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关于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仍沿袭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斯大林认为:上层建筑同生产力不发生直接联系,不构成一对矛盾,上层建筑“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着重号是引用者加的)斯大林的基本观点展开来说就是:生产力仅仅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同上层批筑发生间接联系,对上层建筑起间接的或者说“归根结底意义上”的决定作用;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不发生直接联系,对上层建筑没有直接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一直沿用1950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即上层建筑与生产力不发生直接联系,因而不构成一对矛盾,上层建筑只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①多年来,我国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时,仅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有教科书一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以此为中介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阐述的正确性是毫无疑义的。然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并非只有这种间接反作用的途径,还存在着另一种途径——直接反作用。充分认识这种直接反作用,对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今年五月中旬,重庆市哲学学会,召开了一次哲学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会。现将讨论中的一些主要观点简介如下: 一、哲学和政治的关系与会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上层建筑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论述,一致认为:政治和哲学都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从不同的方面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通过政治、哲学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的”。具体来说:1、在政治对经济的关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经济的反作用最集中、最直接、最明显。2、在哲学对经济的关系上,由于哲学悬浮在离经济基础较远的地位,同经济基础的联系往往需要许多中间环节曲折地表现出来,只有在一定的情况下才同经济基础有直接的关系。3、在哲学对政治和对经济的关系上,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最高点,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对全部意況形态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任何政治观点、政治设施、政治活动,都是在一定哲学的指导下制订的;由于哲学和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不同层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基础应该包括生产力”的观点,已有论者提出.笔者拟以新的视角,从八个方面论证,经济基础不但应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首先应是生产力.一、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直接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要对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作科学的解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物,分析什么是社会的基础,什么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正是用这个比喻制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等范畴,用以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94页,以下简称李本)的确如此.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形态比喻成一座建筑物,从而才制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范畴.“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在探究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时,竟将生产力置之度外,这岂不是沿天之大稽吗?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因而生产力也就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基础.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物质装备和作用的大小;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各种制度、设施等物质手段,才能表现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这些物质手段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  相似文献   

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虽然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但生产力只有通过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才能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意识形态起决定作用。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根源,上层建筑是派生物。  相似文献   

8.
经济基础范畴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否包括生产力?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自五十年代以来就一直有争论。但多数同志都持斯大林的观点,即认方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问题贾文昭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又区分为两种,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  相似文献   

10.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就是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生产关系,而且也要改革上层建筑。为何改革经济体制还要包括改革上层建筑?我认为这必须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方面来认识。对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早就有过明确的阐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新选集》第二卷第82页)在这里,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划分出三个基本领域,并抽象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揭示出社会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次上说明了社会结构中它们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划清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马克思的论述无疑是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不断地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由不  相似文献   

13.
上层建筑和生产力之间既有间接的联系,也有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而至今被人们忽视或不被人们所承认的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直接联系,其实从上层建筑一产生起就存在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在它们之间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的基础上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对矛盾,形成矛盾运动。提出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理论,对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恩格斯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论内涵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此可具体剖解为共同影响关系、交互作用关系、不同事物的特定同一关系三种。对于恩格斯关于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有巨大反作用的理论,可以从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中加以理解。学习恩格斯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论,对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其作用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关系各因子,在不同时代,有不同作用,不可能永远先进,也不可能永远落后,更不可能停滞而不发展变化.传统的典籍常含知不能言,言不能尽,甚至误导理论的毛病,本文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进行例体式的客观论定.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文艺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流行的理论,即认为文艺是“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文艺不能直接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只有以政治为中介,通过政治才能和经济基础发生间接的关系。文艺通过政治和经济基础发生关系的情况是存在的,这是事实,毋庸置疑。但是文艺是不是只能和经济基础发生这种间接的关系呢?我表示怀疑。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以为就要明确文艺究竟是不是远离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革。所以,要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必须认识生产力的结构、层次和发展规律。生产力的第一层次生产力主要是由两方面构成的:一方面是自然力,一方面是社会力。这是生产力的第一层次。任何社会的生产力都是由自然力和社会力结合而成的。其中社会力是主要的,因为自然力没有社会力量、没有人的掌握、运用,自然力不和社会力相结合,不组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一 革命和改革是人类社会解放生产力的两种方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只有通过一定手段,打破这个桎梏,实现社会变革,代之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形式,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明代神魔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独特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大抵与道教影响息息相关。研究道教对这类小说产生熏侵、渗透、启迪等作用的原因,搞清道教对其潜移默化的诸多意象,说明研究这一命题的审美价值,对深入探讨明清小说的发展规律和民族传统是不无裨益的。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和宗教,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不过,二者不同于政治、法律那类意识形态可以直接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是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其他“中间环节”来发生作用。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离不开宗教这个中间环节。同样,经济基础与宗教间的相互作用,也常常离不开文学这个中间环节。文学与宗教互为中间环节的关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中都能探寻出线索分明的轨迹。而这正是我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流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对于社会结构是这样认识的:社会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思想关系(其核心是政治关系)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思想关系(含政治关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这三个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被决定者对于决定者又有反作用。根据在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类型,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可分为五种,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而自给经济(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属于社会结构的生产关系部分。根据传统的理论,充分发展的、完备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个方面,而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又没有商品经济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