扬雄是从西蜀走出的文化巨匠。扬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他与蜀文化之间有很深的渊源,从他身上,可以窥见众多蜀文化的特质与亮点,这就是:扬雄是文翁化蜀、“蜀学比于齐鲁”的典范;是“自古文宗出西蜀”的典范;是蜀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范;是蜀人擅长浪漫思维的典范;是蜀人擅长逆向思维的典范;是“易学在蜀”的典范;是古蜀文化的守望者与拓荒传播者。  相似文献   

5.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相似文献   

6.
古蜀史是指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以前西蜀地域的历史。在古蜀史料中关于"蜀之为国,肇自人皇"、"蜀王,黄帝后世也"、"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的记载皆出于战国后期及秦汉时期。从有关这些史料的典籍的时代及所述史事的考辨,可以证实近世所建立的古蜀世系观念是由传说而"层累"地造成的,它仍属传说的性质,并非信史。近年学术界在研究巴蜀文化时存在一种以"信古"的倾向出发而将传说与史实混淆,未能对有关史料进行辨伪,以致难以认识古蜀社会性质的真实。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并考论了四个方面:(1)"炎黄子孙"、"与子同袍"是中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基本事实;(2)汉藏语系中各语族语支在语言文化背景上存在的亲缘关系;(3)"三星堆"与"金沙"两处文化遗存所标志的古蜀文化有着深远的古羌人渊源;(4)古彝文化与古蜀文化存在着许多联系和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8.
2002年一次旅游的机会,我和老伴驻足成都,专程奔赴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参观了震惊世界的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三星堆”中国古蜀文化。三星堆博物馆距成都约80公里,北临鸭子河,南面是三星堆古蜀文物发掘地一号坑和二号坑。博物馆外观建筑呈圆锥古堡式,馆内从一楼到三楼,形似海螺状,旋转前进。每个室内都陈列着大量的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器等各种出土文物。前来参观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三星堆古蜀遗址最初的发现纯属偶然。早在1931年春,当地一村民因溪流淤塞灌溉田地不便,车水淘浚时便发现过一批玉石器,消息传开曾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  相似文献   

9.
古桥门与秦直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陕西省的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关中”这个名称由来甚古,然则古代所谓“关中”是指哪几个“关”之中的地区而言? 战国时期,今关中平原属于秦国,《战国策》载苏秦说秦惠王云:“[秦]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貊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殽函之固……”?额《郧卣淹跷试蛩?“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坂”。其时  相似文献   

10.
巴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由分立发展到舍一发展、互补互融的长过程.巴文化与蜀文化同根同源、同质同体,两者相互最高的文化认同是巴蜀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基础;巴与蜀的互补结构及其差异性发展是巴蜀文化共同发展的动力;巴与蜀的特色整合是川渝文化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巴蜀文化是起源于先秦的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是长江文化中的内陆盆地型文化.巴文化和蜀文化经过长期的冲突与融合,逐步趋向一致,以至学术界常以"巴蜀"并称.但巴蜀毕竟是来源不同、地域不同的两个族团,其文化也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并延续至今,以至产生了"巴出将、蜀出相"这一有趣的历史现象.本文试图对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作出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释比经典<泽基格布>中,羌族如波泽基王到达古蜀,<必格溜>中,羌人首领王到蜀都吆神猪,<苦巴米亚>中,羌人到蜀都运铁,<色阿日耶>中,羌族的山神谱系中有古蜀山神,<祖师请>中,羌族大释比祖师在古蜀的巴斯涅朵之地参加祭祀,这些表明释比经典中包含着羌蜀间的战争与和平,商贸与开发,睦邻与共处的多重史影与信息,隐含着远古羌蜀间历史中的重大疑案,这对于我们研究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原貌与文化变异,继承羌蜀间和谐美好的精神文脉,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成都城市的历史,如果以公元前311年第一次筑成都城垣的正式记载作为起点,到今刚好是二千三百周年。两千三百年前,成都城市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诞生。它一经出现,就以其一发而不可歇止之势,开始了自己汪洋恣肆的城市文化发展进程。今天的成都城市文化就是这一绵远的传统进程的延续,同时,它又是古典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基点。两千多年来,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它的基本性格因历时性的累积而得到遗传,同时其内部结构又因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生递邅,重建和变异,对成都城市文化的性质及其基本特  相似文献   

14.
张志君 《社区》2011,(17):12-13
后蜀皇帝孟昶的“知识产权”知多少 作为为数不多的重视文化建设的“二代”皇帝,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促进后蜀文化事业上那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相似文献   

15.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古籍记载研究,三皇及其顺序应该是伏羲、燧人、神农。伏羲是渔猎时代的代名词,燧人主要是由于钻木取火、击燧取火而得名,神农是早期农业的代名词。五帝当以《史记》所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较为合理,它们都不是原名,而是代表部族、邦国的名称,把邦国名称人格化,成为世袭领袖的名称。五帝之名是人名、是世袭首领名、是部族、邦国名,也是一个时代之名。《纬书集成》中的《易纬稽览图》和《春秋命历序》把五帝视为若干世的时代名称,或者说是一个族团、一个邦国的名称,是比较合理的。五帝分别与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应,可考虑:黄帝时代文化为庙底沟类型文化、大河村类型文化;颛项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庙底沟二期文化;帝喾、尧舜时代文化为中原龙山文化中晚期。黄帝的年代当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年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以及河南古今的诸多名称如"中国"、"华夏"、"中华"、"中夏"、"神州"、"豫州"、"中原"、"中州"、"河南"等的含义及其得名缘由,均与古都洛阳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洛阳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颂古是宋代"以诗明禅"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禅宗创造的偈颂新体裁,体现了宋代禅宗"以文字为禅"的特色。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僧人圆悟克勤编撰的《碧岩录》一书是宋代禅宗"颂古"的集大成之作。其弟子大慧宗杲虽然焚烧了《碧岩录》版,但是自己也创作了110首颂古作品。慧宗杲并非对颂古这种形式不满,而是不满于学者的"不明根本,专尚语言,以图口捷"。大慧宗杲的"颂古"之作,是宋代禅宗由"文字禅"转向"看话禅"的体现,一定程度上说,是在扭转北宋中期以来禅宗向文字禅发展的方向,恢复禅门"言语道断"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三国"在泰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三国文化"成为泰国人赴蜀旅游的原初动力之一,四川特别是成都因此进入了泰国人的期待视野,成为了促进川泰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成都文化旅游需要聚焦"三国文化"这一中泰两国文化共鸣点,建立"三国文化+国际标准+城市底蕴"的文化名片,用以"三国文化"为中心的成都文化彰显城市对外传播符号,助推川泰交流。  相似文献   

20.
释"牂牁"     
"牂牁"为古地名,其地在今贵州省内.本文从字源学、文字考古学的形、音、义入手,旁据相关典籍,考辨了"牂牁"得名的源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