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和环境运动曾长期以来聚焦于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环境正义概念出现把环境问题重新拉回到了人与人关系视域中,进而把环境正义理解为对环境善物与环境恶物的分配公平问题。这样一种理解虽有其显在的合理性,然局限于分配关系与人际关系的环境正义,容易忽略正义在生态领域呈现出来的内在多元性,用生态正义概念替换环境正义概念的长处在于前者能更充分体现这种多元性。生态正义的主体不仅包括当代人、未来的后代还包括非人类自然;生态正义的类型不仅包括分配正义还包括承认的正义、参与的正义;生态正义的原则包括人际正义原则、代际正义原则、全球环境正义原则、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正义原则。一种多元的生态正义观念,更有利于在实践上指导环境领域内正义运动的多样性诉求。  相似文献   

2.
环境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它代表了三个方面的觉悟,即科学觉悟、生态觉悟和文明觉悟,其道德基础是生态伦理,目标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是,环境技术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因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伦理、社会问题。只有当人类坚持相对人类中心论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代价的二难困境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咯介绍了环境与生态的基本知识,从环境生态学视角讨论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生态学规律的客观性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唇齿关系的环境伦理观,科学认识与对待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生态价值观;认为人类应当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关系,人类不仅要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还应当为自然生态的自身进化和达到新的平衡创造条件.强调以"尊重自然与善待自然"为基本思想的生态文明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已成为生态文化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负有保护地球环境家园的共同生态责任。然而,生态环境区域间差别和同类主体区域内差别的存在,导致同类主体在环境利益分配和环境风险分担上的不公平。环境正义的实现不仅要求同类主体承担共同的生态责任,而且要求它们承担有差别的生态责任,这是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程相占 《学术研究》2013,(1):122-131,160
综观过去半个世纪的学术历程,可以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关系论归纳为五种立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具有不同的开端,二者并行不悖、没有任何关系;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种立场,认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差异非常明显,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利于各自的健康发展。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于"艺术审美"的"环境审美",它是对自黑格尔以来以艺术品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哲学"的批判超越,其核心问题是环境审美与艺术审美的联系与区别;而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生态审美",其对立面不是"艺术审美",而是传统的"非生态审美"或"没有生态意识的审美"。环境美学是就"审美对象"这个角度立论的,探讨审美对象是艺术品还是环境;生态美学是就"审美方式"这个角度立论的,其立论根基是人的生态生存和生态思维,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生态意识引领下进行审美活动,亦即在人类的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中,如何使生态意识发挥引领作用而形成一种"生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6.
当代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呈现跨区域态势,边疆地区或因生态分界被打破,或因位于生态位过渡带,成为环境巨变及生态恶化的高危区域,边疆环境史研究在历史进程及环境史学界长期缺位的状况近年有所改变,但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边疆历史环境变迁及生态恶化晚于内地,近代化以来,生态危机使边疆在另一层面上成为中心,成为环境外交中影响最大、关注度最高的区域。边疆环境的自然属性及其生态价值开始显现并日渐回归,其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以另一种面目呈现。作为当代环境整体史学的重要部分,边疆环境史必将在生物多样性及本土生态恢复、生态安全、环境外交等领域彰显其无可替代的作用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生存与发展讨论中的主题。本文在思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文明时代的诞生,论述了生态文明的内容及其建设思路,进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环境教育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9.
宋薇 《晋阳学刊》2011,(4):53-56
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和自然美学的勃兴,是美学对全球性自然环境危机的积极回应。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学为哲学基础,试图从生态审美的角度解决自然、社会的生态问题和人类精神世界的荒芜。环境美学把人放在环境中,从审美的角度重估了环境的价值。自然美学以现代自然观为基础,力图解决自然美的难题,还自然美现实存在的本真性。  相似文献   

10.
张惠娜 《理论界》2013,(12):94-96
在上个世纪的生态思潮中,左翼生态学者布克金从自然观、环境问题的根源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等方面对生态运动中的环境主义倾向展开了批判。布克金指出,环境主义的自然观是一种机械主义的自然观,其对环境问题根源的分析遮蔽了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使公众的注意力和理论关怀偏离了对环境问题与社会变革关系的理解。在布克金看来,如果不通过革命行动创造一个合作的、自由平等的社会,环境主义试图治愈这个星球的所有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本文从布克金对环境主义思潮的批判入手,深入挖掘上个世纪绿色争论中激进与改良阵营争论的实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农民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10,31(6):70-73
培养我国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农民中却存在着一些生态伦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生态伦理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我们应注重培养农民的适度消费、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村以及绿色消费的生态伦理意识。要切实培养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和宣传,而且要引导农民加强生态伦理自律,还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2.
崔朝晖 《学术探索》2012,(10):160-163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的,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它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而生态文学在此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工具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生态文学叙述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严峻生态现实的文学反映。所以它对人有认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可以绿化人类精神家园,使人民大众自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与窗口期,白洋淀水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到更为紧迫和关键的新时期。生产资料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水生态教育理念的缺失、水环境保障制度的不足阻碍了白洋淀水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白洋淀水生态文明要以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思维理念为指导,选择绿色生态道路、开展水文化教育、落实水环境制度,探索“三生融合”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形态,建设白洋淀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闫缨 《学术探索》2012,(5):51-53
合理的消费理论和消费模式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有效节约资源、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绿色消费提倡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发展的宗旨。在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的建设中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极其重要。然而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成为人们生活的主导需长时间的努力,要有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有效激励机制的贯彻,侧重于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对公众绿色消费意识的培养引导。  相似文献   

15.
加快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推进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岛市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环境、农业资源、科技实力、信息化建设、市场网络体系等方面分析,青岛市目前已经具备了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条件.今后应该重点通过发展绿色主导产业、提高生态农业科技水平、拓展融资渠道、培育龙头企业,加快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培养绿色经济意识等措施来加快发展青岛市生态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解放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时期、改革开放奠基时期、稳步展开时期、全面推进时期和党的十八大后的深化发展时期等阶段,取得了较丰富的发展经验,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新时代,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合作创新,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努力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并根据具体国情持续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刘霞 《阴山学刊》2020,(2):25-28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以及抗疫的全民阻击战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启发和感悟。对新型冠状病毒最初宿主的讨论引发了人类对野生动物主题的关注,抗疫中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引发了人类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再次呼吁。这些问题都有必要从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思考,必须通过生态道德教育提升全民生态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多层面论述绿色图腾折射出的朦胧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绿色生态椰文化在自然生态,以及物质和精神生态方面展示出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绿色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文章从福建创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视角出发,探讨绿色教育对于丰富生态建设内涵、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双重作用,同时以三明学院地处福建最绿城市,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应用型大学中找准定位、转型发展、创出特色为例,诠释绿色高校的建设模式及其创新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