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掀起了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人歪曲生产力标准,他们借口生产力落后,否定经济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在理论上把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和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运行的。凡是所代表的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需要的社会制度,就是先进的、必然要胜利的社会制度;反之,则必然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经济基础发展的极大障碍,就是落后的、必然要灭亡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社会化的大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不仅一个企业内部,而且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一环扣一环,并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在社会范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变革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观点。一个多世纪前,  相似文献   

4.
李家军  吴玉菡 《河北学刊》2007,27(5):189-192
信用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信用,就没有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交换市场,也没有社会化大生产秩序。信用在完善和巩固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信用作为生产力要素却仍未得到广为认知和重视。本文通过描述生产力要素的正确内涵和历史演变,概括分析了组成生产力的六个重要要素,重点阐述了信用作为生产力要素对社会经济的双刃剑作用,提出了现阶段信用作为生产力第七要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重大发展,也是我国一个时期内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因此,不断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观点进行理论探讨,是科学学、自然辩证法和其他相近学科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提出决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客观审度这一背景,对于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丰富内涵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将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关于“经济基础应该包括生产力”的观点,已有论者提出.笔者拟以新的视角,从八个方面论证,经济基础不但应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首先应是生产力.一、从生产力对上层建筑的直接作用看,经济基础首先应是生产力“要对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作科学的解剖,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建筑物,分析什么是社会的基础,什么是社会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正是用这个比喻制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等范畴,用以表达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的.”(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294页,以下简称李本)的确如此.马克思把整个社会形态比喻成一座建筑物,从而才制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范畴.“整个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而我们在探究这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时,竟将生产力置之度外,这岂不是沿天之大稽吗?整个社会结构都是建立在生产力之上的,因而生产力也就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地直接作用于上层建筑,是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首当其冲的基础.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物质装备和作用的大小;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必须通过各种制度、设施等物质手段,才能表现为现实的物质力量.而这些物质手段的状况以及由此而产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科技生产力思想研究汤群英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的理论创造性的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整个生产力体系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理由是:现代科技在当今世界的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决定着生产的组织结构、方式,决定着产品韵结构、质量。而且左右着生产的发展方向,左右着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速度。科技作用大于劳动者直接劳动的作用,无可置疑地是第一生产力。第二种观点则赞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及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说,反对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产力或元生产力,它与生产力体系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力体系,是对提高整个生产力体系的功能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因素。其理由是:①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之外,在科学实验中产生的;科学技术是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非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②在生产力体系内,劳动者才是具有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劳动资料的创造者与劳动过程的承担者,离开了劳动者就没有人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三大报告鲜明地提出的关于生产力标准的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这一观点的提出,可以说是我们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问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一次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当一个正确的理论、科学的论断开始提出的时候,往往不能一下子被人们接受,甚至会被误解、曲解。这多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科  相似文献   

1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这个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并对生产力的发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是否是生产力研究综述李志荣社会科学是否是生产力,是目前学术界一个有争议的理论问题,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社会科学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最多,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阐释了理由。研究者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包含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2.
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经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可见,科学的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然而,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多从既成形态上进行研究,而很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重视考察其历史起源及其前提,注重对范畴发生发展史的研究。研究范畴发生发展的历史,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整个理论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注重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上 ,结合中国社会特点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坚持用生产力的观点考察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把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任务,而且把是否具备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作为划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准绳。列宁认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个根本任务,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大问题。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指出这两对矛盾的对立双  相似文献   

15.
(一) 1978年以前我国出版的一些政治经济学专著,对于社会生产力,一般只是简单地说,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和掌握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构成。简言之,一个是物的要素,一个是人的要素,根本不提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讲活的发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被纳入一些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个可喜的进步。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同志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问题,还保持在只承认“在生产力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发展变化中,科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参阅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人民出版社1950年版)而不承认科学技术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生产力要素。我认为,这种观点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有一定距离的。它有碍于人们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理论观点。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深刻认识和自觉坚持这个根本观点,对于保证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生产力标准是生产力各要素共同增长的综合尺度目前,有一些同志常常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当然,从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即生产发展的总量来考察,这是检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尺度.但光用这一尺度来概括整个生产力的发展则是不够的.因为总量的增长不一定是各个量的共同增长为必要的前提,其中可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观点,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点转移的进一步深化,是又一次重点转移,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呢?这个问题需要认真探讨。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说清楚科技不但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为何说是“第一”呢?言其重要,重要的程度是第一位的。这个第一位是相对的,是相对其他生产力而言的。在当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渐占首位。  相似文献   

19.
在坚持生产力标准时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要用系统观点看待生产力标准,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反对只看局部生产力发展快慢,不顾全局和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本位主义倾向;第二,要用发展观点看待生产力标准,正确处理好当前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力的长远发展的关系,避免短期行为,反对急功近利的倾向;第三,要处理好生产力标准问题上的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使生产力标准转换为各部门、各行业的具体标准,反对对生产力标准的简单化理解;第四,要正确处理生产力标准与道德标准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同步发展,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0.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