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清末黄人、林传甲各自所著《中国文学史》发轫之作的百年以来,我国已出版了千余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其中中国山水诗史之研究,显得较为薄弱。直至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才有几部山水诗史研究专著问世,如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年版)、丁一泉《中国山水诗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李文初等《中国山水诗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王玫《六朝山水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且大多为山水诗断代史。令人所欣者,陶文鹏、…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学术界曾对山水诗展开过热烈的讨论。据笔者的不完全检索,那时《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诗刊》、《文学评论》、《学术月刊》、《人文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合肥师院学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百篇左右的文章,虽然意见不尽一致,但客观上已从政治、经济、哲学、美学以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果。然而,由于山水诗毕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加上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当时的那场讨论,特别在有关山水诗的阶级性、有关山水诗的地位和价值问题上,往往多用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评论;某些问题实际上仍然有待于深入研究。近来年学术界又崛起了一大批山水诗研究的新人,有关书报刊物相继发表了葛晓音、钟元凯、宋绪连、韦凤媚、崔承运等同志很有份量的文章,不仅显示了重新开展对这一问题研究的趋势,而且事实上在许多方面、尤其在山水诗何以于南朝宋代兴盛的原因方面,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新观点,比较过去,将山水诗的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历程蕴含有一条清晰的叙事性线索,尤其是入宋以后,山水诗的叙事性得以全面彰显。事件过程、自然情节、逻辑思理三大叙事表征在宋代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作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正是推动山水诗入宋以后取得叙事性前进的重要诗人,他的山水诗在诗题诗序、结构章法、时序时距、散文趋向等方面倶体现出了鲜明的叙事因子,是宋代山水诗叙事性发展之典型。   相似文献   

4.
鲍照的山水诗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仅限于论及晋宋之际玄理与山水的关系时间或涉及其山水诗 ,但对之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和评价。本文从其山水形象的主要特征、美感倾向以及鲍照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魏晋以来的学术思想(玄学)、绘画艺术、文学传统等对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点的影响,试图由此验证山水诗在文学史上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以及谢诗在山水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周昌梅 《南都学坛》2007,27(1):78-81
六朝陈郡谢氏家族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谢氏子弟在山水诗的写作中,借鉴了山水画艺术领域里的创作经验,重视景物的布局(聚散、虚实、远近、大小、动静等)、设色(浓淡、明暗、冷暖等)、线条(疏密、曲直等),从而形成诗歌鲜明的画面感。谢氏子弟以画为诗,显示出高超的写景技巧,为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庐山山水诗的生成与中国山水诗的滥觞同步,是中国山水诗初期作品的重要代表;庐山山水诗的发展史与中国山水诗同构,是中国山水诗长卷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山水诗发展的基本态势;庐山山水诗的艺术成就,鲜明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山水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山水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山水诗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意象的层次性、感觉的多元化、时空的互文相错、线面的交叉圆润、抒情主人公显现方式多样化等美学特质 ,把握这些特征是理解古典山水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山水诗并非孕育于玄言诗,它是游览审美的产物,它萌芽于曹魏时代,在晋代逐渐发展、成熟,老庄思想促使人们走向自然,玄学使山水诗具有清越之气。刘宋以后,山水诗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山水与情感相结合;佛教徒们的禅林诗使山水诗获得长足的发展,禅林诗具有种种意境,山水诗基本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