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加洲大学的列文森先生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撞击,代表中国传统思想的最突出的文化遗产,越来越没落……儒学所赖以生长的土壤已经丧失,它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的说服力、生命力正在逐渐减退……总之,儒家的文化,在二十世纪初就逐渐被埋葬,到二十世纪中后期自然更无生命力可言(见美国《知识分子》1986年秋季号,杜维明文)。这也许代表了许多外国学者的观点,但在中国人看来,却是门外之谈。  相似文献   

2.
<正> 二十世纪初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最富生机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人开放的文化意识初步确立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心态体现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思索和追求,也包含着他们的忧伤和希望。本文试就文化史的角度,从二十世纪初年的文化心态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化局限入手,进一步探讨辛亥革命终结的文化根源,不当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唐致卿先生是研究山东地方史的学者.他与王阁森共同主编的《齐国史》,是国内第一部中国国别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他最早提出的"齐文化是海洋文化"的论点,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他还和岳海鹰共同承担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撰成近六十万字的《山东解放区史稿》.这也是填补空白的学术著作.为了撰写《山东解放区史稿》,他曾发起编辑《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从搜集大量资料入手进入研究,这都是很规范的学术研究方法.他的新作《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是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整理大量档案资料、契约文书和进行农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后写成的一部七十万字的厚重著作.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萌芽于古代社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本主义是文化哲学形成的标志;二十世纪初以后,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化哲学逐步演变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同西方现代文化哲学的斗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5.
<正>从地域文化的视阈来审视文学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说是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并且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由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就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由于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学者多是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其所涉猎的区域文学仅仅局限于二十世纪,而没有从整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任继愈冯友兰先生是哲学史家,又是哲学家,他以哲学家的观点治哲学史,故能独具特色。这里只讲一个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家的使命。(一)冯友兰学术活动的时代,在二十世纪。中国人是怀着屈辱走进二十世纪的。1900年,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先生曾写过一部《苏东坡传》 ,称苏轼为中国旧文人的典范 ,对此大概没有人会提出异议。不过如果我们说林语堂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的典范 ,则可能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因为一说到现代文人 ,则很多人会很自然地想到鲁迅———认为他才是现代中国文人的代表人物。那么林语堂就真的没有资格代表二十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 ,或者至少是其中的某一群体———更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另一面 ?答案看来不能是否定的。自然 ,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中人们往往最喜欢鲁迅 ,我也是如此。这当然没有什么特别 ,甚至可以说不能免俗 ,因…  相似文献   

8.
王学仲教授谈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荣昕阳春三月,我们在天津大学黾园拜访了王学仲教授,就齐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访谈。王学仲先生,山东滕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词学会顾问、中国墨子学会顾问、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已出版学术论著多...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在这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韩愈唱之于前,朱熹和之于后,由来已久,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尽管如此,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由于鲁迅先生是"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2],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透彻的了解,所以他能向这种传统的学术偏见挑战,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样一个科学论断,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于是,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也就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认为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这也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现今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广泛引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山东,作为特定的行政区域,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发展史上乃至现实中,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曾创造了璀璨绚丽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从山东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及山东当前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还是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亟需一部系统的山东通史问世。现在,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孙祚民先生主持并主编,被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的《山东通史》,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对传统哲学文化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哲学家。他锲而不舍的学术活动,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本世纪初,当新文化运动在神州大地崛起之时(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冯先生正踏入了北京大学的中国哲学之门。从此,他在中国哲学这片丰饶而荒芜的田野上辛勤耕耘了七十五个春秋。七十多年心血,浇灌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学术成果,不仅以其会通中西、融贯新旧的独特理论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享有特定的地位,并且以其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具有强烈民族性格因而得以蜚声海外,对世界哲学论坛发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有别于赛义德与其他带有西方殖民色彩的另一"东方主义"概念,斯拉夫文明与中华文明均包括于其中.在此基点上,讨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对俄罗斯文学积极接受的三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需求;现代化运动中的文化选择;传统审美方式的内在沟通.这体现了东方主义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追求,显示了中俄两国文化相似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正>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东夷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一鳞半爪的文献记载,而且由于儒家“尊夏卑夷”观点的影响,一直认为东夷文化落后于中原文化;五十年代王献唐先生、七十年代李白凤先生根据过去传世的金石资料、文献资料与当时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分别有《山东古国考》和《东夷杂考》问世,给了东夷史以应有的评价,为研究山东古国史和东夷史初步奠定了基础;到七八十年代,随着大量考古发掘资料的问世,对东夷史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先后召开了4次专门学术讨论会,出版了3部论文集。但是由于对东夷史的研究起步较晚,自王献唐、李白凤二位先生之后,尚未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逄振镐先生的《东夷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4.
王赛时先生的《山东海疆文化研究》一书,是山东社科院齐鲁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之一.该书全面而又详细地对山东的海疆文化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山东海疆的自然人文区域与历史变迁、山东海疆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承传、海疆文明的长年积累与发展轨迹、山东海洋科学探索、航海与海上交流、山东海疆文化的学术内涵与宗教风格、山东海疆的山岛文化与名胜文化、海防建设与兵家文化八个部分.细读该书,我们明显的感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梁振华 《云梦学刊》2001,22(4):79-81
政治本位的近世湖湘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曾独领一代风骚,然而在当代却遭遇了从极盛走向衰朽的命运湖南文学的百年盛衰,也恰恰能够从湖湘文化精神本身的优长与历史局限中找到潜因.20世纪湖南作家创作心理定势及其创作文本思想倾向、艺术特质都受到了湖湘文化深刻的影响和规约.田中阳之新著<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便对这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精要论述.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从“五四”到人民中国的建立,到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历了几次转型.转型的方向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社会的转型带来了文学的转型.在文学的转型中都涉及到本土与外来两种文化类型、本文在“文化”这一视角下,描述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世纪末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世纪末文学”,是与“新时期文学”同义的.因为本文探讨的是文学从传统(含有“过去”之义)走向现代(含有“现时”之义)的过程.这就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而“世纪末”正好能体现“时间”这一意义.同时,从七十年代末期产生的文学恰好处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余年,它实在是世纪末的文学,带有骚动与反思,焦虑与希望纠缠在一起的世纪末的情绪.  相似文献   

17.
刘顺 《殷都学刊》2009,30(4):72-76
"追体验"是徐复观先生在出入东西方文论话语之后,试图重新进入中国传统思想精神境界的重要尝试.在现代学术规则和传统价值认同之间追求平衡是该理论指导原则.大体来说其理论特点主要表现为:汇通考据与义理;平衡情感与理性;统一方法与目的.既试图克服二十世纪上半期主流学风与传统的隔膜,亦希望通过对儒家诗教的承传,为东西方学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近期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人求 《学术界》2001,(3):260-267
文化哲学是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自 1910年文德尔班提出这一概念到八十年代 ,文化哲学逐渐成为当代世界哲学关注的焦点。在我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热”潮 ,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大讨论 ,无不凸现出文化哲学的时代主题。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文化哲学的研究以其对中国社会实践的理性关注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反思 ,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对近期国内文化哲学思潮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作一历史性回顾 ,对于中国文化哲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文化哲学的…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华民族有着牢固的凝聚力.广大华侨,虽然身在他乡,侨居异国,但他们一天都没有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自己的“根”在中国.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不渝地爱家乡、爱祖国.在缅怀华侨爱国业绩时,人们不会忘记他们对祖国的经济贡献.急解义囊共勷义举二十世纪初,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在孙中山先生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而言,二十世纪是文化转型的世纪。几千年来存在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当中的架构日益消解,新“型”文化日益浮出水面。作为中国文化与文学在上个世纪中现代转型的急先锋,新诗在“转型”上的文化价值已是公论。然而这一价值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