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先秦诸子百家以来人们对“文”的内涵的认识有所变化,但总不甚明确,无论是策论、书信、碑诛,还是辞赋、游记、小品,都谓之曰“文”。文学性文章与应用性文章的概念区别模糊,忽视了文学的审美功能,形成重道轻文的观念。清代桐城文统的创立者姚鼐突破了前人“文以载道”说,通过“文与质备、道与艺合”等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倡导强调文章的文学性:为文学由杂向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从宋代至明清,“趣”在诗歌审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诚斋体”之所以呈现出不同于典型唐音、宋调的鲜明艺术特征,根源正在于杨万里的诗歌在情、理之外,全力开拓和表现新的审美范畴——“趣”。也因此杨万里特别重视触景得趣的“兴”诗法。“诚斋体”美在机趣,诗歌便相应具有笔法曲折、思致新奇的表现特征;不过以“趣”为诗歌审美核心也给“诚斋体”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大众审美文化生命力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审美文化生命力探源王旭晓“大众审美丈化”这个词,尽管它的边缘尚很模糊,但一般都认为它指电视录像、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电脑图画、卡拉OK、广告艺术、时装表演、小品剧、通俗文学等审美文化类型,它们与“高雅”文化、“严肃”文化、“精英”文化相对应,具有...  相似文献   

4.
虞初体小说是明清文言小说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它既非“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也不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时序纪实,而是抓住具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来凸现所迷对象的主体性格特征。它最大的特点便是用小说笔法将真实的故事写得具有“传奇性”。这类小说纪人、纪事之作均有,但纪人之作更具审美价值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文学悖论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是屡见不鲜的,其审美体验也是模糊不定的。本文从“符号学”、“信息论”、“意象学”、“生理及心理学”四个角度,对此现象作了探讨。认为,正是由于这种悖论现象及其审美模糊体验,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召唤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心论点是“风骨即精神”。“风骨”作为《文心雕龙》里上承文体下启笔法的核心概念,在范畴内涵上强调精、气、神的三位一体,风由气始,气由精生,而骨又是藏精之府,所以“风骨”是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精神”的本义指归,而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若即若离关系又赋予“风骨”幽愤与超逸、写实与虚灵的共生内涵,构成刚柔和谐的审美理想。本文在综述和梳理“风骨”范畴发展轨迹的基础上,评析“刚健”说的片面性,还原其“劲秀”的精神风格。  相似文献   

7.
“近”为欣赏心理的第一状态,即“接近”、“靠近”,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审美直觉”,欣赏者只是从外在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是笼统和模糊的。“进”即“进入”之意,在“进”的心理状态下,欣赏者在了解了诸如曲式结构等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后,便会大致掌握乐曲行进的脉搏;“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使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用出”,这在美学理论中称为“审美知觉”。  相似文献   

8.
《蒹葭》模糊美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蒹葭》的模糊美来自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两个方面。客体方面是由于作品构思、意象以及“伊人”住所的模糊所至。主体方面与受众的感受、认识、想象、共鸣的模糊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现代小品理论强调小品笔法和章法的即兴随意、轻松自由、散漫无序、不拘格套,追求一种无笔法之“笔法”,无章法之“章法”。一切与传统、正统“载道”散文唱反调,将崇高凡庸化、整体零碎化、严肃轻松化。实质上是追求由文体的自由,表达思想的自由,自有积极意义,但“解构”和“颠覆”的消极一面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弓鞋”是我国古代女性重要的服饰品,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收藏的100多双各种“弓鞋”为基础,分析了“弓鞋”形态与传统社会主流审美趋向的渊源,认为“弓鞋”是古代礼教文化制约女性和体现等级、社会地位的工具,是民俗事项中“性文化”的隐喻和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1.
韩愈主张“文”、“道”并重,散文创作在艺术技巧及表现手法上颇具特点,“发言真率”和“抑遏蔽掩”两种笔法各臻化境。韩愈散文中“发言真率”之作,锋芒毕露,雄辩劲拔,文势如虹;运用“抑遏蔽掩”笔法则含蓄蕴藉,意味悠然,婉曲尽情。两种笔法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模糊”这个词,它的同义语是含混、混浊不清等,因此,一说模糊,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塌糊涂”和“含混不清”;如果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直觉的印象就是不严谨和对认识缺乏明晰性。其实,模糊思维,是借用模糊这个词,而扬弃了其中的糊涂词义;模糊性思维不是指一种糊涂的思维,而是反映以模糊现象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强调对事物整体把握方面来说,有较浓厚的模糊特征。《老子》所说的“道”,就具有从整体把握宇宙规律的模糊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来,透过恍恍惚惚的认识媒介,人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形象;因此,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方的艺术传统,审美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往往也崇尚由模糊、朦胧而构成的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回顾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审美的角度和层面,努力建构青年审美体系的过程,总结了创立“青年审美学”的主要依据,并进而指出敏感性、趋同性、浓烈性、娱乐性是青年审美区别于其它社会群体审美的特殊性。只有把握了青年审美的特征和规律,才能更好地为青年提供审美活动的条件,对青年审美活动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可游可居”作为中国山水审美理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和历史的发展过程。“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对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游-居”的观察方式、“线性的画面结构”、平面二维的“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之法”以及意象化的符号。文章指出道在艺中的作用,由构思层面来把握构图的特征,探讨古人审美心理的形成渊源和古典图式背后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理论从新的视角揭示了文学的性质,即文学是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作为一种鲜活的审美体验的话语方式,张竹坡在《金瓶梅》评点中表现出了强烈而自觉的主体间性意识。围绕《金瓶梅》的创作过程,张竹坡揭示了作家在艺术虚构、生活体验、创作构思及艺术表达等阶段的主体间性,即作家必须与生活现象、文本做主体间的交流。张竹坡指出:《金瓶梅》作者“入世最深”,依“情理”、“借海扬波”、“依山点石”,以不同的“笔法”、“犯而不犯”、“白描”等艺术表达技法塑造人物形象,借小说以“泄愤”。张竹坡小说创作论的主体间性极具现代意义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文章批评视域中,奇崛的风格和新奇的笔法,是文章奇美的主要表现。文章尚奇有助于破除庸腐气,形成文章异彩,从而打破读者的审美惯性,取得振聋发聩的效果,使文章传播久远。文章奇美与诡晦不同,前者是作者独特境遇、心境的外在表现,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后者不过是文字诡变,缺乏情感底蕴,毫无美感可言。文章奇美的审美特性表现为:奇而稳、奇而正、奇而法、奇而理、奇而易。这种辩证的认识,固然透露出儒家中庸思想的痕迹,但亦为文章奇美的存在奠定了基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探求如何借鉴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以达到现代时装绘画的笔墨“审美趣味”,并将中国画的哲学精神、文化内质、笔墨神韵融入现代时装绘画中,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东方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应用文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1、传统哲学本体论观念的模糊导致了古代文人认识上的模糊;2、古人的“诗性思维”和中国古代诗歌的绝对地位,影响到其它文体的分类和定性,进而影响到对应用文特点的把握;3、“尚用”的观念和“美文”的传统并存,导致应用文写作、欣赏和评价的审美化;4、古人对应用文缺乏宏观的理论认识,导致应用文观念的模糊;5、语言上的哲学文化传统和古代文章对应用文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强大的影响力,使应用文语言具有一贯的形式美;6、古代社会体制的性质和人际关系,对应用文写作有特殊的要求,从而使“美”成为应用文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死水》为例,展示、分析和充分肯定闻一多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音乐美”、“绘画美”的独特创新贡献,进而形成其诗歌全新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20.
“写作,是对生活的审美。”在作文教学中,就应是激发学生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感悟与审美想象.让学生诗意地审视与品读生活,这不仅为丰富文章的审美价值,更是为培养其蕴蓄生活激情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