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赊欠交易在农村社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借鉴"嵌入性"理论,从社会学视角以"总体社会事实"的方法对安徽ZX镇绿园商店赊欠现象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表明,农村赊欠紧密嵌入于农村市场、关系网络和赊欠文化之中。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市场转型诱使赊欠由"支配型"向"共谋型"转变;人际信任、信任差序格局和信誉再生产是赊欠运行的现实逻辑;"去耻辱感"、赊欠"善举"和象征资本的赊欠文化是赊欠成风的人文背景。赊欠在农村具有牢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基础,需要淡化其"问题"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商店在农村市场的商业经营策略发生了转变。赊欠经营模式成为很多商店主导的经营模式,刺激了赊欠现象的大量产生。通过对商店赊欠经营模式运作的逻辑分析,解释了赊欠经营模式背后的信任机制:熟人信任。熟人信任在农村地区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十年来,学术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的思路,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在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行的非经济因素之研究、反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实践的调查研究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绩效评价研究等方面,学界还有待进一步关注和加强.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一国社会保障水平的根本因素,这一观点无疑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但非经济因素在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究竟作用如何,学术界却并未给出一致见解和详尽论述。在笔者成文之前所做的阅读研究中发现,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存在一定的误读,以致出现了过分夸大经济制约作用或过分强调非经济因素作用的倾向。本文中,笔者将对非经济因素在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条件语境中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详细阐释,并以此作为理论指导来展开下文。以期通过对非经济因素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分析来找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非经济因素是指经济因素以外的其它各种因素。在了解和研究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时,必须重视非经济因素的作用。非经济因素包括社会政治因素、地区文化因素、区域安全因素等方面,它们程度不等地制约着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决定非经济因素的发展与完善,非经济因素的发展与完善则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非经济因素在营口开发区建设中对经济因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发挥非经济因素的促进作用需要提高对非经济因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教育文化事业的整体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贫困既是一种物质贫困现象,也是一种精神文化贫困现象。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但非经济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与发展问题,既要重视经济因素,也要重视非经济因素。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太行山贫困区域4个贫困村的调查,分析了制约贫困山区发展的诸多非经济因素及其对贫困山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对贫困山区脱贫与发展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影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国家救济和社区互助为主的剩余式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多数学者认为这是经济因素使然。通过对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因素的解读和非经济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否及其实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农民工在农村和城市的生产生活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流动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了工资收入水平、流出地区农民收益差异、非经济成本、社会收益等影响农民工流动迁移决策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民工流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设计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和完善的措施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制约其发展的非经济因素、绩效评价体系及动态比较研究等方面,还有待深入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广西4县市农村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 探讨影响“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非经济因素。研究发现:农民的文化水平、职业、家庭结构、养老观念等非经济因素在不同程度上能影响到“新农保”政策的有效性; 不同的非经济因素对“新农保”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这一结论既利于增进对“新农保”政策的认识, 也利于寻找优化“新农保”政策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信用欠佳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了农民“贷款难”和信用社“难贷款”的“两难”困境,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当务之急在广大农村地区要大力推广建设“信用工程”,实现“信”、“贷”的良性发展,破解农民小额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信用合作社在农村信用制度构建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农村信贷市场合约不可缔结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辽宁省北票市农村信用联社的实例,探讨了对于农村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等问题,信用合作社作为信用中介机构在信号传递、公示信息和节约征信制度建设成本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而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用体系的脆弱性与制度约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三农问题”已然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针对农村信用体系的脆弱性,首先要完善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同时必须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构筑完善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还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本地信用资源,加强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5.
合作金融制度在我国农村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指出信用社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体现在提供相对低风险的个人贷款方面,进而对我国农户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农户的主体是“道义小农”的结论。其尽管贷款风险较高,但额度小,需求旺盛,加之以合作制为基础的信用社以其独特的先天效率恰可以有效地控制农户贷款的风险。因此在为我国大多数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方面,合作制的信用社比其它金融机构更具优势,合作金融制度在我国农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运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甄别不同渠道信贷约束对不同收入农户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信贷约束是影响农户收入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农户信贷约束尤其是正规金融信贷约束主要减少了低收入农户的生产性收入。基于研究结论,为了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提高农户收入,提出完善农村正规金融服务、加强非正规金融机构监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信贷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农村“货币化”程度、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农村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遵循农村信贷资金运动规律 ,增强农村信贷宏观管理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可控性 ,建立信贷风险的分散与转移制度 ,建立不良资产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与我国农村信贷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三农特点及农村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信贷面临更大的风险。更为严峻的问题是,我国农村缺乏合规的抵押物,因而,在城市信贷体系中,常规的、有效的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并不完全适合农村信贷。但是,农村社会资本同样具有经济价值,完全可以参与农村信贷风险控制,尤其是充当抵押物。这种设想已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运用,尤以小额信贷模式最为成功。我国农村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和无穷的开发潜力。因此,我国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重塑农村道德和信任网络,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完善农民信用记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网络,增强农村居民的交流能力;支持和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及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农村新型社会资本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陕西杨凌、阎良、泾阳467个农户的调查,从农户金融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农村信贷约束、农户融资困境及其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员的社会阶层、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户是否遭受金融排斥的共同原因,不同金融服务的排斥状况亦有其他不同的影响因素。减轻贫困、增进农民福利需要,可缓解农村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问题。金融机构在制定利润目标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农户提高自身素质和信用、政策部门合理引导金融机构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可有效减轻我国农村地区的信贷约束和金融排斥问题,从而缓解农户融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