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战时期 ,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文学中心。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具有战斗性、大众化、广泛性、辐射性、高水准等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充分显示了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空前繁荣。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抗战时期重庆文学艺术的概貌进行了描述,全面涉及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杂文、散文、话剧、戏曲、曲艺、电影及音乐、舞蹈、美术等门类,通过作家、作品和文学艺术活动等全面反映了抗战时期重庆文学艺术的繁荣状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作为陪都的重庆教育进行了描述,其中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以及民众教育的概况。对抗战时期重庆教育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都作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大量史料,对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出版事业进行了描述。着重描述了报刊、广播及出版事业的概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几个领域在那一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重庆传媒界十分重视发表青年诗歌爱好者的作品,并把培育诗坛新人当作一个重要职责.高兰、沙鸥、七月诗人群、复旦校园诗人群等在这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诗坛新秀的大量涌现也给报刊杂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山城蔚为壮观的朗诵诗、方言诗竞写潮,粗犷奔放的审美取向等都与传媒的积极参与和对于新秀的着力推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重庆抗战时期的金融建筑显然带有强烈的"折衷主义"且多样化的审美特征,而非以本土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见长,但在此基础上,根植于东方传统思想中的含蓄内敛且刚健光辉的美学特性,仍然能够为这一时期的重庆金融建筑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审美思维启示。  相似文献   

7.
重庆美术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活跃、成绩最为突出的是木刻.抗战时期的重庆木刻版画作为抗战时期重庆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的特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谱写了重要的一页.以著名版画家王琦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爱国木刻版画艺术家聚集重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木刻艺术作为武器,创作了大量鼓舞人民抗战的作品.他们的革命战斗精神和他们开拓出来的革命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为后来的美术家所继承和发扬,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一份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重庆的婚姻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与家庭问题总是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在社会变动时期更易成为社会的焦点之一.抗战时期的重庆,由于战争所导致的社会变动,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与家庭在观念、态度、行为上的一系列变化.本文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种变动的原因、现象与社会影响,以勾勒战时重庆婚姻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动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冲击了战前以川人为主的重庆社会,引起了家庭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构成、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变化;而战时重庆自身地位与实力的改变,又相应地对人口素质、就业机会等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由于重庆战时发展的特殊性,一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成为制约重庆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到来,冲击了战前以川人为主的重庆社会,引起了家庭结构、性别比例、职业构成、社会地位等一系列变化;而战时重庆自身地位与实力的改变,又相应地对人口素质、就业机会等提出一定的要求。但由于重庆战时发展的特殊性,一些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也成为制约重庆进一步发展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的邓小平思想是今天邓小平理论的萌芽,是邓小平理论萌发、演进、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这个过程,是把握邓小平理论的革命性、科学性的关键,是确立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信仰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关税、盐税等各项商业税收锐减,田赋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之中尤显重要。1941年4月初,国民政府接管各省田赋及土地陈报,并推行田赋征收实物,以解决战时财政问题和粮食问题。土地陈报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存在的客观状况的认识与定位。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入到现代阶段,淬炼并催生了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的全面形成,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完成现代化,成为复兴的枢纽。这种现代化意识始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并在今天继续为我们的和平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兵工内迁重庆,造就了中国抗战大后方重庆经济中心的历史地位,推动了重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转型;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人文开发,可谓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国家战略性质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庆现代工业与经济发展基础,也初步改变了中国现代工业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15.
中苏文化协会是抗战前后一个颇具官方色彩的民间文化团体。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战时首都重庆的重要据点。其宣传与活动,就内容而言,不仅限于一般性的中苏文化交流,且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各方面,并与当时国际国内的局势紧密相联。中苏文化协会与第三厅、文协等文化机构和团体,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共同开展抗战文化活动。通过设立中苏文艺研究会、开展系列活动和译介,中苏文化协会与重庆抗战文学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入到现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华民族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全面形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完成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北进、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彻底破产;推迟了日本法西斯南进的步伐,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在日本冒险南进之后,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攻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的东北朝鲜族文学不仅表现出反帝抗争的时代性,还显现出多元厚重的民族素质与底蕴.东北朝鲜族作家凭借“下意识的文化自在性”,充分传播、诠释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包括朝鲜族的服饰、劳动生活、饮食、岁时节令等民族习俗文化,勤劳、顽强、坚韧、乐观、豁达等民族精神品格.对这些朝鲜族文化传统的恰切描述,成为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鲜明民族性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9.
在抗战时期,曾经出现一个多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声势的民族文艺运动。官方试图将其引导到文化统制的轨道上去,但由于众多自由文人和进步文人的参与,这一运动已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具备了民主主义、启蒙主义、国际主义等新的质素,没有重蹈30年代初期的民族主义文艺和30年代中期的民族文艺的覆辙,官方的图谋因此落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