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和谐社会,和谐思维——从思维方式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一主题凸现了以"和谐"为基点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大意蕴.沿着这一思维路径,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及社会自身各层面的和谐共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课题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与和谐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考察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根据,同时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需要出发,论述了确立和谐思维与和谐辩证法的必要性,指出和谐辩证法是对历史上矛盾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集聚的深层的思想积淀,并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和谐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3.
思维方式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本文通过对和谐思维方式特点的深入分析,指出我们党按照和谐思维的理路,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坚持以和合共生为执政理念、以统筹兼顾为执政方法、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目标,说明了和谐思维方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而构建和谐社会则有赖于和谐教育的构建,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新模式,随着和谐社会的提出而凸现出其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为避免和谐教育成为一种和稀泥的口号,就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提出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出一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如何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河南,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历史任务。《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效率观》一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和谐社会的视域重新审视效率,阐述了效率与和谐的正相关性与负相关性,倡导确立科学的效率观。建设和谐社会,各级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政府责任与经济社会生活秩序》一文,针对市场经济的不发达与市场缺陷两大问题并存的现实,提出应在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公民的多维关系中认识政府责任,并切实履行其责任。《构建和谐中原重在培育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一文指出,科学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新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转变河南干部群众原有的思维方式,培育和谐发展新思维,同样是构建和谐河南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7.
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必须统筹、协调和加快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经济基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切实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依法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和提升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抓住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以民族和谐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民族与民族和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继承传统和谐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从逻辑上看,辩证思维是总概念,而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这个总概念下的两个子概念,是辩证思维的两大类型。从历史发展看,矛盾思维与和谐思维又是辩证思维发展中不同的历史形态。和谐思维具有矛盾对立性,矛盾思维也具有和谐统一性,这是它们作为辩证思维不同形态的共同本质。但作为辩证思维的两大形态,其中对立斗争与和谐统一的地位和价值趋向又是不同的。在和谐思维中,矛盾对立是隶属性的,而在矛盾思维中和谐统一是从属性的。在矛盾思维中,着重从矛盾出发,经过解决矛盾,在达到暂时的和谐时,又出现了新矛盾,然后又重复着从矛盾到矛盾的新的螺旋。而在和谐思维中,着重从和谐出发,经过缩小矛盾化解矛盾,达到更高的和谐,然后再开始由初步的和谐到新的更高的和谐的持续发展。一个着重从矛盾始到矛盾终,一个着重从和谐始到和谐终。 相似文献
10.
在把握和谐关系中构建和谐社会 --兼论和谐社会的内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120-123
关系范畴既是认识事物存在的深层根基,又是研究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起点.所以,探讨和谐社会的内在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应以此为切入点.要善于在和谐关系与冲突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把握多种多样和谐关系的总和,使之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从而使社会有机体和谐地运行,平稳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满足精神需求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是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身心和谐的社会,能否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要受精神方面指标的影响。关注现阶段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困惑,解决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基础。一是处理好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关系,以凝聚人心、整合社会;二是正确认识、处理和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使人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理平衡;三是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四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五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复杂性科学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这种新的思维范式就是以一种整体思维、关联思维、非线性思维来思考和把握复杂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复杂性思维范式为指导,使我国的和谐社会体现出整体协调性、开放性、人本性,区域发展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以及发展的有序调控性等系统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和推动作用,但是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完全依赖政府。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主要构成因素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非政府组织借助其独特的优势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推进器。因此,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应加强互动合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步秀君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38-41,45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导致的系列社会问题的阐述,暗示人们大学生就业难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并由此剖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在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的方式方法,为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的倡导与追求,但是,历史上政治宽容的缺位使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成为中国走向民主化的障碍。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和谐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宽容便是促进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超越传统私德的视野,在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当前,培育宽容精神主要着眼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政治文化的重构、政治权力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启迪我们:把握规律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抓住发展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尊重主体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掌握辩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7.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由来已久,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论述;古典自然法理论也以其天才的设想和完备的论证使后来的法学家们孜孜以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为理念、以古典自然法理论为依托的。当自然状态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的自然状态,取得新的形式——和谐社会;当自然法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自然法,并以“和谐”作为基本的法律精神。现实社会以及法律自身的矛盾涵养了新自然法和谐社会中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秉承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构建以道德的基础性原则即"互利"性为出发点的社会生活道德体系,以道德的超越性原则即"利他"性为出发点的道德教育体系,为道德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道德的尊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