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谭海生 《学术研究》2007,(5):121-125
《切韵》音系是一个动态综合音系。《切韵》的反切是一切多音。《切韵》的反切记录的是当时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为主的多个南北不同方言的实际字音,《切韵》的每一个反切都可以拼读多种当时主要的汉语方言的读音。  相似文献   

2.
数百年来粤方言韵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方言一般又称广州方言。它的语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现代广州音系。广州音演变的确切年代,由于受材料限制,较难确指。但可以用反映中古汉语共同语的《切韵》或《广韵》音系作为参照点来考察它在中古以后的变化。当然,由于《切韵》音系不是粤语音系的直接祖先,粤语的某些语音特点可能比《切韵》音更早,但是,由于粤方言中古后受共同语影响相当巨大,所以通过与《切韵》音系比较,还是可以约略看出广州音的发展大势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学术界至今仍争论不休.为此从我国特有的历史语言现象入手,根据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记载,并结合儿童语言习得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切韵>音系是经过当时大儒整理的内部统一的读书音系统,即隋唐雅言.  相似文献   

4.
《集韵》基本承袭了《广韵》小韵和反切,音系性质未变,仍属于《切韵》音系的基本范围.《集韵》对新增的字音,尽量地折合入《广韵》原有小韵中,否则以新增小韵的形式来体现.新增小韵又可分为新增填补音系空格、新增重出小韵、新增特殊小韵等三类.解读《集韵》音系应以小韵、反切及字音的全面比较为内容,归纳分析其异同,重视字音异读所反映的音类间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陆法言《切韵》及其音系性质的讨论已有很多, 但从语言文字观的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从陆法言的语言观的角度入手可以看出,陆法言的语言观的本质是“字本位”的。综合以往各家之成果,深入讨论《切韵》的音系 基础,可以看出它所代表语音系统是当时读书人使用的书面语语音系统,只 有 对那些南北语音差别比较大,而读书人的读音又存在明显差别的字,他们才会吸收方言中的 语音。  相似文献   

6.
当前音韵学界一般都认为《韵镜》是《切韵》系韵书所代表的隋代语音系统的音节表,由此也普遍认为《韵镜》的韵图表现了《切韵》音系每个小韵的隋代古读,因而所列之字无一同音。本文对《韵镜》一书和宋代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宋人还不可能象今人一样去构拟隋代古音,《韵镜》所列之字多有同音,它既表现了《切韵》的反切系统,又表现了宋代时音;《韵镜》实际上是宋人拼读《切韵》系韵书反切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切韵》残卷中找出真、寒、歌三部的不同时代的反切用字,并从纵向和横向对比,发现大部分反切在分化发生以前到分化以后,其反切下字基本没有变化,开口字切开口字,合口字切合口字,十分整齐。这说明时音已经有区别了,只是《切韵》系统为了综合古音和方音才没有进行分化。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切韵》音系是综合古今南北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隋陆法言的《切韵》是今音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音韵学对在魏晋南北朝梵学音理的文化震宕之后出现的韵学百家所进行的第一次系统的总结,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功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成为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圭臬之作。汉语传统今音学的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出汉语音韵学传统音系观念的渐次进步及音系理论/和方法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裴韵>在语言材料的来源、音系也是异质的.反切用字严密有序,归类明确,与<王三>等切韵系韵书的音系结构高度接近,并相对完整,具有自己的时音特点,证明了<裴韵>也是一个完整独立的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阐述《青郊杂著》之韵学原理,分析《文韵考衷六声会编》之韵图音系,申述作者桑绍良的韵学观点与实践,又通过阐述《字学元元》一书之等韵音理与韵图结构及其反映的明代郴州音系,体现作者袁子让的韵学观点及其在等韵学上的贡献,并由此二人以彰显明代湘人于音韵绝学亦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11.
《切韵指南》是汉语等韵学史上著名的五大韵图之一,是研究等韵学和近代语音史的重要史料。《切韵指南》的依据是元刊本《五音集韵》。通过分析《切韵指南》的列字和空圈,可以校正《切韵指南》的讹误。空圈是韵图的重要内容,向为研究者忽略。从《切韵指南》的“○”中也能看出语音的变化来。  相似文献   

12.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对《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笔者曾在二十年前发表过意见,认为《切韵》的重要意义在于审音,所谓审音,其中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对当时的各种反切进行一番整理。六朝反切的作用,应该说,是在当时音韵学家(即韵书的编者)手中才得到充分表现。当时一般注音虽用反切,但一般读反切的人未必都能读得准确;即便制反切的人也不一定都精于音理。有些字反切分明是有分别的,而读的人往往会“清浊难分”;有些字反切本身就有问题,本来就是“不切”,或者是古读不可行于“今”。所以韵书的编者要将各种  相似文献   

14.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在唐代,《切韵》逐渐成为了文化语言和诗文创作的典范,也因此多有补续增益之作。此次整理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书过程中,又有两枚《切韵》残片被发现。本文通过研究该两枚残片中的收字、反切、注释,确认其中之一(LM20-1521-12-11)属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系统,而另一枚(LM20-1523-01-02)与德藏的五枚残片为同一写本,属于王本系统之外的另一种系统。不同写本系统的《切韵》及其他小学之书的一再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汉文化在边地传播、接受的层次性,同时也是研究周边民族群体知识互动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
从陈澧《切韵考》论清浊看古今声调罗伟豪一、孙论清浊是指五音声母在现代语言学中,清浊是指发音方式的带音与不带音。凡元音在常态语言皆属带音,而辅音则有带音与不带音两类。不带音旧称“清音”;带音旧称“浊音”。①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清浊始初定名所指含混,《切韵...  相似文献   

16.
辽金两代,特别是金代,语言文字之学令人瞩目。出现了荆璞、王与秘、韩孝彦、韩道昭、张道忠、王文郁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学者;产生了《篇海》、《五音篇》、《四声篇海》、《五音集韵》、《改并五音集韵》、《切韵指玄论注》、《切韵满庭芳》、《切韵指迷颂》、《切韵澄鉴图》《四声等子》、《新刊韵略》等优秀著作。金代语言学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金王朝入主中原不过百余年,金代学者对汉语、汉字的研究与南宋比毫无逊色。过去讲语言史的论著忽视忽略辽、金两代,似不公允。本文拟就流传下来的四部著作作梗概的研究介绍,以期引起治汉语史和辽、金史的同志的兴趣,大家携手,发扬光大祖国十至十三世纪的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7.
《翻切简可篇》作为清代道光年间的一部等韵学著作,是研究清代北方话的重要语言文献.是书为初学发蒙计,经清张燮承修订,几经磨难,三刊而后存于世.该书以"至简易读"为宗旨,在韵图的设计、编定及歌诀方面,远取《康熙字典》前《字母切韵要法》,依据时音,归并其三十六字母而得十九母,同时以其为参照,变摄为韵,合并删减韵首,确立并创制三十三韵首;近取《李氏音鉴》,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粗细理论,进一步细化三十三韵首,因袭之中不乏创新,体现出一定的革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文海宝韵》序言、题款译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写本《文海宝韵》保留有刻本缺失的序言和卷末题款残片。本文对这些残片拼合整理、翻译后作了初步研究。从中发现了创制西夏文字的记录 ,充实了关于西夏文创制的内容 ,再一次确认西夏文字系元昊时期创制 ,了解到有关细节。还用西夏人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印证了西夏元昊称帝时间和加冕等重大史实。由年款和史实记录初步推定《文海宝韵》成书于天赐礼盛国庆年间 ,即 1 1世纪中期 ,属西夏前期 ,其编纂者是以罗瑞智忠为首的一批学者。参与此书编纂的有身居高位的官员 ,有通晓切韵的僧人和学者。序言对本书内容和特点记载表明西夏人对西夏语音科学的认识。从《文海宝韵》和《五音切韵》序分析了二书的关系 ,《五音切韵》将《文海宝韵》中的字纳入到韵图、韵表中 ,两书出于同一个朝代 ,有颇多重复的序言 ,内容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9.
《唐书释音》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真实反映了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宋代语音史的天然语料,与韵书、韵图、宋人叶音以及宋代诗词用韵已有研究成就相比领域,宋人音释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加强对《唐书释音》语音史料的挖掘和整理,不仅有助于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对历史方言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韵书的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课题。常用的韵书,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除去《广韵》和《中原音韵》,尚未见有全面的校勘。前辈学者在《广韵》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