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正>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翁运用“心灵辩证法”的典型例证。本文以探寻安娜矛盾的心灵历程为主 ,探索安娜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并思索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尤金·奥尼尔的<安娜·克里斯蒂>一剧中,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来阐释<安>剧所蕴涵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外国文学形象画廊中,要论刻画得最生动美丽、最能撼动人心、使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当属安娜·卡列尼娜和简·爱.她们一个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于187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一个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虽出自不同国度,不同性别的作家之手,但在她们身上却不乏其共性,皆以其独立的人格力量及对爱情的矢志追求,激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其作一浅要分析,揭示出她们永具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安娜自身的精神气质、性格等方面内在原因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并指出相对社会原因而言,这些内在因素在安娜的悲剧中占更大的比重;认为安娜的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是其性格中的巨大缺陷,并最终导致她的自毁倾向。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托尔斯泰本人拱形结构说也没有得到学界更好的理解。本文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聊斋志异》的结构方式“异史氏曰”入手,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进行读解,指出并论证了小说中列文故事对安娜故事的作用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形成了小说中望不到拱顶在哪里的拱形结构  相似文献   

8.
不囿于传统章法,独出机杼,创造出开放性的小说结构,是托尔斯泰长篇小说艺术的一大特点,也是托尔斯泰对长篇小说发展的一大贡献.《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小说结构艺术的创新.《战争与和平》故事无始无终,情节纵横交错,呈现出多线并进的特征,作者得以从容不迫地以史诗般的规模展示俄罗斯民族的全貌.《安娜·卡列尼娜》则有两条平行发展的情节线——一条表现安娜追求个人爱情幸福的悲剧,一条描写列文进行精神探索和社会探索的故事.安娜的线索盘绕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贵族上流社会,由表入里地揭示出贵族上流社会的本来面目;列文的线索延伸于俄国农村,反映着农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是托尔斯泰思想陷入苦闷的时期,他从国家、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他首先关注的却是个体的生存状态问题。个体的存在包含三个基本的层面:有限性、伦理、宗教。托尔斯泰正是以这三个维度为出发点展开了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思索。《安娜·卡列尼娜》正是托尔斯泰这一时期思想探索的结果。小说通过列文与安娜的个人追求,特别是安娜的悲剧,否定了西方的理性主义,从而走上了宗教信仰的神秘和虚无之路。  相似文献   

10.
围绕安娜的悲剧问题,从情感冲突、社会矛盾、创作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安娜悲剧的主要根源、外在原因和现实呈现,指出安娜的悲剧是安娜内心中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以及创作主体的深刻矛盾的合力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1.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2.
重新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不难看出婚姻爱情主题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众多主题中的基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婚姻爱情观和这一婚姻爱情主题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与蘩漪都是家庭悲剧中的牺牲品。通过对安娜与蘩漪的个人悲剧、家庭悲剧、爱情悲剧的描摹,作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现实社会的图景。安娜的悲剧是对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控诉;蘩漪的悲剧则撕开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肌体上的脓疮,暴露了旧中国封建家长专制家庭的罪恶。安娜与蘩漪在自由和爱情面前都显得那么叛逆。从安娜与蘩漪的身上,我们看见了跨时代和跨国界的两位女性为了爱情而进行的不息反抗,尽管他们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场,但她们特有的美和悲剧力量却始终撼动人心。  相似文献   

14.
自然的镜子·历史的模型·灵魂的曝光──纪念莎士比亚诞辰430周年张泗洋悲剧是莎士比亚作品中重要的部分。他一生一共写了十部悲剧,其中以“四大悲剧”最为脸炙人口,此外,《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青春与爱情的颂歌,最为青年所爱读;《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呈...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自主爱情 ,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妇女形象。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论安娜之死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17.
在尤金&#183;奥尼尔的《安娜&#183;克里斯蒂》一剧中,海,雾,陆地等意象频繁出现,本文从分析这些意象各自所具有的丰富象征含义及其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手,来阐释《安》剧所蕴涵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8.
安娜的传统意识及其复杂的情感,是安娜走上悲剧道路的内在因素。文章从安娜的追求意识和传统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论述安娜身上的致命弱点;犹豫性、矛盾性、依恋性、软弱性以及对社会认识的幼稚性和对泛伦斯基爱情的盲目性。正是这样一些内在因素,规定了安娜必然走上悲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悲剧是一个伦理选择的悲剧。安娜的悲剧产生于19世纪俄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伦理环境使她一方面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敢于追求新生活。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打破了俄国上流社会的伦理禁忌,使她陷入两难的伦理选择之中。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使自己、弗龙斯基、卡列宁的伦理身份发生了变化,引起伦理混乱,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20.
“拱顶式”人物──读《安娜·卡列尼娜》杨爱唐世界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个多世纪了。它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但对它的结构艺术却不无微辞。法国作家布尔热批评它和另一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缺乏结构”①,美国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