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过凤楼镇小栗园村一位老人骨折后,3个儿子不给医治,村里老年人协会的一班人得知后,将其3个儿子和孙子召集到一起,给他们讲政策、摆法律,最后,3个儿子不但给老人治好了腿,还争着赡养老人。目前,遍布陕西省商洛市农村的千余个老年人协会已成为广大老年人的“娘家人”和村两委会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2.
“十一”回老家省亲,看见久违的二叔。他是我的远方亲戚,已届耄耋之年,几间土坯房破旧不堪,赶上下雨,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遇到这种情况,左邻右舍都会不约而同地前去帮忙。但老人有时忽然生了病,就只能自己扛了。老人的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几次接了老人过去居住,但没几天,老人又固执地回来了,因为老家埋着自己曾相依为命的老伴。  相似文献   

3.
孝心是什么     
刘卫 《老年人》2012,(7):16
大郭夫妇虽然没有与母亲居住在一起,但每隔一段时间准会去老人家里打个转身送,点吃的喝的或,陪老人扯些闲话聊,聊天什么的尽,尽孝心。老人出身贫寒勤,俭惯了有,吃舍不得吃有,穿舍不得穿有,病了也舍不得上医院诊治。儿子儿媳对老  相似文献   

4.
刘中一 《社会学》2005,(4):8-12,7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老年社会保障与福利事业服务等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而且这些社会保障很不规范,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和经济支持。农村老人的赡养行为几乎局限于家庭之中,要由子女来承担。由于华北农村地区的居住习惯,儿子结婚之后一般要和父母生活居住得比较近,至少是在一个村庄之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在老人的赡养问题上,他们会比结婚后一般都生活居住得比较远的姊妹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传统的乡村文化(“儿子养老”或“儿子应该养老”的观念),也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明钦 《老年世界》2008,(10):32-32
王某:与子女一起居住为好 人到老年.各种疾病.特别是突发性疾病会逐渐增多。丧偶老人如果同子女一起居住。与子女、孙辈朝夕相处.既可解除孤独感.又能预防和及时治疗疾病。而且子女希望老人同自己一起居住.体现了真诚孝心.老人更应珍惜这份骨肉之情.何乐而不为?  相似文献   

6.
谢涛 《当代老年》2006,(12):28-28
邻居中有位70多岁的老妈妈,前不久老伴去世了。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已成家多年的三个儿子凑钱给买的。刚刚成家不久的小儿子找到她说:“妈妈,爸爸已经走了,你一个人很孤单,不如把房子卖掉.我也把我们住的旧房子卖掉,这样我们的钱合在一起买新房子,您住到我们家里,我来养着您。”老妈妈同意了,很快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把钱交给小儿子,住到了小儿子家里。小儿子找三位哥哥开家庭会议,三位哥哥同意了小儿子的意见,老人由他来瞻养,他们一起把给老人—年的生活费交到这位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还从他妈手中要走了政府给老人每月领取生活费的存折。这位老妈妈才住进去—个多月,新房子还没买,老妈妈就无法忍受小儿子及儿媳对她的无理态度,跑出来住到大儿子家里。  相似文献   

7.
《老年世界》2011,(6):9-9
据介绍,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内容里拆分出一些内容,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  相似文献   

8.
李文成 《老年世界》2006,(22):13-13
编辑同志: 黄大爷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三都在外地工作,所以,多年来黄大爷和老二在一起生活。当然,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也会按时给老人寄回生活费用。照顾黄大爷生活起居的担子则落在老二身上。最近,黄大爷去世了,在分割遗产时,老二提出自己对老人照顾较多,多尽了孝心,应当多分遗产。而老大,老三却不同意,认为黄大爷的生活费是三个人平均分担的,遗产也应当平均分割。请问,多对老人尽孝心,可以多分割遗产吗?  相似文献   

9.
一位弯腰驼背的白发老人,蹒跚着走进安化县人民法院东坪法庭。见到法官,老人“卜嗵”一声跪倒在地,哭诉道:“我要告我那忘恩负义的儿子和儿媳……”  这事发生在2000年4月25日。老人叫樊金花,82岁,安化县田庄乡黄沙村人。提起樊金花,村里人都说她命苦。解放前,她和丈夫谌强民共生育了5个小孩,因病夭折4个,只有长子谌孝康长大了。他们节衣缩食,一点一滴为儿子的将来作着准备。1963年,谌孝康与同村姑娘蒋贞红完婚,他们含辛茹苦砌了一栋新房给儿子儿媳居住,而自己仍旧在原先那间旧屋栖身。  斗转星移。1987年,孙子谌有朋也到…  相似文献   

10.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11.
袁仕友 《老年人》2008,(1):51-51
问:丈夫病逝后,在县城工作的儿子接我与他一起住了一段时间。因不习惯城市生活,后我又独自回到农村居住。回来后,我很想念儿子一家人,便要求他们每月回来看我一次。但儿子坚持了几个月后,就以事情多、忙不开为由很少回来看望我了。请问:我要求儿子回家看我有法律依据吗?  相似文献   

12.
江苏泰兴市马甸镇的林兰珠老人已经89岁,生有两儿三女。由于年事已高,生活渐渐不能自理,只得求助于儿女。然而两个儿子却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达成了无奈的轮养协议。可是,一次当林老太从小儿子家回到大儿子家的时候,却被儿子关在门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2000,(1)
据《郑州晚报》报道:河南淮滨县八旬老人李氏把亲生儿子张峰告上法庭。蹊跷的是母亲是由儿子劝说才走上公堂的。李氏年轻守寡,含辛茹苦把儿子养育成人。张峰结婚后,李氏帮着照料小孩,洗衣做饭,啥活都干。待到李氏体弱力衰,儿媳妇吴婷渐生厌烦之心,将老人赶到一间煤棚居住,也不再赡养老人。李氏无依无靠,病倒在床。张峰瞒着妻子请医抓药为母治病,被妻子发觉臭骂一顿。张峰生性懦弱,有心赡养老母又畏妻如虎,无奈溜至老母病榻前,劝母起诉儿子,依法讨回公道。法庭上,吴婷被严重警告,并向老人道歉。点评:七尺男儿畏妻如畏虎,自有说不得的苦衷。…  相似文献   

14.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则描述老年痴呆症老人的公益广告:老人什么都记不住了,谁都不认识了,但在某一天儿子将其带出去聚餐时,餐后看到餐桌上剩了几个饺子,老人直接用手抓起饺子准备收到口袋里。当儿子尴尬地阻止老人的“丢人’行为时,老人口里清晰地嘟嚷出一句话:“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在这种场景下,虽然儿子在众人面前显得非常尴尬,但这种在老人所剩无几的记忆中流露出来的对儿子的爱,却让人动容不已。类似这样的残存记忆中的爱的例子,许多人也许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但在我们的服务过程中却不乏这样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家乡死了一位老人,她三个在外工作的儿子为老人办丧事,吹吹打打,热闹了好几天,丧葬费花去上万元。外界人羡慕老人福气好,儿子个个孝顺。知情人则说,老人早年丧夫,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大,儿子们却“娶了媳妇忘了娘”.每月只给娘一点点生活费.娘住的破屋无人管,有了病痛无人问,逢年过节也不回来看娘,老人昏灯孤影,常常以泪洗面。这真是天大的讽利生前不尽赡养之责,不报养育之恩,死后却不惜钱财,大操大办丧事,这是哪一家的“孝道”:)说穿了,“孝”的不过是用钱财挣面子,图个不实的虚名,玩弄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已。…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你好!我居住的院子是个大杂院,里面有好几户人家,其中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孤身一人.他不是没有子女,但他的儿子不和他住在一起(不住我们院),而且根本不来看望老人,更不用说照顾了.老大爷自己有退休金,日常生活都是院子里的邻居们帮助照料,生病也是大伙儿帮着送医院.虽然大家自发、自愿地帮助这位老大爷,但他毕竟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大家都很担心他今后的生活.所以我想弄清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是否可以到法院告他的儿子,让他把老人接过去一起生活,二是如何为老人办理进敬老院的手续.  相似文献   

17.
正受"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广西柳州的魏桂芳老人,在老伴去世后,立下遗嘱,将自己与老伴房产的继承权交给了儿子。没想到,这份遗嘱却使得老人之后无法安生,儿媳不孝,儿子继而也"变脸"……被迫离家,在外租房住的老人,最终选择撤销遗嘱,收回房产,并和两个女儿一起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亲人对簿公堂,这起特殊的遗嘱案最终会有怎样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2004年10月,我的邻居张风兰老人辞世了。可她没想到,因为她的两份遗嘱,她的子女们相互间打起了官司。张风兰老人生前育有5个子女。几年前,她的老伴去世后,她就一直和女儿赵晓风生活。2003年5月,儿子赵伟将老人接到自己家居住,老人在赵伟  相似文献   

19.
夫妻共同财产制是一个法律上的表述,并不足以反映中国的现实生活。同居共财制才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实际上中国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同居共财,同居共财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古代,而是存在于中国当代。比如当今的企业家方太集团董事长就有著名的口袋论,他认为钱要放在一个口袋里,夫人和儿子与自己共同居住在一起,所以夫人和儿子是同一口袋。  相似文献   

20.
巧分图形     
顾一雄 《当代老年》2009,(9):42-42,35
四位老人在一起聊天,有三位老人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姓名(见图)。第四位老人风趣地说:“太巧了!你们三位姓名中三个字的一半,分别拼起来,就是我的姓名。那么,你能猜出第四位老人的姓名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