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马塞尔宗教存在主义的特点存在主义根据它对宗教的态度可以分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与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即宗教存在主义;其共同点是主要的,即都以非理性主义及现象学为其哲学体系与方法论的基础,而差别则是次要的。法国的加布里尔·马塞尔(1889—1972),是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尔并列为现代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家。由于他在“探求”、存在主义的所谓“真正的”宗教哲学方向上所作的“贡献”,其哲学被誉为对这一“探求”的完全实现,说它达到了“真正基督教”世界观的顶峰。西方现代哲学评论家费士在题为 相似文献
2.
陆月宏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16-21
通过对尼采所思考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间的关系的分析,对虚无主义进行分类,对他的虚无主义批判与道德解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形而上学史与存在历史的高度进一步探讨了尼采的虚无主义批判,认为正是尼采在其虚无主义批判中表露出来的价值之思遮蔽了存在.在这种意义上,尼采形而上学就是本真的虚无主义.只有真实地去经验存在之遗忘,才能真实地经验虚无主义,从而真正地去克服它. 相似文献
3.
沈品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1,(4)
在如何对待人类的哲学遗产上,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既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又批判了历史复古主义。这一批判不仅为他构建庞大的哲学史大厦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后人科学地从事哲学史研究提供启迪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 黑格尔认为,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以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历史观问题是影响人们能否正确认识与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问题,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无产阶级认识历史、探索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它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当前,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企图动摇唯物史观的科学地位,颠覆、改写人民创造历史的企图必须予以彻底揭露,而只有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批判,才能在理论上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及其虚伪性、误导性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健康而正常地发展服务。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重新解读历史”为名否定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否定中国近代以来一切革命尤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严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倾向;它宣扬资本主宰决定一切——一切都要服从服务于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资本逻辑”,否定革命,推崇改良,宣扬抽象人性论和极端个人主义,是地道的唯心史观,归根到底它是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5.
巩俊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4-36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学派。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试图用自己存在主义流派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重新做出补充和发展。虽然有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存在的不足。但是,纵观整个萨特的对马克思所做的改造,本质上仍然是存在主义的而不属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6.
虚无主义作为现代文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西方的独断论传统是虚无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现代文明中的矛盾是虚无主义泛滥的催化剂,而个人体验又使其内化为人的某种精神。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已真实地表现在生活中,而关于虚无主义是不是人类新曙光的理论还没有定论。虚无主义到底是人类的绝路还是出路,关键在于是它驾驭了人,还是人驾驭了它。 相似文献
7.
8.
郑开湘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2)
《辩证理性批判》这部书,是萨特临“知天命”之年的得意之作,为写此书,他是化费了心血的。他曾回忆道:“这本书把我咬住了,占去我的全部时间,我每天工作十小时……我的确感到必须完成这本书”。(《七十岁自画象》,引自《萨特研究》,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第64--65页)当其好友米雪尔·贡达提到他为写《辩证理性批判》“把身体搞坏了”而表示惋惜时,萨特却自豪地说:“健康是干什么用的?与 相似文献
9.
10.
林学锦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回顾了解放前后我国对萨特评价的变化,在较全面、扼要评论萨特的小说、剧本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剧本《肮脏的手》,认为它不是反共剧本而是对我们有所裨益的。鉴于此,我们应当重新评价萨特,并肯定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王永义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9-16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表率,形成了许多丰富深刻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从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应对向度三个方面,深入理解他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从理论向度上,习近平点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要害;从历史向度上,习近平阐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从应对向度上,习近平指明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完整策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抵御意识形态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放在首位,必须坚决纠正政治虚无主义倾向。政治虚无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将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致命的打击。对此,习近平从三个向度对政治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表现向度上,点明了政治虚无主义虚无党性、虚无信仰、虚无人民的种种形式;危害向度上,阐明了政治虚无主义给党和人民带来的重重危害;治理向度上,指明了肃清政治虚无主义恶劣影响的完整策略。这一系统的批判,对于新时代开展反对政治虚无主义的斗争,建设经得起风浪考验、人民忠诚拥护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嘉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3)
尼采的现代性批判最为关注的是“现代灵魂”,其表现是意志力的衰微导致本能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这种现代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它是迄今为止对生命价值解释的结果。尼采将虚无主义的原因归结为“高等的种类”的缺乏,把理性视为“破坏生命基础的势力”,对之进行了批判,意在寻求一个“理性的他者”,即艺术的酒神精神,把它作为宗教及理性的替代物,来为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处。 相似文献
15.
张爱波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评萨特的“自由选择”理论张爱波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战后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继承了存在主义的前驱者基尔凯廓尔等人的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思想,以及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法,创立了一种“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这种“新”哲... 相似文献
16.
赵甲明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
“您崇拜谁?——我自己。只有自我才是构成世界的千百万细胞。如果没有自我,宇宙人类将是广袤的虚无……。如果世人要问,谁说过我是伟大的?没有别人,正是我!自我万岁……” 相似文献
17.
王晓峰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3)
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其自然科学属性决定了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与学习。地理“活动”模块是地理教科书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地理“活动”模块教学在设计理念、形式、资源整合等方面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要发挥活动“模块”教学的有效价值,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对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活动设施的建设,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最终促进师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红松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10):16-22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斗争史,虚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造成了极大危害.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阐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蒯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是分析哲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于五十年代初发表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以后引述此文时简写为《两个教条》) 被认为是分析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篇章.人们一般都认为正是它动摇了逻辑经验论的理论基石并因而导致了逻辑经验论的衰落.就蒯因本人哲学思想发展线索而言,此文的意义也非同小可.它可以说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缩影,他后来的大部分思想在此文中都已见其端倪.正是在此文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自然化认识论用以代替他自以为已被他摧毁了的传统认识论(主要指逻辑经验论).本文试图说明:蒯因并没有令人信服地驳倒逻辑经验论的基本信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中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极其深远的错误思潮之一,其借助碎片信息为依托,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五个基本要素呈现以下特征:传播主体隐匿化,难以追溯;传播内容多样化,无奇不有;传播受众广泛化,无处不在;传播媒介多元化,花样百出;传播效果娱乐化,哗众取宠。历史虚无主义以碎片化信息为掩盖,干扰网络社会思潮治理,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扭曲大学生对主流价值的判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消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破坏青年红色记忆。为全面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传播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危害,必须以清朗网络空间增强历史唯物主义引领力,以网络二次元叙事提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以掌握网络图像化叙事话语权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