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依据国内外时代环境和客观需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内时代环境是持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而合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国际时代环境是经济全球化的崭新国际时代经济境遇,政治多极化的复杂国际时代政治形势,文化多元化的特殊国际时代文化景观。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客观需求,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需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义大众化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也具有紧迫性。因此,及时把握国内外时代环境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新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机遇,紧抓新媒体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再认识、载体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出路,其目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满足引领舆论导向的要求,促进新时期先...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网络使用方式、交流沟通方式和信息呈现形态的新变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建立健全开放协调的传播管理体系、积极主动地研究网民的接受水平、建设文明向上的网络文化,将挑战转化为契机,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4.
陈锦宣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99-103
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载体转向了“数字媒介”,使其传播方式也向数字化传播转换。新媒体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感性化、个人化特征。与此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个人获得了传播话语权,这将导致重建大众化传播秩序,使传播内容由“宏大叙事”向微型化转变,传播方式也由“灌输”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管理和技术以及从业者的素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面对新形势,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途径,切实推进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苗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7-19
当代的网络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抢占网络媒体阵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手段。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网络大众化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宏法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5
大众文化是各种观念角逐的重要场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面功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大众传播活动,使理论形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制度构建的核心和灵魂,同时通过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其深入人民大众的观念形态,并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大众文化传播的特点,能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曾绍军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0-85
新媒体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它在拓宽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率、增强传播实效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许多高校在借助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理论“大众化”程度不高、多元化信息动摇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媒体管理制度相对滞后、理论传播者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务必要探索在更深层次、更大程度上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以培养更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文章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建立一支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头部队,优化更新传播路径等五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无限性、随意性的特点,这在一种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利用新媒体传
播手段,实现传播的亲民化;加强人才培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建多元化的舆论传播阵地,整合有效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加大新媒体监管力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
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价值诉求。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化,网络世界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兴场域和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与客体、载体与环体面临着转换变化,要围绕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实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思潮,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灌输的力度;强化网络参与者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以健康繁荣的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价值主体间的互动性,不断激发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创造力;增强网络媒介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互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融合与创新,从而不断焕发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周治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5):101-105
从运用语言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创新、宣传、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话语,并使之成为社会优势话语的过程。为此,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话语转化问题。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在思想层面上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才能为大众所需要;必须在语言形式上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才能为大众乐于接受;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与语境,才能始终如一地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白亚锋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50-52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后,这一问题随即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这一基础上从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进行阐述,用科学性、群众性、实践性、时代性来概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辩证的关系,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统一。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双向互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的血肉。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鲜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自由和解放的学说,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普适性、实践性、革命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从当初只为少数思想家掌握的科学理论,发展成为亿万人民群众掌握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过程。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辉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70-7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论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备的现实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及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李颖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1(6):1-3,27
对重大理论问题不同理解的争议,历来是马克思主义传播接受过程的历史现实困境;启示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必须掌握的必备前提,正视主体人对思想文化客体接受的主现性和创造性,正视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开放心态,尊重接受者的主观性,承认接受者选择性、创生性理解的合法性,才能展开宽容、平等、创新... 相似文献
18.
李宝艳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4):24-27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时代诉求,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向行为,不能达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最终目标。为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与利益诉求的统一、文本研究与宣传普及的统一、武装群众与指导实践的统一和理论信仰与文化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是当代信息传播的重要趋势,这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地分析网络化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寻网络化背景中理论大众化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构建适应网络化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策略和长效机制,是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五个伪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被理论界再次推动为理论热点的时候,诸多研究方式、研究问题也成为了反思的对象。在当今中国,“不断地向马克思主义求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个“共识”。若要真正推进马克恩主义大众化,必须破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存在的“五个伪命题”:马克思主义要不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降低学术性;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做“静态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