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对立的实质是 :科学主义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文化模式并以之改造其他文化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以人文主义“规范”科学主义。二者各有其合理之处 ,亦存在偏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即 :科学精神是人文主义 (精神 )的基础 ,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 ,而更重要的是 ,马克思主义在人文层次 ,是关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女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里形象地表达了她的泛神论信念.通过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两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作者强调了人的精神活动高于感官欲望的追求。心灵的友爱与安宁重于一切。作者象征性指出世俗享乐的诱惑和原始激情的冲动是阻碍人对真理形成清晰判断与理解的根本原因。人一旦为世俗享乐或激情所支配,就会丧失精神上的自由,沦为肉体欲望的奴隶。艾米莉的这种思想同时也反映在她自己的个人生活信念之中。  相似文献   

3.
以司各特为代表,苏格兰18、19世纪的作家们不仅塑造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典骑士,而且也塑造了具有骑士精神的现代平民,包括一些优秀的女性形象.他们主要用那些现代平民骑士(没有高贵出身,没有军事生活,也不是男性,甚至是一些边缘人)来再现苏格兰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时代的诗性文化,体现苏格兰民族的骑士精神:忠诚、虔敬、勇敢、礼貌、慷慨和善良.  相似文献   

4.
中世纪神学价值论虽然具备强性的神性基础,人也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与价值,但在其思想中仍然蕴涵了丰富的人文主义理念,人的意义并未完全消解,世俗生活的意义也未被彻底排斥,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间反而存在内在一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在科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主观状态,其实质是探索。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科学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科学精神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发现真理、坚持真理、运用真理、发展真理都需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科学真理统一的基础。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  相似文献   

6.
面对人类社会的危机,人们应当适时改变思维模式。文章以西方基督教和西方当代世俗人文主义为剖析对象,考察它们的思维模式,在比较中指出它们的对立面与相通处。文章第一部分概述两种思维模式的准则和思维框架;第二部分指出中国学术界以往对两种思维模式之关系理解上的误差;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两种思维模式的优劣,指出西方世俗人文主义者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也从基督教中吸取了一些成分,但由于它没有为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建构一个牢固的基础,因此,在对人和人性的看法上陷入了人类中心论和科学万能论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学说不包含人文主义精神 ,加之排斥科学技术 ,致使中国教育至今留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严重不足的痕迹。虽然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引进了科学教育 ,但受“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思想影响 ,强化了科学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 ,分离和削弱了科学教育中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 ,必须在我们的教育中充分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同一而同补 ,发展教学工具的合理性 ,淡化工具主义倾向 ,加强人文主义导向 ,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人文主义文化取向及其教育目的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人文主义文化取向综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合理内核,体现了时代精神,代表了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对教育目的观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把科学教育视为基础,把人文教育视为导向,把"四个学会"视为终极目标.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以及形成相应的能力,还要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  相似文献   

9.
人文主义既是一场启蒙运动 ,又是一种世界观和思想体系 ,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的体现在以“人”为中心 ,重视人的权威 ,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 ,反对来世观念和禁欲主义 ,提倡探索自然 ,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五有"大学要"有精神",需要中华精神为灵魂的引领、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涵育、"科大精神"为源泉的滋养。用中华精神为师生构建永久的精神家园、提供牢固的价值认同、塑造大写的人格灵魂;用科学精神以发挥大学的驱动功能、批判功能、凝聚功能、熏陶功能,使科学精神逐渐地被师生认同,成为其共同的心理基础;将大学精神尤其是科大精神积淀、传承、发扬,形成滋养科大人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1.
传统儒家孜孜以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和谐的独特精神及其所设定的理想人格,正以它的历史超越性而广泛影响着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蕴含在传统儒家人格思想中的教育意涵是多方面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积极的目标导向功能;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崇尚气节的爱国情操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义以取利”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伦理思想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慎独”精神不失为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文科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分,在于它们对“人”的研究有各自的内涵。自然科学探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及人与自然的联系,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文学者、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和人文著述。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哲人试图从生命的角度说明世界,最终却演变为离开社会人生谈论宇宙自然,或者是离开宇宙自然谈论社会人生.但孕育了古希腊哲学的古希腊神话,却把幻想世界与宇宙观融为一体,其中还包含着对个体价值和个人尊严的追求,从而把对社会的客观批判转化为一种内在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时代的觉醒意识,展示了一个丰富多采的形象世界.本文通过评述古希腊哲人的学说和古希腊神话的演变,以及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社会的关系,由此揭示了古希腊人本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追求人的存在的超越和审美化人生,追求生命、灵魂的不朽和永恒,这一取向为古希腊审美主义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希腊哲人对人的存在处境和世界存在的理性反思,标举和谐、逻各斯、美和善作为一种终极价值,从而不断推进人和人的生活、人类社会的完满化及其人与宇宙、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构,并依此对人生和社会意义进行哲学追求。前苏格拉底的审美价值形而上学为西方审美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5.
建筑真正永恒与内在的目标是: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对建筑的探求,使我们在混乱和迷惘中尚有可能把握其发展的合理走向。当今建筑师和理论工作者正从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环境需要出发,通过建筑的物质创造与表现,恢复并强化那些正在失去的人校和文化相关性的观念。由此产生的建筑才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属人的生命世界,具有人情味;同时确立建筑为人服务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目的在于重建和发掘建筑的人文价值,为人类寻求、发现和设计出生活与生命精神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女作家徐小斌的小说中,逃离是女主人公在现实社会受挫后最重要的行为方式,而那些蒙着神秘文化面纱的宗教神话世界、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化外之境"和摆脱了历史束缚的自然爱欲世界,则成为对主人公进行精神救赎的皈依之地。从心理学的意义看,这种奇特的逃离方式具有对病态现代人进行精神疗救的形而上色彩。然而,拨去神秘的面纱后我们发现,现代人始终无法抵达真正的灵魂栖息地,获得心的归属与庇护。  相似文献   

17.
略论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其他任何宗教一样,其宗旨是追求出世解脱,是与人文精神相对立的。然而佛教自传入中国内地之后,通过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及中国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中国化。而中国化的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其鲜明的入世精神。通过辨析“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通过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与印度原始佛教,传统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的异同比较,从佛性与人性、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可发现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关系,中国佛教有既出世又人世的思想性格,这将为当代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技与人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这种五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原始社会二者之间浑然未分 ;在农耕文明时人文处于优势地位 ;在工业文明时期 ,科技被人们日益重视 ;在当前 ,科技的这种优势地位更加突出 ,而人文则被边缘化。人文与科技关系的彼消此长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社会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人文被边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日益凸显出来 ,这已引起部分有识之士的关注。为了使人类生活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科技、人文观。在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人们还必须关注人类自身的心灵、道德及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企业家应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儒商成为当今中国企业界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更多的现代文明的特征:他们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精通经营管理之道;从事经济活动不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毕生追求的事业;在实现功利的结合中,注意以义行事并处处体现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使中国企业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