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尊孔与袁世凯复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国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87-97
辛亥革命后,在社会政治领域除了存在一个满清皇室贵族复辟集团外,还存在一个强大的以袁世凯为核心的封建官僚、军阀复辟集团。袁世凯复辟集团将辛亥革命改造为旧式的改朝换代,建立袁记民国,文的一手与武的一手并用。文的一手是打着尊孔的旗号,以“维护传统”和“顺乎国情”为号召,以孔子偶像和孔子思想为帝制复辟鸣锣开道。在民国初年的社会政治领域,尊孔与帝制复辟构成为一个独特而突出的文化与政治互动现象。 相似文献
2.
北洋中央政府与孔教派尊孔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3-56
北洋中央政府和孔教派是民国初期鼓吹尊孔读经的两股重要势力。在尊孔问题上 ,他们有诸多共同之处 ,都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和道德的象征 ,相信尊孔可以巩固共和、培养民德和保存国粹。但是认识的差异和利益的冲突决定着他们的尊孔主张不可能完全一致。他们在是否应该定孔教为国教 ,以及读经的方式上存在很大意见分歧 ,致使他们在互为利用的同时 ,彼此之间也互相制约 相似文献
3.
宋淑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2):127-132
在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随着民主化运动的发展,孔子和经学的地位逐步动摇。民国建立,道变统改,孔经随着帝制大厦的轰然倒塌而被剥夺了政治伦理的斑驳外衣。在民主共和方生,尊孔读经方死的过渡时代,袁世凯利用人们依恋孔子和经学的文化心理,复辟帝制,尊孔复古,从而激起了由反孔狂飙而卷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4.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隋朝国名最初究竟是隨还是隋,隋文帝杨坚是否因隨字带有辶而将国名由隨改为了隋,学术界争论已久。隋、唐时期的碑铭中显示,隋朝的国名至少有7种写法,其中,既有隨,也有隋。随隋两字自古就有通用现象,隋代碑铭中多次出现国名隨字,足证历史上不存在隋文帝改隨为隋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罗玉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1):92-96
20世纪30年代,在保守士绅的极力推动和何键的支持下,湖南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尊孔祀孔活动,这场活动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止,持续了十年时间;它从省城开始,波及到各县市,涉及范围相当广,卷入的群体范围也相当大.无论是从当时祀孔的形式还是从祀孔的内容来看,保守气息都十分浓厚,对湖南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冲击,各种教育设施、教育场所都打上尊孔祀孔的烙印,特别是为读经运动在湖南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焦润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
尊孔与反孔是20世纪初年重要的文化论争思潮.学术界对反孔思潮一向重视,发表的成果较多,对于尊孔思潮的研究也时而出现,不过对处于反孔派与尊孔派之间的中间派,或日“反孔尊孔折中派”则少有涉及.从重读历史的角度看,折中派在反孔尊孔思潮中对于孔子学说采取更为理性的态度,其思想上的稳健性和客观性以及言论上的合理内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并引发我们对现代思想文化史发展线索的深入思考.文章从折中派对孔子及其学说的主要观点、折中派与尊孔派反孔派的异同差异、研究折中派的学术价值与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马燕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124-126
白族古代碑刻包含丰富的习惯法内容,是研究白族法律文化的重要载体。白族习惯法在维系社会秩序、教民为善和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左玉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8-137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相似文献
9.
从存世碑刻考清代诗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则杰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1-74
清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有不少曾被刻碑上石.这些碑刻很少为各种文献所著录,而大都以实物的形式散布在各地,并且正在日益减少,渐趋湮没.而对于清诗研究来说,它们实际上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从中可以挖掘出不少为其他文献所缺乏的东西,对考察作品的版本异同、创作背景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在以杭州所见康熙皇帝、袁枚、梁章钜等三位清代作家的诗碑为例,特提出从存世碑刻,考清代诗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左慧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勤劳智慧的黄河两岸人民自古至今都在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黄河丰富的水沙资源、想方设法治理黄河的危害。他们不断抗争 ,不断总结 ,不断认识。人们把黄河发生的灾害、进行的治理、开展的利用等情况刊刻在碑石上、铁铜器物上 ,以传后世。长期以来形成了分布广泛、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黄河碑刻。黄河碑石是“黄河石头书”,是一部包含众多细节的黄河史籍。黄河碑刻融注了历代劳动者杰出的科学才能和聪颖的文化禀赋 相似文献
11.
丁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8-73
《利簋铭》和《天亡簋铭》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西周最早的两篇铭文,《利簋铭》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体现了史官叙事向私人叙事的过渡状态;《天亡簋铭》记载了灭商之后十二天武王祭祀文王和上帝、众神的事件,出现了三线索叙事,使用了抒情手段和修辞格,构建了立体叙事场,显示了明显的写作艺术追求。两篇铭文开创了西周私人写作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2.
王同顺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2):53-59
著名摩崖石刻《瘗鹤铭》是焦山摩崖的滥觞之作,后世寻访《瘗鹤铭》的摩崖石刻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瘗鹤铭》,也就没有今天的焦山摩崖。《瘗鹤铭》对唐、宋、明、清相关的书法石刻源流有非常深刻的影响,焦山寺僧为摩崖石刻的发展兴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黄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2):11-15
本文列举《文物》、《考古》、《东南文化》、《中原文物》、《江汉考古》等杂志所发表的银绽出土断代文章中,金代银锭误作南宋银锭三例,金代银锭误作元代银锭三例,南宋银使误作元代银锭一例,指出无纪年银锭的铭文特征是区别宋、金、元三代银锭的重要依据,其行人姓名、称量方式、税制内容、金银铺名、银锭成色及花押符号无不带着时代信息。只有进行综合的、系统的排列和考证,才能恰如其分地断其归属。 相似文献
14.
孙韬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1):89-92
画之题款,是我国民族绘画上的特殊风格,它突破了画面的局限性,启发人的联想,它与画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属特有的艺术形式,至为珍贵,应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樊俊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160-162
对《商周金文资料通鉴》中著录的三件新出的战国铜器上的未释或误释铭文进行了考释,认为18851号器首字不为"衣",而是"黾"字;17301号器第三字阙释,我们认为应是"寍"字;17320号器首字,邹芙都先生考释为"玄舍"合文,我们结合战国兵器铭刻制度及字形变异特点,认为应改释为"舒"。 相似文献
16.
17.
申扶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28-133
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蛙崇拜和蛇一龙母崇拜为代表的水神崇拜文化。水神崇拜文化根源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蛙崇拜根源于稻作生产的自然生态以及族群繁衍的社会生态;蛇一龙母崇拜根源于“水事”生态以及族群认同的社会生态。西江流域的水神崇拜文化孕育于西江流域以水为主导的生态环境,以形象的方式见微知著地反映了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紧密关联,是西江流域生态文明的文化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蒋玉婷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2)
西周金文中的月相相关名词向来争议很大,许多学者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以更好地了解西周历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诸如霸、既的意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薛正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3):45-50
宁夏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贺兰山岩画分布于贺兰山东麓南北走向 2 5 0公里的冲击扇上 ;岩画造型多为动物和类人首头像 ,以狩猎、祭祀、性崇拜、巫术表现等为主要内容 ;上古神话传说、原始巫术和宗教崇拜在岩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贺兰山岩画是远古以来生存在这一地区的各个时期少数民族艺术家创造的 ,是多元文化的历史积淀。贺兰山岩画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人类早期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美轮美奂的岩石画卷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士林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2):1-11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学走向其历史沉沦的根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