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两亿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其中大部分为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城市经济和社会非常需要他们的劳动力,但在最初,城市并不情愿全方位地接纳他们,不情愿向他们全面提供城市人所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待遇,导致他们在城市里的就业、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遭遇很多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存在偏重城市的问题,强调城市,忽视农村。西方社会工作在城市环境下成长,自然缺乏农村观念。我国引入社会工作却也如此,农村社会工作严重滞后,但农村实际上更需要社会工作。在我国急剧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存在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形成一个庞大的“三留守”人群。亟需社会工作的关注和服务。  相似文献   

3.
城郊“农民农”的生存现状、突出矛盾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农"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从事农业生产,填补了当地居民由于"农转非"而形成的农业劳动力缺口。"农民农"为城郊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活跃贡献甚大,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同时也对城郊农村的社会治理与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亟须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农民农"的生产性、生活性与管理性矛盾,从而确保城市农产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我国的整体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从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得到了实惠.但是如此迅速的发展,也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有些环节出现了“过敏”反应,有些地方或政府无法适应快节奏的进程,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子.就拿现在极其广泛的“城中村”建设来说,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的“城中村”改造就出现了“阵痛”,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势必会影响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势必会对现代化的发展带来阻碍.因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停下脚步适度检测我们的成果和不足.  相似文献   

5.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0,他引:111  
本文尝试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它表现为各系统之间的不衔接、社会生活和行动层面的不融合,以及在社会认同上的“内卷化”。由于系统、社会生活和行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的相互强化,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出现长期化的变迁趋向,这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变迁是相当不利的。  相似文献   

6.
过去30年来,我们的城市化基本上是依靠城市扩张、增加原有城市容量、吸纳周边农村人口并同时吸纳外来农民工来提高城市化率和实现城市化的。这种城市化之路,是与我国当时的国情相符的。但是,当前我国城市规模已经超大,原有城市的容量也到了极限。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一场金融海啸,不仅使成千上万农民工丢了工作,两代衣民工的“市民化之梦”暂时破灭了,而且,城市各行各业都在裁员,大学生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和城市化应该是同步推进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走上工业化道路的。”2004年北京举行的“中国城市化战略及其途径”报告会上,这几乎成了与会中外专家们的共识。21世纪是城市经济世纪,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看,中国的发展一样离不开大城市圈的作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二元化社会的实际条件下,城市化更不能绕过农村和农民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化”观念的转变问题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城市化是伴随着市场化、工业化而发展的,是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向一元化结构转化和农村人口的迁移、农民身份的改变以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农村、小城镇转化为城市的过程。没有农村的转化,没有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就谈不上“城市化”,而只能是“大城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概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土地管理法》有关条文中对与之相关的问题作了若干规定,依据规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①不是国有土地。②不是农用地。③不是未利用地。④一般不是城市建设用地(目前在大中城市郊区和小城市区域内有一定数量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用于非农建设)。⑤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用地转成的建设用地。⑥其所有权仍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此,我们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如下的界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农…  相似文献   

10.
一、认为仅仅依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可带动城市质量和城市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发展第三产业应立足于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上,是工业化和城市发展带动第三产业,而不是相反或其他。二、把《城市规划法》中“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观推理为“严格控制扩大城市的规模”。城市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城市化就是要以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的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并依此为物质依托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进行城镇建设,逐步向城市融合。在这个进程中,城市人口及建筑等必然增加,城市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三、把城市环境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中的人居环境质量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急剧增长。世界各国城市化历程表明,合理的城市化进程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对于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但我国城市空间增长趋向于“摊大饼”式的扩张,城市土地开发呈外延平面式扩张趋势,忽视了内涵立体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次在国外同“业内”人士座谈,论及我国城市化和对新兴城市格局规划如办公区、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经济区、环路、绿地、水面、灯饰等架构时,他们都喷啧称道,很赞赏。但当问及城市的厕所“WC”建设时,尤其是来过我国访问的朋友,却大摇其头,怨声不止。此话题一开倒真使我们有些汗颜。我们的“WC”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数量少,二是不够卫生(当然星级宾馆除外)。所谓数量少,不仅在城市,就是在农区、野外标示“厕所”的地方也不多。一次陪友人外出参观一处景点,巴士车行驶途中有乘客提出要下车方便,司机沿途未见合  相似文献   

13.
翟毅 《城市》2008,(11):99-103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居民点之间的.兼有城、乡特点的过渡性居民点.是城市在乡村的延伸.也是乡村的城市雏形。“小”限定了其规模级别.“城镇”指出了其类别所属.即城市的范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小城镇”定义为“新型的正从乡村性的社区变成多种产业并存的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它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乡村社区的性质.但还没有完成城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农村现代化的方向就是城市化的方向。农村改革以来,传统的单一农业经营方式正在被现代化的农工商综合经营方式所代替,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部分农村生活面貌率先发生了变化与飞跃,生活方式越来越带有城市的特征,正不断向城市化方向接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是城市化的历史”(马克思语),“城乡融合”预示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性,我国人口的城市化和经济的城市化难免存在不一致的情形。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需要大量农村人口从身份上变为城市人口的城市化?还是农业人口不仅在身份上而且在经济就业上也同时实现城市地区非农就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牛凤瑞 《城市》2010,(10):3-5
城市化是我国低成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化提高社会要素整体配置效率,没有城市化依托的工业化将支付极高的分散化成本;一个社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越多,物质财富的代际积累能力越弱,一个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的大国要实现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主导权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使用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惠蓉 《城市》2006,(3):15-19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也是城市化的世纪。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是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快,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值得探讨的。一、“做大”城市一些城市提出“做大”城市的口号。在工作中出现了追求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大广场、大草坪、大马路、大树进城、大高楼、大玻璃幕墙的倾向,实质是对城市发展和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误解,有违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目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追求城市占地规模、城市人口规模的误区中国的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城市群…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是,随着城市面积的高速扩展,许多城市出现了“城中村”现象,制约着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制约着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阻碍着城市文明的进步。随着天津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天津市外环线以内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用地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及土地结构的改变,必将加剧农村社区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的现象,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并存的二元结构还将继续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加剧“城中村”改造的难度,成为天津城市化、国际化跨越式发展的阻碍。一、外环线以内…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现象是指在快速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袭城乡二元体制非均衡发展而形成的经济社会现象.“城中村”一般指城市形态“包围”原来的农村区域以后,在城市建成区或控制性规划范围内,由于土地、集体资产处置等诸多原因导致行政村的撤制没有完成的地理区域.除了体制特征之外,在当前阶段,“城中村”概念的核心特征还有两个:一是保留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农村宅基地及房屋,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二是在这些宅基地上的廉价住房聚居了大量流动人口,构成其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张秀元 《现代妇女》2014,(12):15-15
建国以来,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严重的高指标急躁病。其原因是急于跨进共产主义的“高指标急躁病”和否定“道德行为中间带”。解决的方法是肯定“道德行为中间带”,遵循思想政治道德建设内在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