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了不同文明形态下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采集与渔猎文明时期、农耕与游牧文明时期、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人类分别采用了完全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局部不可持续而整体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完全不可持续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和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
国有森工企业作为具有双重任务的经济组织,它的持续经营是建立在森林资源与企业经济发展双持续的基础上的,其持续经营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在探讨经济人假定缺陷的基础上,将国有森工企业界定为社会生态经济人,并从社会生态经济人的视角分析了国有森工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存在着可持续性和不可持续性两种基本状态,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市场原则、技术原则和生态原则三者能否紧密结合与成功协调,是确保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石嘴山市生态经济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计算石嘴山市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年份的生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石嘴山市当前生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呈现出较强的不可持续性,并呈恶化趋势;(2)生态足迹总供需不平衡,总供给(生态承载力)不足;(3)生态足迹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耕地和牧草地生态足迹严重超过其生态承载力。石嘴山要扭转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要控制经济发展对生物性资源的过度占用,抑制生物生态足迹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增强生态承载力,缓解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5.
佛山市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生态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以及和谐的社会民生,是佛山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本文分析了佛山生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佛山市发展生态经济研究的战略选择。目前,限制佛山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建设生态经济的意识不强,观念上存在偏差;生态经济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未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生态经济建设运行机制缺乏活力;生态经济建设科技含量及现代化程度低;生态经济建设环境差等。为了确保佛山市生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克服传统经济模式惯性,把握生态经济真谛,正确处理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多种关系。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城市化的世纪,也是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厦门市作为沿海经济特区,经济发展迅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应关注如何持续推进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加快建立城市生态文明制度、综合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污染、并注重发展以闽台地域文化为主的生态文化,力争使厦门成为“经济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特区.  相似文献   

7.
恩施州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到来之际,面对生态安全与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恩施州必须破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代困境”,对生态文明特区进行新的定位,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恩施州建立生态文明特区的可行性,提出建设“恩施生态文明特区”的具体构想,实现恩施州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使命重大。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占有主体地位;“断链”是长江经济带难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重庆市必须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9.
绿色经济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1世纪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世纪。绿色经济——一种环境合理性与经济效率性在本质上相统一的经济形态 ,将成为 2 1世纪持续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绿色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基础之上的、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 ,使中国以绿色化和生态化的整体发展态势 ,直接融入全球崭新的持续经济发展形态 ,是中国 2 1世纪的宏观经济战略决策。发展绿色经济的当务之急 ,是建立绿色经济制度 ,尤其是构建绿色 GDP制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淮南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促进淮南市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淮南市生态足迹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14年淮南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336 226Ha,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15 205Ha,人均生态赤字为3.021 021Ha,淮南市当前的生态经济发展处在不可持续状态;为促进淮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转变能源消费模式,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生产效率,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