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睡虎地秦简"置吏律"所载的秦"十二郡",最早形成于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从惠文王至昭襄王前期,秦国在东、南两面疆土扩展,先后设置了上、巴、汉中、蜀、河外、河东6郡。关东诸国合纵制秦,秦东进压力加大,被迫与韩魏保持较长的、相对和平的格局,而将经略重点转向关中,征服狄道、义渠,置陇西郡、北地郡。垂沙之战后,齐楚联盟破裂,为秦国东扩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战略时机,至昭襄王四十一年,秦国攻取了楚、韩等国大片土地,先后设置了南、黔中、南阳、河内4郡。至此,秦"十二郡"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共有四处用到“绝”字,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在陈绝浪”(卫灵公)“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子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日)大多数论者均认为前三个“绝”字是“继给”或附绝”之意,然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我认为第一个“绝”字,即“子约四”的“绝”字不能作“断绝”讲,何以见得呢?众所周知,孔子一生不断总结人生经验,并为弟子们制订人生规范及做人标准,其中有四条既是他教导学生,也是他自己一贯奉行的准则,这就是: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悬空揣测,…  相似文献   

3.
殷商时期玺印已经出现,考古发现的青铜玺可资证明,旧说的印陶原本是刻文而非玺印。商代印章已较成熟,其起始仍可上溯。  相似文献   

4.
“正月”读音“征月”是否即是避秦皇政之名讳,早就存在争议,陈垣先生是近代持否定论者。曹松林先生对之提出不同意见而坚持避秦讳说(见所著《小议“正月”读音“征月”为秦讳》,《学术研究》1982年第4期)。我觉得其中有几点还须进一步澄清,敢为提出并向曹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5.
《新唐书·回鹘传》卷217下,载有:崇德可汗死后,其弟曷萨特勒立,唐“遣使者册为爱登里罗汨没蜜施合毗伽昭礼可汗,赐币十二车”,其实“赐币十二车”的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旧唐书·回纥传》卷195在叙述同一件事时是这样记载的,长庆元年(公  相似文献   

6.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十二字"总要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何掌握、践行"十二字"总要求是各级党组织开展活动的关键。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出发,从现象看到本质,以高尚的思想情怀引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以纯洁的党性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崇高。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古代汉语》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里,对于《论语》“侍坐”篇(第一分册第三单元文选部分)中“撰”字的解释,值得商椎。孔子的弟子子路、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坐时,孔子让他们“各言尔志”。继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发言之后,曾晳在孔子点到他的名字(点,尔何如?)时,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匈奴政权的关系,时有兵戈,经常处于对立、紧张状态。当时匈奴军事力量较强,汉政权于公元前19,对匈奴采取了和亲结好的政策,促进了双方和平交往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汉文帝时给匈奴单于书中曾说封;“二国己和亲,两主欢悦,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翕然更始”。  相似文献   

9.
秦“都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都官”之设,旧因不见于史载而无论者。自湖北云梦秦简出土,其考古资料在《文物》1976年第6、7、8、9期发表后,由于简文中有关“都官”之记载多达14见,故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在诸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秦“都官”之制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或有助于此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长陵新出土的瓦当谈秦兰池宫地理位置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长陵附近,即咸阳原东段,秦汉以来,谓之咸阳北阪、渭城北阪、石安原和五陵原,俗呼一道原。其地北依九山,南临渭水,秦时为“北陵营殿”之地,汉时为汉王朝皇亲贵族、功臣将相的墓葬区。秦汉统治阶级,在此地兴建冀阙、殿观、宫室和陵园、陵邑等建筑物,秦汉瓦当遗存,十分丰富。我们只择其新出土有关的几件瓦当,结合实际调查和文献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十二支,从已有文字的历史来看,已经流行了几千年之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这十二个字本为纪月而造,于是乃用阴阳五行学说敷会字形字义,这显然是错误的。近代学者多能抛开阴阳五行,而深入探索十二字的本义,这在古文字学史上是一次大的解放。但是,这样又把这十二个字当作孤立的文字现象来看待,没有把它们看成一个有系统的东西,更没有注意到它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渊源。因而,文字本身的意义也就无法弄清楚。后来,郭沫若同志在《甲骨文字研究》一书里曾将它们列为专题,作为文化史上的问题来对待,用新的观点方法,把古文字学跟历史学互相结合起来,使问题的研究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的结论是:中国的十二支是来自巴比仑的十二宫。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创见。但解放后,郭沫若同志在该书重版序言里又说:“释干支篇所谈到的十二支起源的问题,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一个谜。”这说明任何科学,都要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探索,才能使它逐  相似文献   

12.
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李文初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究竟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自鲁迅先生标举“魏晋”说之后①,学术界少有异议。这种共识大约维持了60年,至90年代初才有另立新说的尝试。有人把这一开端从魏晋推前至汉代,然而,...  相似文献   

13.
董说<七国考>卷一一<秦兵制>题下有"小子军"条,引刘子<别录>:"长平之役,国中男子年十五者尽行,号为'小子军'."秦"长平之役"大规模调动兵员事,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秦"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的征役方式,是限于河内还是"国中""尽行",是偶然事件还是确定的制度,学界存在争议."年十五",是男性未成年人年龄的高限.班昭说"古者十五受兵 ",有学者认为可能包括秦的制度.即使"刘子<别录>"在文献史上年代稍晚,对于"小子军"的历史评议,依然是值得重视的.有论者指出,秦"与赵战",取"民年十五者必赴"的政策,虽"名胜赵",然而"其众固已困矣","其民固已竭矣".这样的分析,与西汉以来政论家对秦政"祸烈"、"苦烈"的批评是一致的.然而正是因为能够极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极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甚至包括调发未成年人从军,秦人方能够"蚕食诸侯,并吞战国",实现统一."秦政力并万国,富有天下,破六国以为郡县"的历史性的成功,应当也是与"国中男子年十五者尽行"这样的兵役形式有关的.而秦统治下的未成年人被迫付出的历史牺牲,也为秦帝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本来是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和消灭封建阶级提出来的。我们今天研究这一口号的正确与否,首先必须弄清楚资产阶级提出这一口号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质。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刚刚兴起的时候,资本主义就遇到了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国内市场的扩大,以及海外市场的发现,封建社会中孕育的小市民阶层所从事的小手工业、小作坊生产,再也不能满足于日益增长的市场的需要,于是在最先进的国家里,手工业就为工厂所代替。可是社会政治结构,决不会身影不离的伴随着社会的经济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当历史激烈的演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国家制度却仍然是封建  相似文献   

15.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如果任其泛滥,只能导致社会愚昧落后。因此,必须无情鞭挞,坚决反对。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迷信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精神、心理现象,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源于原始自然观和神话自然观。之所以长期存在,代代相传,以至形成深厚积习…  相似文献   

16.
“退二进三”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二进三”质疑刘建武冯建友一些地方在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出:要收缩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简称之“退二进三”。另有一些地方,虽然没有明确喊出这样的口号,但在实际作法上,也基本沿着这条路子。这表明,它已成为一项决策,决定着一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 新编《词海》注“熊经鸱顾”为:“犹熊经鸟伸。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可以养生延寿。《后汉书·华佗传》‘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李贤注:‘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这里关于“熊经”的解释,不言而喻是赞同李贤的注。此说还见于新《辞源》、《中文大字典》、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医古文》教材等书。然此说正确与否,有待商榷。“熊之攀枝自悬”,显而易见其两手当成上举貌。根据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第28“熊经”图的摹本,其姿式为:一男子两腿直立,两手明显向前下方凌空环抱,如同熊之直立貌。经有关专家鉴定此为“西汉早期的导引图”,是目前离华佗时代最接近最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技术进步,使原有的固定资产发生无形损耗。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同样的机械设备或其它劳动手段,其成本降低了;一种是由于技术进步,生产的机械设备或其它劳动手段,其效果提高了。于是,原有的固定资产必须贬值甚至提前报废和替换、更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两种无形损耗是  相似文献   

19.
新郑,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国都。秦始皇灭韩以后,韩国贵族残余势力曾经发动“反叛”,历史上称之为“新郑反”。《史记》对此事的记载虽然过于简略,但却提供了研究的线索。《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  相似文献   

20.
过去常听到“秦赵同祖”的话,查阅史记,觉得此说有据。依照《史记》“本纪”诸篇的记载:夏的祖先鲧,商的祖先契,周的祖先弃,秦的祖先伯益,都是传说中黄帝的后裔。在氏族和部落形成的时间上没有先后之分,只是由部落往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速度上有快有慢。据记载,在虞帝舜时,鲧的儿子禹治水,功劳卓著;商的祖先契为司徒,“百姓亲和”;周的祖先弃“主稷,百谷时茂”。这三人都成为舜帝的贤臣。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