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交往是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一方面为解决人类交往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道德及法律问题。网络社会交往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本身、交往环境以及交往主体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5):237-2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文化交往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样态,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流交往形式。基于网络的交往丰富多样,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和风险,主要表现为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普遍异化、现代与传统的全方位冲突、全球文化交往的多方面摩擦。网络自身局限、网络主体行为失范、网络监管"把关人"困境是信息时代文化交往困境产生的根源。信息时代文化交往的和谐拓展,应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网络文化观,激发网络主体的正能量,建立现代网络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3.
韩小荣 《兰州学刊》2008,(11):48-5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和客观趋势,交往实践便成为全球化的实践基础。人类交往实践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和客观性,而在于它与人的存在、发展和最终获得解放密切相关。人们在交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网络交往实践是当今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展现。在全球化条件下,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才能使交往实践活动良性开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生存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发展和虚拟空间的产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人的主体性,使主体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崭新的全球化交往的活动平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与文化前提。加快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红梅 《兰州学刊》2009,(11):62-64
网络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虚拟性、网络行为的虚拟性。网络虚拟性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阻抗作用。它造成了人的虚拟异化、人在交往中的人际信任危机以及人的思维模式化。消除网络虚拟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抗需要构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加强人的道德情操修养、提升主体的自我评判能力。  相似文献   

6.
交往性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认识论研究由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通过对近代认识论研究困境的回溯,说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其交往性思维方式带有先验的色彩。处于认识论转向转折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使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德性基于网络的文化特性而发生,但以网络的技术特性为根源。网络的道德优势体现为网络对道德终极基础的强化、对道德交往空间的拓展、对主体交往动机的纯化、对人格平等的积极促进及对主体道德心理的改善;网络的道德缺陷体现为网络对人的主体性弱化、对本位道德的侵蚀、对道德教化功能的削弱及对主体道德责任感的淡化。“网络之我”与“现实之我”的有机整合是网络在道德上扬长避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明是随着网络技术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文明的新形态。本文从人类(主体)与网络技术(客体)的互动关系出发,分别从四个方面对网络文明的本质进行哲学解析。从技术与人文的关系看:网络文明是网络技术的人文支撑;从网络与人类交往的相关性看:网络文明就是信息时代的交往文明;从人的发展角度看:网络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形式;从人类的理想追求看:网络文明是网络时代真善美的弘扬。  相似文献   

9.
从人的生存发展看网络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实在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境域.借助网络技术,虚拟实在不仅拓展了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自由时间,而且为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知识的民主化和交往的自由化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但是,知识的民主化和交往的自由化不可能从网络技术那里自动发生出来,它受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互动因素的决定与制约.审慎思考当前中国网络现实和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人与网络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10.
网络迅猛发展,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及延续,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不良情绪排解有着积极影响,但也同时存在网上不良信息误导大学生思想等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引导,使大学生正确确立网络交往目的、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虚拟交往的关系、确立健康的网络交往心理,加强网络交往监护,以创新思维占领网络阵地,使网络"为我所用",成为当代大学生正确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