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婚约在我国民间古已有之,但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现行《婚姻法》中,并未对婚约制度进行规制,使得大量民间婚约纠纷无法可依。基于德、瑞、日等国民法中关于婚约规定的比较分析,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际判决中,确立我国的婚约制度已不存在障碍。在司法实务中,有确立我国婚约制度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带有法律效力的婚约制度更多地存在于西方国家,我国目前的《婚姻法》中并没有对婚约具体的明文规定。为解决涉及我国公民在内的涉外婚约问题,本文就国际性质的婚约所产生的法律冲突、准据法的适用等相关问题作以论述,并对我国处理这种国际性质婚约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迎合婚姻自由之精神,南京国民政府不仅对婚约制度进行了设计,而且治下法院还对此类案件进行了审理。这一改革虽在客观上废除了中国传统婚约制度中父母代未成年子女订立婚约的弊端、维护了男女双方缔结婚约的自主权利,但也暴露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足。在具体案件审判中,南京国民政府治下法院并没有彻底兑现法律设计中婚约不可强制执行原则,不少违背当事人意愿的婚约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4.
裴丙琦 《兰州学刊》2005,(5):201-203
现实中大量婚约纠纷的存在与我国婚约制度立法空白形成尖锐矛盾.因此,婚约在我国亟待立法规范.本文由此拟从立法规制婚约的必要性入手,提出在我国建立婚约法律制度的立法构想,并对实践中婚约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论婚约制度     
婚约问题在我国目前被视为道德问题,并非用法律来调整。而基于婚约关系而产生的“准夫妻关系”和“准姻亲关系”以及基于订婚产生的财产方面的纠纷需要法律调整。本文从婚约制度的历史发展,婚约的性质,我国政策、法律对婚约的态度,因解除婚姻引起的财物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对婚约制度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对我国在婚约立法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牟锐 《天府新论》2005,(Z1):197-198
婚约财产纠纷在社会生活中较常见,但我国立法未作规定,相关的司法解释也规定不够详尽.通过蒲某诉何某返还婚约财产一案的分析可见,婚约财产是一种特殊的赠与,即目的赠与;对于婚约财产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应当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配,不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7.
徐海晴 《理论界》2013,(8):131-134
古埃及人是世界上最早借助婚约维护女性权益的民族之一。古埃及婚约以书面的形式规定了丈夫对妻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女性的经济权益提供了有力的保护。不过,婚约赋予女性的权利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严格制约,体现了古埃及社会对待男女两性的双重标准,同时也反映出女性依附于男性的现实处境。因此,虽然古埃及婚约对于保障女性的相关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并不能掩盖当时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实质。  相似文献   

8.
婚约是男女双方自愿以将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亦称婚姻预约。我国 1950年婚姻法和 1980年婚姻法以及历次婚姻登记办法,都未对婚约作出规定。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早婚,反对父母包办婚姻,保护婚姻自由。但我国是一个有长期婚约传统的国家,现实生活中婚约仍然成为一些青年男女特别是农村青年男女对自己婚姻的一种预约,因婚约解除而产生的财产纠纷和损害赔偿也大量存在。如何认定和处理这些问题,有效保护婚约男女双方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婚约的法律效力   婚约来源于买卖婚姻,我国和世界各…  相似文献   

9.
彩礼是我国民间男女双方缔结婚约或者结婚之习俗,且经久不衰。近年来,因彩礼给付产生的纠纷,虽有规范性法律文件作为依据,但各级法院司法裁判有不同的做法,民众、法官对此有不同的观念。为此,本文以青海省基层法院审判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为切入点,在梳理了学术界对彩礼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法官处理彩礼纠纷的习惯做法,归纳了民众、法官对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处理的不同观念。  相似文献   

10.
我国《婚姻法》有关结婚程序的规定中存在着法定登记制与世俗仪式制、自愿的婚约与必备的婚约的冲突。这些冲突实质上体现了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与外来法律文化的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必须要遵循继承传统、借鉴西方,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法律文化,并促进观念性法律文化现代化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11.
195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子同样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封建婚 姻制度和宗法思想在干部群众中的严重影响,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合法要求和行动遭到了来自社会多层面的压制 与打击,数万名妇女因婚姻家庭问题惨遭杀害或自杀。经过1953年的贯彻《婚姻法》运动,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和 被虐杀的现象基本杜绝。到1956年,我国新型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亦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与古代礼制、礼俗关系匪浅,《周易》中具备五礼,《周易》的许多卦爻辞反映了上古时代我国的婚俗婚礼情形,详细考论了《周易》中的奇异的婚俗现象,虽以男娶女为正,但亦有母系制残余,并考论了媵婚制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礼制情况,如“反归以娣”、“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等爻辞。《周易》时代的许多婚俗婚礼一直延续到春秋时代,而男娶女为正等婚姻六礼的实行则一直延续到晚清。  相似文献   

13.
侯永国 《理论界》2014,(10):78-81
对秦始皇而言,征服六国并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创建法律制度与整顿社会风俗对巩固统一具有重要作用。秦始皇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十分重视整顿社会风俗,将其与征服六国相提并论。秦始皇制定律法严厉制裁婚外性行为,并多次巡游天下,反复申诫相关规定。这些法规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奠定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事实婚姻"、"事实重婚"、"非法同居"以及"事实婚"是各自有着不同内涵的概念,对其的混乱使用导致理论界的矛盾与纷争,文章理清了四个概念的不同内涵,把重婚罪的客观方面界定为前婚必须有效婚姻,后婚必须是无效婚姻,但并非所有的重婚行为都是犯罪,重婚罪的界定还要立足于法律体系这个整体,在民法、行政法规定的基础上去认定重婚罪的成立与否。  相似文献   

15.
婚前的礼仪主要有提亲、相亲、订婚等;婚礼的程序主要有接新娘、婚宴等。婚礼存在需改进之处,因此要理性面对。在中国农村,社会认同是最重要的,而婚礼就是这种社会认同最重要的形式。婚姻当事人经由婚姻礼仪的举行,获得社会权威和公众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婚姻和家庭特定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李莎 《殷都学刊》2008,29(2):28-31
统一全国后,蒙古统治者结合蒙古法与汉法,逐步建立了元朝民间婚姻生育的法律制度。法律详细规定了民间婚姻的总体原则、婚姻程序、离婚、改嫁和多娶妻妾等相关事宜,并对生育采取了多种保护、优待和鼓励政策。这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而且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民族大融合都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荷兰同性婚姻的国际私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才 《兰州学刊》2010,(7):134-138
性别相同的两个自然人结合而成的伴侣关系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较为松散,不具有法律意义,有的颇为紧密,具有从法律角度予以探讨的必要。2001年4月荷兰修订了《婚姻法》,允许缔结同性婚姻。2005年以来相继有比利时、加拿大、马萨诸塞州、荷兰及西班牙等通过立法承认同性婚姻。荷兰《国际私法(结婚与离婚)法》也作了修订,及时回应同性婚姻的成立与解除、同性离婚案件管辖权选择、外国同性婚姻的效力及外国同性离婚判决的承认、同性婚姻与荷兰区际私法等问题对国际私法的需求。我国当前同性恋人群呈增长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必然遇到在我国境内缔结同性婚姻的合法性、外国同性婚姻配偶在我国的民事法律地位、外国同性离婚判决在我国的承认等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和借鉴域外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国际私法立法。  相似文献   

18.
就婚姻的效力与公序良俗的关系而言,近些年来出现的某些引发轰动和争议的婚姻,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研究时能够引用的典型事例。婚姻违背家庭伦理的,即因违反公序良俗而归于无效。现行公序良俗原则的立法有待完善,而无效婚姻的当事人也应该得到善待;这昭示着我们:法治的前提乃是对于人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婚姻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理论系统研究了婚姻家庭现象,认为婚姻家庭关系是建立在两性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实现人类自身繁衍的社会形式,揭示了人类婚姻家庭制度嬗变的内在规律,建立起了科学的婚姻家庭理论。婚姻家庭是变化着的历史范畴,婚姻制度的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是同步的。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理当对马克思主义婚姻家庭理论进行系统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