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试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赵庚辉从改革的总体意义上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还比较滞后,改革基本是单项的、局部的,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加速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体制,已...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从而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订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蓝图。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这一纲领性文件是全党在新形势下一项重大任务。本文就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作的正确选择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作为自组织经济系统,要求政府为之服务,而使自己成为本位。我们的确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我们需要的,确切地说,是政府以市场为本位,从而为市场服务的政府宏观调控。改革的基本目标不是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从直接控制变为间接控制,而是从政府本位走向市场本位,形成真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会计改革冉美华吕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重要环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各方面都要为国有企业稳步地走向现代企业制度创造...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实现财政创新,促进财政发展。现代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创新的目标,也是财政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制度基础。一、财政创新发展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财政地位和职能作用将日益突出。国有企业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扩大内需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都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持。我国目前财政状况却难以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统筹…  相似文献   

6.
培育自身优势是医院走向市场的战略依托余宁宁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先后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是时代对我们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医院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或结合,已在思想理论上被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改革,经过14年风风雨雨的探索与实践,终于在党的十四大上旗帜鲜明地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是中国改革的历史必然,其间凝聚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胆识和运筹帷幄的智慧。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路,在其改革思想中居于核心的位置。他认为,搞改革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他看来,改革开放搞活,活与不活,就在于市场运用的好与不好,所以,搞活也就是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样,改革最终的也是实质上的内容就落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邓小平1985年在回答外宾关于搞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最困难和争议最多最大的改革.经过30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改革已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尽管还有一些攻坚任务,但国企改革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是国企改革的既定方向.今后国企改革总体上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新体制,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任务,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基本完善,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也写进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实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平等竞争”和“合理流动”等内容,这就把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才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优化与放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大市场的职能韩枫,任守增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调节方式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使计划调节方式去修正市场调节方式的误差与弱点,并引导市场调节的方向,从而...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我国长期以来步履维艰的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这个方向和机遇便是:加速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切实地把银行推向市场。社会主义金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银行推向市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只有把银行推向市场,银行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10多年来,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近年来信贷资金效益呈下降的趋势,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一直处于低效运转的状态中。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务之急就是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资金上的大锅饭,把银行推向市场,办成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金融改革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夏和坤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不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和科学的总结,同时规划了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和总体设想。《决定》所提出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产权制度改革问题王启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 市场经济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世界上,存在着各种类型的市场经济,如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瑞典的福利市场经济、日本的官僚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市场经济以及韩国的开放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已经剖析了中国传统福利制度的特征与缺陷,它作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特有的产物,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要求愈来愈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进行重大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即是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福利制度。本文即是对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考。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目标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克服传统福利制度的内在缺陷,矫正职业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句话深刻地表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十余年来,我国的综合自力大为增强,市场范围逐渐扩大,且通过改革实践,人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中共广州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关于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实施意见》提出,广州市要力争到1998年在国内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个新体制的本质要求是,以经济利益为基本驱动力,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市场的核心是价格,价格能够灵敏地反映供求变化和资源稀缺程度,正确调整社会各方面经济利益,传递准确的资源导向信号,给企业增添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关于加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些重大原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已作了明确规定,无疑这将会极大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决定》中关于“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办法应有区  相似文献   

19.
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民政事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举措。鉴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广、社会性强、难点较多,因此有必要在基础理论上搭建起科  相似文献   

20.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商品经济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 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郑重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党章也规定:“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我国和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几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但对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指明了道路,在某种意义上也带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