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什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我认为,单一的斗争性或同一性都不能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只有斗争性与同一性的有机结合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指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08页)这里显然指的是整个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只有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其《哲学批注集》中提出,辩证法就是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从矛盾普遍性的角度来说,尤其强调在对立中把握同一。认为对立面的同一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坚持和发展。对立面的同一的思想是一种辩证思维,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这对哲学范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因此,只有正确理解这对范畴,才能正确理解辩证法的深刻的本质。列宁对同一和斗争概念的含义作过说明,认为对立面的统一(同一)就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斗争就是矛盾中互相排斥和对立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矛盾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规律。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即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始终都贯穿着矛盾的斗争;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辩证地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可以“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列宁选集》第2卷,第608页) 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都是对立面无条件的斗争的绝对性和有条件的统一的相对性的辩证结合。不论否定矛盾的斗争性,还是否定矛盾的统一性,都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对抗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种表现。“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而外都是鬼话。”(思格斯《反杜林论》第19页) 林彪、“四  相似文献   

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且还表现在怎样看待斗争性的绝对性和同一性的相对性、怎样看待绝对和相对的关系上。片面夸大斗争的绝对性,这是在理论上造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一个根源。 其实,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在指出对立面同一是相对的,对立面斗争是绝对的之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人们往往把差别与斗争性,统一(同一)与同一性加以混淆,甚至完全等同起来,当成一回事。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差别不等于斗争性,统一(同一)不等于同一性。一、区分矛盾二重性的必要性列宁在讲到“辩证法的实质”时,曾经简要明确地指出,发展是“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这个定义,不仅使我们认识了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同时也使我们得到了一个完整准确的矛盾概念。它告诉  相似文献   

8.
关于对立面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的理论,的确存在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抬高”斗争性而“贬低”同一性的理论,从而歪曲了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的本来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辩证法中掺入了许多形而上学的杂质。这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对待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简略地谈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总结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在研究黑格尔《逻辑学》和《哲学史讲演录》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立面的同一是辩证思维的本质的思想。列宁的这一思想,为我们研究辩证法体系的核心——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研究人类认识的深化(不断达到对立面同一的过程)、研究辩证逻辑的特性(在对立面的同一中考察思维的矛盾运动),从而掌握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原理,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它既包括对立面的斗争,又包括对立面的统一。也就是说,所谓对立,是指统一中的对立;所谓统一,是指对立中的统一,因此,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但是,多年来,我们有些同志,对于矛盾斗争性和矛盾统一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在认识上和运用上都存在着片面性的错误。有的只讲斗争性的作用,不讲统一性的作用;有的认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而统一性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有的把斗争的绝对性看成永远是主要的,把统一的相对性看成永远是次要的等等。总之,他们重视和夸大了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否认或忽视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本文想就矛盾统一性的原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俞睿 《天府新论》2007,2(4):1-4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社会和谐的倡导与追求,但是,历史上政治宽容的缺位使和谐理想与政治现实悖离,成为中国走向民主化的障碍。和谐社会要有和谐政治,和谐政治是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宽容便是促进政治持续发展的途径。超越传统私德的视野,在政治制度的层面,在公德基础上解读“现代宽容”的含义成为一种必需。当前,培育宽容精神主要着眼于:公共领域的拓展、政治文化的重构、政治权力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刘涛 《齐鲁学刊》2007,(2):131-133
实现利益和谐,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社会公平提供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构建和谐社会当然是要构建一个利益和谐的社会。具体要从利益制度的安排入手,以机制的力量来解决利益矛盾,如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利益整合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冲突调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构建和谐型高校图书馆的要素,从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入手创新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加强数字化建设从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是人际关系的特殊表现,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发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破坏,法律的正义观应关注未来的人际关系。现实中被设计出来作为化解冲突、实现和谐的司法制度,却往往在实际的案件裁判中更多的成为延续和引发再次冲突的根源。因此,司法必须通过裁判使当事人从内心消除怨恨,实现人际关系的修复,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一个具体个案的审结。简单的追求效率不是以人为本的司法,也不符合转型社会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5.
和谐校园建设要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文章联系创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必要性,着重谈构建和谐校园为何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如何把握以人为本,从而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学校各项办学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6.
黄枬森 《人文杂志》2007,3(4):43-46
本文探讨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些问题是: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和谐文化的性质、建设和谐文化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走出以往共同体的困境,重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公共性与成熟的共同体,必然要将和谐作为公共性的重要特征加以重视。人之所以在社会获得"孤立的个人"所不具备的生成优势,在于与他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的交往格局,合作与共赢只有在和谐的共同体中才能长远。在这个意义上,构建和谐的共同体需要人们的合力,人们在公共视域完善和谐社会之构建,以和谐思维关注社会发展与人的总体生成,其价值远景在于确立自由人联合体,使公共性的完善成为实现个性自由的重要方式,使和谐的共同体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亮 《江淮论坛》2006,1(4):109-1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启迪我们:把握规律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石;抓住发展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尊重主体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因素;掌握辩证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媒体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治国安邦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闻宣传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新闻宣传应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引领公众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和谐”作为一种理念由来已久,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论述;古典自然法理论也以其天才的设想和完备的论证使后来的法学家们孜孜以求。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和谐”为理念、以古典自然法理论为依托的。当自然状态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的自然状态,取得新的形式——和谐社会;当自然法被赋予“和谐”的理念时便成为新自然法,并以“和谐”作为基本的法律精神。现实社会以及法律自身的矛盾涵养了新自然法和谐社会中的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