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创造活动是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科学中新规律的发现,技术中新机器的发明,文艺中新作品的创作,都是人类独具的创造性活动。在创造性活动中创造想象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创造想象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人类劳动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能借助于想象形成劳动的最终产物和劳动程序的表象,就是说人们在劳动之前已经在头脑中借助于想象力构成了“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形象。一切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都要借助想象力设计新图样,构思新情节,设想新情境,然后凭借想象的形象指导活动,使想象的形象以物质化的形式体现出来,把心理模式变为现实。所以想象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基本成分,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想象。  相似文献   

2.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们能动创造的结果 ,它实现于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 ,过去我们正确地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却忽视了实践对于认识的依赖性和认识对于实践的决定性。其实 ,认识完成阶段由预见形成的创见 ,是先于实践形成并对实践过程及其结果起着决定作用的。马克思指出人的实践依赖于“头脑的支配” ,劳动的结果是在劳动之前已在劳动者头脑中存在的观念形式的现实 ,即说明生产实践只是认识中形成的创见的现实化并为这种真理性创见所决定。可见 ,在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即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认识中由预见到创见的形成与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一) 文学是观念的东西,它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告诉我们:人的知觉、感觉、概念、思想、世界观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着,而人的意识却完全依赖于物质的客观存在。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  相似文献   

4.
一、自我设计的实质及模式自我设计就是成才主体依据自身的自然素质及其环境条件对其活动成果的超前反映。志向、理想、计划等是它的表现形式。从认识论看,自我就是指主体即从事着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从人才学的意义看,自我是指成才者即立志成才的人。“设计”一词本来是建筑工程学上的一个概念,表示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建造房屋是活动的结果,房屋在未建成之前,它已经以目的的形式存在于工程师的头脑中了,表现为工程蓝图。人才学的自我设计同工程设计有相似之处,都是把活动的结果提前反映到头脑里,以理想等观念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6.
人的活动有自觉的和不自觉的,自觉的活动叫有意识的活动。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数学中的解题过程也是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在解题过程中意识起着调节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意识使人在头脑中进行活动,并在头脑中产生概念、思想、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解题行动,使解题活动更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从而使解题过程有效地完成。本人在多年(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发现在许多解题之前的思维中,是人的意识起着决定作用,由此找出解题方法。1判断意识和预测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反映出的判断、预测意识是人主观能动作…  相似文献   

7.
在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中大都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即认为“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笔者不同意这一观点,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一把“能动地反映世界”视为意识的能动性,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何为“能动性”?对此毛泽东曾明确地指出:“自觉的能动性,说的是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里讲了两层意思:一是能动性是一种自觉的活动;二是这种自觉的活动是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是这种自觉活动的主体,其他任何物都不具有自觉能动性。据此可以看  相似文献   

8.
写作目的,是指作者通过写作活动要实现的文章的社会价值;写作主体的写作目的意识,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目的在作者头脑中的自觉反映。写作目的是写作活动的“指挥机构”,写作目的意识通过主题意识,指导和调控各写作环节,各写作环节通过为主题服务,来实现为写作目的服务。读者意识是写作目的意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艺术构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构思的结果,是在艺术家的头脑中产生了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它只是客观现实经过艺术家的头脑反映的产物,是客观现实移入艺术家的头脑,并在艺术家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马克思)。那么,艺术家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反映客观现实的呢?说具体一点,艺术家是怎样在他的头脑中构成艺术形象的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装饰图案形式的表现,不论平面构成或是立体构成,都必须在物质和工艺的特殊手段以及人们对生活不断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用美的形式法则。 一、想象 装饰图案的表现必须要以想象为前提。想象局于一种高级认识过程,它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在构成图案成品的形象上。想象也可以是创造这样或那样一种形象的手段,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正由于这种想象,设计者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论绘画空间     
绘画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文化意识和宇宙观念发生着密切联系。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出不同的绘画空间形态,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不同的绘画空间的构成方式和审美特征,必须把它放在特定的文化意识的大背景中去思考。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强调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孰为第一性以及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诚然是必要的。但这种对哲学基本与问题的阐释,没有能够说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意识的本质特性。因此,为了全面地、动态地分析意识与存在的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提出关于意识的“超越性”问题,也即要阐述意识对于存在的超越关系,说明人的意识性正是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之所在。人的意识的超越特性包括以下内涵:  相似文献   

13.
构思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必然性是由写作这种精神劳动的构建性、创造性特征所决定的;非构思是一种生成性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触煤刺激下显意识的重构或潜意识的突现;写作过程中构思与非构思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发表了张传湘同志的《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吗?》一文(以下简称张文),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并非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前,而是和自然界、人类社会同时存在的。并援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话,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读后得到启发,但又觉得尚有可以商讨之处。本文仅就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论述,谈一点和张文不同的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大家。 张文引证了马克思1873年在《资木论》德文第二版跋文里一段话:“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张文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揭露黑格尔唯心主义之所在时,是说……黑格尔把思维、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内在核心和创造主,现实事物是它的外部表现”。“绝对理念”与现实事物是内与外的关系,不是时间先后的关系。张文还引证了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里一段话:“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不知在哪里?)而且是全部现存世  相似文献   

15.
人的本质、人的世界与哲学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劳动以对象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诞生为前提,以内在的精神活动即思想为前提,劳动是外在化和客观化了的思想。思想本身就是劳动,是决定其他劳动的劳动,人是一种思想着的动物。哲学是思想的最高的、最彻底的和最纯粹的形态,思想规定了人的特殊存在方式,而哲学则规定了思想的存在方式。哲学活动的目标是要超越一切确定性、有限性而走向终极,追溯终极原因和认定终极意义,这决定了劳动的范围和劳动的目的。哲学还要反思自身和自我批判,其所具有的内在否定性,人因而能够突破种种限制而超越既定世界,不断创造出崭新的未来和理想天地。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最高"解释",这种解释塑造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奠定了人的内在世界,人内在的观念内涵决定了人外在地对世界的改造。文化世界是根据观念建立起来的,因观念的变化而提升和变化,哲学便是改变观念的活动,是改变个体心灵的活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哲学的力量是本源性的力量,人的日常行为和日常所思由其所派生。人的力量和意志来自于内在的思想,来自于内在的哲学认识和哲学信仰。  相似文献   

16.
劳动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劳动过程包括两个内在相连、辩证统一的方面,一是在头脑中实现的“观念建构”,二是在现实中实现的“现实改造”。大机器时代,大机器体系解放了人手和人的体力,实现了劳动“现实改造”自动化,推动了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当今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体系加持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建构模型、算法,推动“观念建构”智能化,解放人的脑力,将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实现新的质的飞跃发展。在“观念建构”智能化推动下,大数据成为生产力中起关键性作用的生产要素,将从根本上推动资源共享共用,推动劳动社会化向纵深发展,并创造更多自由时间和空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者笔下的文学艺术世界是作者的心灵世界,而这种心灵世界是通过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来实现的。一部作品,一篇文章,从生活到成品的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无不存在着作者的艰苦的细致的心理活动。艺术构思是写作的一种艰苦的心理劳作。一艺术构思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炼主题。主题思想的提炼支配着、影响着、带动着构思的全部过程。主题是构思的中枢神经,是从内部联系各方面的纽带。只要抓住主题构思这一环,其它各方面,就会合乎逻辑地提挈起来,明确起来;主题思想的每一次变动、深化,其他各方面,必然会跟着变化和深化起来。  相似文献   

18.
引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观念。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旺盛的创新意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需要。如果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也不具备创造的能力 ,那么将来进入社会就无法立足 ,只会是被淘汰。作为教师 ,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我认为作文教学是最能引发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种训练形式。因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往往能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力 ,展开联想 ,并且为了把作文写好而采用求异求同等多种思维方式来立意、构思。因而作文教学对于引发和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早期生成的意识现象,它的产生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人的自觉意识,在新闻起源中,是一个必然的重要的环节,而它一开始就同劳动联系在一起。劳动不仅为早期新闻活动创造了主体,直接产生了主体对新闻活动的要求;而且,赋予早期新闻及新闻活动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可能性。新闻起源于劳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早期生成的意识现象,它的产生同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人的自觉意识,在新闻起源中,是一个必然的重要的环节,而它一开始就同劳动联系在一起。劳动不仅为早期新闻活动创造了主体,直接产生了主体对新闻活动的要求;而且,赋予早期新闻及新闻活动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可能性。新闻起源于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