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正> 目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形势下,"按劳分配"原则被广泛地讨论着.问题集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否与按劳分配原则相冲突?如不冲突,如何实现这一规律.这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一、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原则.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理论工作者认为过去的"大锅饭"就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把按劳分配与吃大锅饭划上等号.他们认为,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原则就不需要了,否则必与商品经济相矛盾.还有一些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2.
过去,人们认为生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目标与生产目标是一致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企业同样存在着发挥劳动者积极性的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动因。物质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过去,由于不认识、不认真实行这一原则,我们吃了苦头。物质利益原则就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都认为,我国工资问题中最严重的是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便成为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点。  相似文献   

3.
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是我国工资改革的重要转折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企业中真正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切实消除吃“大锅饭,的现象,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生机活力。但是,用于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多种多样,工资到底与哪些指标挂钩,如何挂钩,才更为合适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所有制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国家经营所造成的企业经营上的"大锅饭";二是国家所有所造成的企业资产上的"大锅饭".前八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围绕打破经营上的"大锅饭"来进行的,其基本思路是实行经营权人格化,即通过明确企业经营者以及职工的责、权、利,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前期改革实践表明,实行经营权人格化虽然可取得明显的近期效益,但它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与企业的持久活力有关的利益、责任和内在动力问题,它同企业改革所要达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具有强大活力的目标模式还有很大差距.企业改革的深化必须进入所有制领域,进一步打破国有企业在资产上的"大锅饭".  相似文献   

5.
按劳分配模式理论着重研究的是在实施按劳分配的场合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按劳分配模式以及每种按劳分配模式的基本特点.概括按劳分配模式的基本特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1)按劳分配的单位.即,在怎样一个范围内体现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在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单位会有所不同,可以是全社会,可以是全国所有的国有经济,也可以是一个企业.(2)按劳分配的执行者.即,由谁直接为劳动者按劳分配.在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执行者会有所不同,可以是社会中心,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企业.(3)按劳分配尺度.即,以什么为尺度计量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量。在不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尺度也会有所不同,可以是劳动的自然时间,也可以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后来,人们进一步把这一原则规定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认为不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然而,在我们的改革实践中,却一步一步地感到,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相似文献   

7.
胡逢吉在《按劳分配是原则而非具体付酬尺解》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理解为具体付酬的尺度,但劳动量迄今无直接计量方法,因而的这个尺度就难以执行其职能.按劳分配是对按资分配的否定。按劳分配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这说的也是一种趋势,一种原则,并非是对每项具体劳动按时间付给报  相似文献   

8.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一直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即“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实行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按劳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整个社会劳动创造的价值产品,在扣除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用于其他各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基金外,剩下的就是劳动者个人消费基金.由于这部分基金是由劳动创造的,而其他任何加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等,并不创造价值.因此,对于个人消费基金,只能由社会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分配给劳动者用于个人消费.马克思的这些思想得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进一步发挥,后来又被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按劳分配规律.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必须要求有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否是商品一直是个疑虑重重的问题,似乎它与按劳分配是冰炭不能同炉。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必须面对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这个问题。一、只有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完善,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并没有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的实现条件和实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条件问题。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一个前提条件,按劳分配原则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就是劳动者的所得与他付出的劳动量相对等,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坚持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要实现  相似文献   

11.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合理性及制度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实行、能否实行、如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学术理论界必须作出科学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根本手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既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兼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特定的内涵,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有所不同,诸如劳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按劳分配的标准、范围、程度、形式不同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主要制度路径是在所有制制度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企业生产经营层面上,实行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在企业内部分配中,规范要素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整个社会国民收入分配中,依据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搞好分配调节和调控,确保劳动收入占主体地位,使劳动收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任务是要在工资制度和价格改革上迈出重要步子。工资改革的重点是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工资制度,逐步消除工资分配中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积弊,初步建立起能较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新的工资制度。为什么要把消除平均主义积弊作为工资改革的重点呢?因为我国现行工资制度中的最大弊端就是平均主义。这种工资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职工队伍本身建设的需要,严重阻碍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社会主义资金运动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已作了不少研究,但是,关于社会主义资金在这些过程中的人格化问题,至今尚未有人认真讨论过.人们忽视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在许多人看来,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只有人格化为资本家才能执行自己的职能,而公有制决定了社会主义资金不能由个人意志支配,因而不存在人格化问题.经济改革给企业带来了日益增大的自主权,企业正逐步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这一实践启发人们去思考社会主义资金的人格化问题.人们看到,旧体制之所以会有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的弊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由于社会主义资金未能找到独立的人格承担者,没有人格化地体现为具有独立意识和意志的人的自主行动.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和讨论社会主义资金人格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们往往把企业中的按劳分配原则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工资分配原则,很少考虑按劳分配原则中包含着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内容.这是按劳分配原则的研究不能深入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甚至影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以至于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往往只是在产权关系方面做文章,却很少直接从分配关系方面入手解决重大的改革问题:按劳分配一直被认为是经典作家为社会主义提出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原则从一开始就包含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劳动要素参与劳动分配的原则;这里遇到的问题是,劳动者过去的劳动是否应该参与劳动分配?从理论上说,如果把按劳分配原则贯彻到底的话,那么,过去的劳动也属于劳动的范畴,当然也应该参与劳动的分配.真正的按劳分配不但应该包含劳动的工资性收入,而且应该包含劳动的财产性收入,并且,劳动者不仅参与工资分配,还应该参与企业的风险分配和利润分享.企业的资本回报比例应设立边界.总结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把本来是分配关系不合理导致的国有企业严重亏损的重症用产权调整的猛药进行救治,这样一种明知不对却不得不为之而且确实在短期内有效的经济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政府官员的腐败,包括农村集体经济消失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令人痛心的.另一方面,目前通行且受到大众普遍抗议的高管高薪政策也同样不是解决之道.公平正义问题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公平正义不应只是一个口号,应提出更加具体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有些讨论经济改革和分析新的经济现象的文章中,流行着一种观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实际上是无法实行的.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只通过商品等价交换就可以实现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也通行商品等价交换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是行不通也不必要的.理由是什么呢?有的文章中说:“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什么,指活劳动吗?活  相似文献   

1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在农村和城市实行了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消除了吃“大锅饭”的弊病,把劳动者劳动的好坏与收入的多少联系起来,进一步贯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有的同志形象地把这一政策称之为“请包公”。这同党中央号召全国军民特别是青少年要继续深入地学雷锋,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对立呢?有的同志把“请包公”与学雷锋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发问  相似文献   

17.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必须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借助市场机制才能发生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的同志不太理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是互相对立和矛盾的,因而不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他们的理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企业工资取决于各企业在市场上实现的价值量。企业间等量劳动无法获得等量分配,这样也就无法实行按劳分配”。另一种意见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实行按劳分配了…  相似文献   

19.
<正>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出现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依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要适应商品经济条件实行分配模式转换.本文试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模式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有计划有控制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不仅在运行上要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而且在分配上要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则必然要改革按劳分配体制,即按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主要分配原则是什么?目前,理论界众说纷纭。我认为仍然是按劳分配。但是,这种按劳分配已不完全同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当初所提出的含义,商品经济的实践赋予这一原则以部分新的规定。“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