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地缘经济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或资源超越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各国经济生活由国家过程转化为国际过程.交通成了激活国际与区域经济的火车头.俄罗斯作为地缘政治上传统的欧洲国家,目前难以参加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俄罗斯要实现强国富民愿望,必须发挥其欧亚桥梁的地缘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国际联运是促进俄罗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亚洲金融危机的最新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亚洲金融危机的最新印证王逸舟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说起,探讨了目前仍在继续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由国际货币基金体现出来的国际组织的力量,亚洲一些国家出现的社会情绪和政治动荡,以及国际政治和安全形势的某些新动向,均...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明同一性是在整个国家(社会)特定的经济和文化领域内形成的.苏维埃意识形态文明认同感的危机导致了苏联的瓦解.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俄罗斯在世纪之交经历了"休克"疗法的改革和激烈的社会经济动荡之后,对选择什么样的民族国家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全球化的激荡和冲撞、俄罗斯社会固有的传统价值观、复杂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各种社会思潮和今天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文化环境势必对新俄罗斯民族文明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超越民族国家,还是超越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2,29(2):16-20
全球化的实质并不在于超越民族国家 ,而在于超越民族文化。因为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政治意识形态共同体 ,又是一个民族文化共同体。全球化进程在消除了民族国家之间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之后 ,各民族文化上的对立就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在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建立一种全球文化 ,才能真正超越各民族文化上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问题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十分突出,对区域问题的政治学研究还有很多空白点。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会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统一。经济全球化加大了我国国内地区发展的差距,国际环境中也存在分裂势力。区域政治主要研究国内地缘政治、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策略、地区政治发展与国家政治发展的关系、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关系、中央政策与地区差异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盛宏寿 《社科纵横》2005,20(5):36-37
经济全球化不断改变着国内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民族国家的政府治理提出了许多挑战。然而,我们应当参与经济全球化,将经济全球化作为培育市民社会、建设法制政府和学习现代治理理念的一种良好机遇,以促进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颖 《社科纵横》2012,(9):47-50
反全球化运动自产生以来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均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制度性影响与敏感度影响。就实质性影响而言,反全球化运动不仅促使国际社会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影响国际政治议程进程以及国际组织或国际机构的体制与政策,而且也促使各国政府政策的调整。就制度性影响而言,反全球化运动的国际政治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国际政治范式以及国际秩序三个层面,其国内政治影响主要体现在反全球化运动与当地政府关系的变化。就敏感度影响而言,反全球化运动在国际国内层面对政府与民众的全球化价值、全球化认知和全球化态度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尽管如此,反全球化运动在国际社会中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仍是消极的、负面的。  相似文献   

8.
王焱 《浙江学刊》2002,(4):165-169
一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的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有人用“经济一体化”来描述这一转型 ,也有人用“全球化”来形容这一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一方面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 ,使作为经济要素的资本、知识与技术跨越国家边界自由流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促进全球的经济增长。国际间经济交往的空前密切 ,使以往在空间上相距遥远的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系在了一起。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已经超越以往民族国家的疆界 ,形成了声息相闻、休戚与共的“地球村”。经济生活的这一进程 ,不仅仅是出于利益的激励 ,更为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与…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使得以民族和领土国家为唯一行动者的世界秩序开始瓦解。近数十年来,经济技术发展促成全球国与国和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相互依赖,导致广泛的政治和生活领域国际化。这一过程最终将削弱国家的内外行动自主。与此同时,需要寻找国际解决办法和进行国际政治尝试的政治领域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问题仅在国内已日益难以解决,各国必须采取积极吸纳非国家行动者参与的内政和外交措施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因此,外交必须现代化,以求适应因政治事务“失界”以及广泛的生活和政治领域国际化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政治影响方式。实行传统的民族国家外交目前…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越来越多地在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范围内快速发展,许多问题都只有在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并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既对原有的民族国家理论带来了挑战,也使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形成的挑战以及解决挑战的方式问题一跃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贾英健的新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以国内外既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 ,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 ,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全球化进程的国际政治意义 ,主要体现为全球化所具有的高度依存性、不平等性和对国际机制的迫切需要三个方面对传统国际政治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时代 ,一方面由于国界的模糊、国际制度化进程的发展和跨国界力量的膨胀 ,传统的主权国家受到了巨大挑战 ;另一方面 ,全球化又必须以主权国家为依托 ,主权国家仍是全球化进程的基础性力量 ,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致性确认,它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主权独立的基础、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文化认同面临严峻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积极进行文化建设、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更为有效地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政治中,决定国家特别是大国对外行为的动力,除了安全和经济之外,还有意识形态。与这三种动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研究范式应当分别为地缘政治、币缘政治和意缘政治。意缘政治一直伴随着国际政治,经历了隐蔽阶段、初级阶段、高潮阶段,以及新常态阶段。意识形态是同安全和经济并立的、影响国家对外行为的独立要素;在特殊情况下,意识形态还会起决定性作用;作为独立的要素,意识形态还影响决策者对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判定。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深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演进,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缘政治将趋于弱化,但会有反复。  相似文献   

14.
从利益的角度阐述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在其背景下的国际利益关系的态势,分析研究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拥有绝大部分大型跨国公司,比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发达国家加强了政府权力,国家对外经济活动干预明显有力;在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发达国家处于控制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参与,需要有其自己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全球政治是一种与传统国际政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主体多元性、政治问题广延性、政治权力分散性、政治规制合法性和政治过程妥协性。全球政治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它促使各民族国家政治价值普适化、政治模式多样化、政治运行法治化和政治主体合作化。在全球政治背景下,民族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实际上也加快着整个世界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郭台辉 《社会》2009,29(3):133-145
吉登斯、U.贝克与Z.鲍曼构成1990年代以降西方社会理论界的三驾马车,他们分别从解放政治、决策缺陷与秩序追求三个视角达成反思性的共识,即西方现代内蕴的政治悖谬在全球化进程中愈发凸显,将代之以新的政治形式。他们各自编织生活政治、亚政治和共和政治的新图景。三者在共识基础上的差异形成一种彼此互补性的关联,即吉登斯的民族国家立场、U.贝克的世界主义方法论和Z.鲍曼的后民族国家视野。  相似文献   

17.
朱新春 《社科纵横》2005,20(5):33-35
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其进一步发展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因此,国家必须把新的内容纳入其政治范畴,实现适应全球化诉求的政治转型,这既是政治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更是确保国家安全和实现国家根本利益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使得在国际社会利用经济手段为国家政治目标服务即“国际经济政治化”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一国通过经济手段为其政治目标服务的对外战略实质上是一种“经济联系战略”。本文在辩证认识“国际经济政治化”理论本质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日本对华“经济协力”这种日本式的“经济联系战略”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从而认为,在后危机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时期,伴随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在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中,中国亦可以应用“经济联系战略”来服务于国家对外政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由此发展出有别于常规制度、正式政治的独特政治形态——抗争政治。诸多的理论认为,这一政治形态对其国内政治的民主和治理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抗争政治历程的研究,指出:一方面,全球化及反全球化运动、全球风险社会都使得全球政治和治理发生大转型,由此引发全球社会运动,抗争从国内走向国际;而另一方面,抗争功能也具有局限性。同时认为,国内和国际层面上的抗争政治,关注全球抗争与民主、治理的关系,呈现出与常规政治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国际秩序重构进程中的制度霸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冷战的结束打破了两极体制时代虽非合理但却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秩序 ,同时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实质性启动标志着国际经济秩序也在走向重构。在这样一个秩序转型和重构的时代 ,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构成时代的主题 ,国际社会正在向平等和多极化的秩序选择方向发展 ;但是 ,鉴于当前国际秩序的大多数要素承袭于过去 ,加之在当前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国家利益色彩凸现的新现实主义世界上 ,西方世界基于传统的实力优势 ,客观上在秩序重构和国际制度创新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际秩序因此并没有彻底走出西方式强权法则和等级制阴影 ,也没有真正建立在协商和平等基础之上。本文认为 ,西方在国际秩序重构进程中的这种制度霸权取向 ,是当今国际秩序在重构中呈现出非平等特质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