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6 毫秒
1.
甲马在白族民间村落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白族甲马作为一种处于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与村落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出发,力图呈现村落生活中甲马存在和使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对村落日常生活中甲马使用仪式的详细分析,探求蕴含在甲马使用仪式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以挖掘白族甲马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甲马在白族民间村落生活中广泛使用,但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白族甲马作为一种处于民间信仰中的民间艺术与村落的信仰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出发,力图呈现村落生活中甲马存在和使用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进而通过对村落日常生活中甲马使用仪式的详细分析.探求蕴含在甲马使用仪式过程中的内在逻辑,以挖掘白族甲马所承载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土族民间祭祀圈与信仰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民和三川土族村落中的部分神祗为切入点,试图用文化人类学中的祭祀圈、信仰圈理论来解释和探讨土族民间信仰与土族村落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已有的香头研究中,香头往往被作为一种“家户型宗教服务供给者”,而需要向香客展现其神异性以建构和维持自身权威。然而,仅仅停留于家户形态、针对个体提供宗教服务,并无法有效维系和扩大香头在村落生活中的权威,甚至反而因此使其在村落生活中被异化和边缘化。在河北丰村的个案中,香头在自身神异性的彰显之外,更多地注重其在村落群体生活中的角色,领导和组织着信仰群体的各种活动,进行了各种制度化的尝试。正是从家户形态走向群体形态、从私人利益走向公共生活,丰村的香头更为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自身在村落生活中的权威。  相似文献   

5.
民间信仰作为村落民众共同的情感寄托,是村民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凭借,也是约束乡村村民生活的有力规范,缘起于个体,逐渐蔓延扩展,最后发展为村落民众的共识,并形成了一套不断完善的仪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绵延传承下来.民间信仰源于乡土社会,又维系着乡土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送火神"仪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方式,有着繁琐的程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对维系村落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仰及其仪式对村落的发展和村落文化的传承以及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汉族的村落、宗族与民间信仰的仪式和象征历来为汉学人类学家所关注。文章选取华北地区一个典型的汉族村落——北村,基于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对该村落祖先崇拜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村落的宗族组织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祖先崇拜的原因及重要的象征体系——“家堂”,并分析了“院”的形态和作用,认为民间信仰和仪式对家族整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宗教传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间社会的现实,学界对其已作出不少科学、客观的认识和有益探索。从相关传说和历史资料中构建山西原平史家岗龙王庙的信仰世界,揭示出村落信仰世界的建构实际上是民众对自身生存空间的理想化设计,并初步指出对民间信仰的合理引导、对庙宇象征资源的合理分配,可以使民间祠庙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  相似文献   

8.
求佛拜神、赶庙会是关中农村社会中十分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对农村居民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有着深刻的影响。以陕西省武功镇金仙观周边的村落为例,介绍了社会转型期关中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状况,包括金仙观的历史变迁、寺庙管理、主要的信仰活动等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民间信仰对农村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民间传说中我们可窥见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主要指道教、佛教和儒家学说思想)的兼收并蓄、包容整合。民间信仰的兼容性特色可用"儒门释户道相通"来加以概括。而这种兼容性正凸显了广大民众在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两个维度上的调适和应用。本着为现世、为生活的实用目的,广大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已制度化了的宗教教义和信仰模式涵化转变成能够为其心理和情感所接纳的方式来崇信、践行之。心理需求与生活指归的完美融合又折射出了中国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格及特质。民间俗信对制度化宗教具有兼容和整合功能,是与其在生活指向上的功利性格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仪式进而理解宗教是人类学研究宗教的重要路径。地方守护神信仰是藏族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本文作者通过对青海黄南藏族村落守护神祭祀仪式的田野考察,并深入仪式背后,将仪式与村落人们具体的生活关联起来,对仪式展演及其结构、仪式中的人神关系、人神交流方式以及仪式对村民生活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进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项关于蒙古民间信仰的田野研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选择了一个民间信仰比较密集的蒙古村落--珠腊沁村,从村落的角度对多层次信仰问题提出了实证研究的结论珠腊沁村多层次信仰结构与村落民俗社会的多层次组织结构产生了紧密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不是因行政社会手段巧妙设计而成的,而是从村落形成之初在习俗中自然形成并世代传承下来的,是珠腊沁村信仰民俗传承世界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兰州市一汉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以该村的丧葬仪式和祭祖仪式出发,试图分析该传统汉族社区的民间信仰体系,以及当地汉族居民在这种信仰体系中的宗教体验和宗教心理。通过对仪式过程进行深描,解析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民间信仰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影响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区特定的生活空间塑造了土家族既受水系又受山系双重制约的生态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以生产劳动中人们对生境的认知和信仰为基础,以生活中人们对生境的维护和适当利用为内核,以具体的文化事象为表达形式。本文以湘西龙山县苏竹村为个案,初步探讨了村落传统生态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间信仰的三类主要崇拜对象俗神、灵物、符号入手,探讨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构成、演变规律。并着重探讨了传统民间信仰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认为大部分传统民间信仰已演变成无害甚至有益的文化事象,只有少部分仍起着危害民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灵验故事是当代人和神的生活故事。它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存在形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密切。它既是对民间信仰生活的一种诠释和呈现,又是对民间信仰的反馈叙事。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民众的生存逻辑和乡土社会中的世界观。关照信仰活动中的灵验故事可以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给研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灵验故事是当代人和神的生活故事。它具有不同的发生和存在形式,与民间信仰的关系密切。它既是对民间信仰生活的一种诠释和呈现,又是对民间信仰的反馈叙事。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民众的生存逻辑和乡土社会中的世界现。关照信仰活动中的灵验故事可以为民间信仰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但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给研究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土族民间“传闻”及其背后的信仰民俗事象为研究个案,试图去破解传闻与信仰民俗之间的一种意义联系。在土族的生活中,传闻和信仰民俗在一个既有神秘性却又充满现实感的平台上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传闻对信仰民俗有着强化和解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九相公作为汪王信仰的附属神祇,是徽州地区广为流行的民间信仰,但各地的功能和显灵故事差异较大,需要详细的个案积累,才能逐渐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明清时期,徽州边缘山区札源村九相公崇拜的形成,与里社制度密切相关,进而与吴氏宗族的驸马传说相联系,成为札源吴氏共同信奉的神灵.该民间信仰在经历了与周边村落族姓的联合和分化过程之后,形成了一定的祭祀规则,反映了札源吴氏宗族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与利益秩序.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调适尤为重要。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各民族成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一整套民间信仰体系,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及其仪式具有整合社区、教化民众、心理抚慰、文化传承等功能。科学认识这些功能并加以调适,有利于发挥民间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在清代改土归流的民族政策实施进程中逐步的“汉化”,并形成了以祖先崇拜为主体的民间信仰传统.国家政权建设的强制推行破坏了传统民间信仰的经济、政治、社会基础和村落内部的文化结构,动摇了传统民间信仰的村庄基础.在政府的推动下,乡村社会逐步确立起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民间信仰替代形式.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出现了祖先崇拜为主体的传统民间信仰形式的复苏,社会主义新传统的变异以及西化的教派教支泛滥发展的现象.三足鼎立的民间信仰格局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