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报酬递增及其对系统演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经济增长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了经济增长系统模型 ;研究了系统要素的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特性及该特性对增长系统演化的作用 ,并以新古典理论框架下具有报酬递减特性的物质资本要素和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人力资本要素为例 ,给出要素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特性对系统演化作用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梳理报酬递增理论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些年探讨报酬递增源泉的理论方面新进展,从中概括出报酬递增理论发展的特点。同时立足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中国增长过程中步入报酬递增的良性运行机制提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效应都具有初始条件的要求,并且估算出2005年全国31个地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临界值为6.29,河北省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效应的临界值为0.87。  相似文献   

4.
风险投资活动实质上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知识和理念的载体,具有与一般投资活动不同的溢出效应。这是一种经济增长效应,是报酬递增的源泉,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现路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知识创新;二是技术扩散;三是组织成长与制度变迁;四是人力资本积累。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必须由就业增长型经济转变为知识创新主导型经济,建立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模型,充分获取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人力资本存量和流量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与河北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 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增效应都具有初始条件的要求,并且估算出 2005年全国31个地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临界值为6. 29,河北省人力资本边际报酬递 增效应的临界值为0. 87。  相似文献   

6.
蒙城县是安徽北部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其地理位置并不优越,但这几年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上成效显著,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的报酬递增理论对这一现象予以解释,指出长三角与安徽的产业转移和经济合作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是资本追求报酬递增的内在必要性使然,这一解释对落后地区政府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考察中部地区资本、金融发展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从规模报酬不变和无规模报酬限制的条件下,对中部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各要素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不管在哪种规模报酬假定下,资本的贡献份额都为最大;但是在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金融发展的贡献份额大于人力资本的贡献份额;而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则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8.
克鲁格曼在《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即《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学》论文中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模型用以说明中心-边界理论,即一个地区如何发展成为差异性的区域,中心是工业化区域而外围是农业区域。他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来说明这种理论。他首先采用了货币外部性的概念,这种外部性来源于在一个产业积聚区域内的供求关系的改变。同时地理因素通过运输成本很好的引入模型之中。他阐述了一个简单的中心-边界理论,并没有说明特定的产业布局问题。他用产业组织理论的工具去分析长期被忽视的经济地理学问题,为这方面的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过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对克鲁格曼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学》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马歇尔新古典报酬学说之要在于:报酬递减趋势呈现的只是以产量来衡量的报酬递减,当报酬以价值来衡量时,总量价值报酬将随产量递减而呈增势;报酬递减趋势在长期内会遇到阻遏;报酬递增趋势为生产技术的改良、生产要素使用适当、人口增长、组织改进等诸因素的作用所使然;报酬递减倾向与报酬递增倾向互相作用便形成报酬不变律;静态假定仅仅是一种分析方法,理论研究的基调始终是动态的。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期间苏州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土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面板计量分析显示,土地产出弹性系数远小于资本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通过比较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对开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和三者之间的可替代程度可知,苏州市经济增长对土地的依赖性远低于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研究表明,苏州开发区仍处于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阶段;土地要素不会引致开发区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程度的"增长尾效"冲击;投入要素增长结构尚待完善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 突出强调科技劳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强调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2) 强调要关注劳动报酬,更要关注贡献报酬;(3) 强调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新标准,为现阶段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方向;(4) 强调要加强对"总体工人"的研究,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空间;(5)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强调要积极加以应对,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这些理论创新对于开创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或对新技术的采用,以获得经济的长期增长.要使经济增长遵循最优路径,则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是否适合该采用国的要素禀赋,以及所采用的技术水平是否随着采用国要素禀赋的演进而不断升级.拉美和东亚国家在相同经济基础下经过30多年发展后的不同经济绩效,很好地证明了适宜技术和技术升级对经济最优增长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而言,其经济的后续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通过自主创新之一途径对原有适宜技术的动态升级.  相似文献   

13.
马歇尔认为 :市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但在经济自由的条件下 ,市场运行始终会自动保持供求均衡 ,又使劳动、土地、资本和组织等生产要素的使用得以优化调节 ,生产的边际成本最低而产出最大 ,呈现报酬递增倾向 ,且维持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上的均衡 ;与此同时 ,必须发挥好政府的积极干预作用。马歇尔的这一新古典市场运行理论 ,对深入认识当今新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了增加就业和降低失业率,必须保持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但高经济增长能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则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技术路线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从资源禀赋状况和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来看,我国应选择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国际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崛起,最终无不是依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对于福建省尤为重要而迫切,是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竞争力、转变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东部地区经济地位的需要,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农业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人口的不断膨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土地、水等农业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带来了空前压力。产量的不断提高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向前发展,作物种植逐渐单一化。化肥、农药、机械、灌溉等措施的不断增加使用,使得原来与生态紧密相连的农业生产系统遭到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环境资源的不断枯竭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在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基金快速增长,支付能力空前提高;但另一方面,在剔除财政补贴之后,却有半数省份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务状况存在的这种巨大差异性,是各省之间不同的历史债务、制度赡养率、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空间分布等四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全国统筹,因为在全国统筹条件下,14个省份的当期支付缺口将会被养老保险基金的快速增长和支付能力的空前提高所“内在化”。但是,统筹层次提高到全国水平将存在普遍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最终有可能致使养老保险制度陷入较大的财务风险之中。这就是目前仍以县、市统筹为主,只有四五个省份实现省级统筹的主要原因。基于这个分析,在一定时期内,半数省份收不抵支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其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推动养老保险基金规模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十分落后和投资回报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财政资金宏观运用低效。为此,改革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总需求变动的宏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进程.与传统社会相比较,近代中国是处在一种由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过渡型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总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它对近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也更加突出.1887年至1936年的49年间,近代中国总需求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但其上涨并非直线运动,而是呈波动不居的逐步上升趋势.个人消费需求、民间投资需求、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需求是影响总需求变动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个人消费需求是总需求不断再生的重要推动力量,政府消费支出由于总量甚微,对总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弱,投资需求对总需求的波动影响明显.中日两国初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而总需求的变动趋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层次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背景和依据的基础上 ,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全国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强调西部大开发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出西部地区优先发展 ,加速西部地区市场培育 ,促进西部 (包括中部地区 )与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依次递进的三大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