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史上的词义研究,硕果累累;不少精辟论述,对后世的语言学、词汇学的研究,产生了“承前启后”的深远影响。但是,在词、词义定义(概念)、运用等方面,也有过不同角度的争论。“真理产生于辩论中”。词义定义的明确解决,推动了词义的健康发展。本文论证古今词义的性质、来源、发展、变化,立足普通语言事实,着重探讨词义到语义这一语言基础工程。语言学的核心是语法。词义发展的“核心”或关键,俗说转义,新说“引申”。汉语新词新语出现,必然要产生与它相适应的词义。这对于丰富汉语词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叠音词与单音词叠用形式上十分相似,但二者的结构与词义均有不同。叠音词是重叠同一个音节而构成的双音词,而单音词叠用属于对词的运用,是用词组句而形成的语法关系,是造句问题,在语法研究范围内。叠音词虽然是两个音节,但在语义构成上只有一个语素,属于单纯词,其词义与单字义无关,两个音结合起来表达一个词义。单音词重叠使用后,两个词结合为词组,词汇意义与单个字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汉语词汇从上古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中古以复音词为主,是汉语发展史上的一大变化。并列式复合词在汉语复合词中是数量比较多的一类,这一构词方式能产性强,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点。调查探究专书中的复合词,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人小说为材料,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联绵词的词汇概貌、词形、词义、用法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唐人小说中的联绵词总体上以继承为主;联绵词词形的发展变化逐渐趋于稳固;唐人小说中联绵词的词义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唐人小说中联绵词的用法趋于松散;语言的同化规则和人们的心理类推作用对联绵词形、音、义的发展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应重视探讨语言发展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和词是语言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元素。词是语言音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这个结合体中的意义部分。词的本质是语音的物理性和语义的社会性,词义的本质只有语义的社会性。因此,词和词义不同:一,数量不同。古今汉语词汇约有40万条,而古今词义的有2000万个。二,结构不同。词的结构只有独立。联合、定中、述补、述宾、主谓、重叠等几种类型,千千万万的词可以共用一个结构形成。词义一个意义就有一种结构形式,语言中有多少个词义就有多少个结构形式。词义的结构十分复杂。三,构成成分不同。词的构成成分只有词素一种成分,而词义的构成成分有义库、义位、义素三级单位,三级单位又各有自己的构成成分,各级单位的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词汇研究中,已经有人建构了一种新的词汇描写系统,即区分语言的词和言语的词,区分语言的词义和言语的词义。但是,作为认知领域一种新的词义类别,词的言语义的研究还仅限于开始阶段,需要讨论的问题还有很多。1.词的言语义范畴界说词的言语义是相对于词的语言义而提出的。但是,到底什么是词的言语义,词的言语义与词的语言义二者何以分界,二者各自所拥有的是怎样的意义,各为怎样的隶属范畴,凡此,目前的研究并不十分明晰。首先对词的言语义的划定,就表现出广狭宽严两种范围的分歧。宽广范围的主张者认为:词的言语义是泛指词在言语表达中的…  相似文献   

7.
汉字以形声字占主导地位,"形"、"声"对"义"的制约太大。英语词义灵活的原因是词义摆脱了"形"、"音"的制约。汉语倾向于寓新义于新词,而英语倾向于寓新义于旧词。现代汉语由单音词向多音词发展,多音词占多数,词义趋于固定,而英语复合词在英语词汇中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英语拥有很多具有虚化功能的前缀和后缀。汉语词义固定得到语法灵活的补充,而英语语法形式严苛得到词义灵活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词义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作为研究古汉语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代汉语中的词义感染是指两个词原本各有其义,由于经常连用而发生感染,一个词获得另一个词的意义,同时自身意义弱化、消失。分析《现代汉语词典》(2008年第五版)中收集的语料,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是指一个词素有了整个组合体(词)的意义,实际上是一种简称替代。分析词素义感染和造词、双音化以及词义存在着的隐藏的关系,可以梳理现代汉语词素义的感染形成。  相似文献   

9.
陈明富 《殷都学刊》2013,34(3):114-117
古汉语中表“买卖”义词语较多,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其中双音词占绝大部分.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精确性和经济性等作用,古代表“买卖”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淘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到现代汉语中,“买卖”一词已经取代其它词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周易》古义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易》“今义”凸显的是一种德性优先的人文关怀 ,而“古义”突出的则是阴阳灾变思想。《易》之“古义”由来已久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后 ,由于“今义”被定为官学正统 ,“古义”便逐渐衰微 ,而鲜为世人所知。本文利用新的出土文献 ,对《易》之“古义”的由来与演变进行了辨明和稽考。作者指出 ,西汉以孟、京为代表的“卦气说”当属《周易》古义。西汉“《易》十三家”中 ,起码有八家尚传古义。文章据《淮南子》中的有关资料 ,对帛书《易传》中一直未有确解的“五官”、“六府”、“五正”诸说做出了详细考辨 ,并得出《淮南子》保存有大量《周易》古义资料的结论。作者还依“卦气说”对《淮南子》中先儒一直未明的“八主风 ,风主虫”说做出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汉语词的构成是循着由单音节到复音节的方向发展的。先秦上古汉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而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这是大家都承认的客观事实。汉沿由单啬词渐变为复音词的原因何在?王力先生在他的《汉语史稿》中写道:“汉语复音化有两个主要的因素:第一是语音的简化;第二是外语的吸收。将来实行拼音文字的时候,拼音文字也会成为汉语复音化的第三个因素,因为复音化是减少同音词的重要手段之  相似文献   

12.
词义模糊是词汇的一个特征。词义模糊性在新闻报道中涉及时间、数字、程度、度量、单位名称、职务等情况时,具有不确定性。如运用得当,使新闻报道在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凸显词义模糊性的积极意义。但在新闻报道中要运用适度,不能以词完词。  相似文献   

13.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苏俊波 《理论界》2004,(1):134-135
汉语复音词中,同义语素词如休息、思想、研究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追溯其历史来源,可上寻到先秦汉语。例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中的“恐惧”,《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朋友”,《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中的“恭敬”等。汉代以后,这种结构的复音词急剧增加。显然,汉语词汇中大量的同义语素词来源于古代汉语中单音同义词的连用,正如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阶段的。”但是,在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轨迹中,单音词为什么会产生同义连用现象,以及怎…  相似文献   

15.
从汉语史和语言材料性质这两方面来看,殷商甲骨刻辞具有鲜明的时代整体性特征,甲骨词义系统也是如此,所以可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断代整体。甲骨词义系统的整体性对刻辞义位有规定作用,归纳义位应符合这一词义系统整体性的要求。具体说就是从甲骨词义系统整体上考虑,将甲骨文字表词形式转换到词位和词义层面,然后把许许多多语境里具体的词义组合搭配形式和历时的异质因素抽掉,概括、区分为同质的最小词义单位。  相似文献   

16.
周勤 《东南学术》2012,(1):275-280
中西医都要谈及毒药,并且"毒"概念的形成过程具有相似性,但在不同语言中记录这个概念的词的词义系统却不尽相同,这与中西医药学不同的哲学背景有密切的关联。基于此,暂且选取汉语中"毒"一词,从该词的本义入手,描述了该词的词义演变状况及其与药物有关的词义系统,分析了"毒"词义演变的因素,重点探讨了不同时期不同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医对其不同的认知对词义的作用,以期展示不同语言文化中词义系统与哲学思想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杨晓黎 《江淮论坛》2014,(1):164-169
传承语素在由上古词语而语素的演进过程中,其意义对上古义既有继承也有发展,传承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复杂多样。传承语素的多义项并不在一个层面,可以分为传承义与后起义两种。传承语素中的多义语素与同音语素的区别有赖于对语素义的确切掌握。传承语素中的反义语素,呈现出多素交叉、反义关系古今不一致等特点;而同义语素的语义类型及近义语素间的区别,则表现出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传承语素义的分析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从符号学角度对网络语言旧词新义现象的特点、实质及词义变化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新的所指意义与旧的能指形式具有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关联。探讨了旧义与新义之间呈现的一词多义或同音异义的关系,旧词新义现象产生的外在动因——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内在动因——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了词义变化的认知理据和具体变化方式:词汇符号的意义在本质上具有动态性和模糊性;通过凸显词汇语义框架内的某一要素,或通过概念隐喻、转喻或概念整合,可建立旧的能指形式与新的所指意义的链接。  相似文献   

19.
刘中富 《东岳论丛》2002,23(6):138-142
从宏观上看 ,现代汉语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 静态系统以双音词为主体 ,单音词在动态系统中仍占突出地位。 2 词汇单位与非词汇单位界限模糊。 3 构词以复合法为主 ,其中偏正式最为常见 ,存在大量的同素词。 4 造词加强了理据性 ,词语表义更加明确。 5 存在大量的表达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 ,且音节数量不等 ,表现出形式上的伸缩性。 6 存在一定数量的叠音词和带有叠音形式的词 ,而且叠音形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黄杨子 《理论界》2013,(9):163-165
本文以柏林与凯的基本颜色词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蓝"的发展演变、汉语"蓝色"义词汇的发展演变、蓝色的模糊性与英汉语言中"蓝色"义词汇文化意义的比较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蓝"与"蓝色"义的浅析与思考,亦可对不同语言基本颜色范畴的普遍性与相对性有更明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