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上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代构建的实践基础:顺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要求,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创新精神、竞争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代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回顾3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我们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法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结果,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30年来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为今后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以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加强宪法监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宪法监督是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途径。本丈就建设法治国家道路上宪法所处的地位以及以法治国与宪法监督制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我国以法治国进程中,如何加强宪法监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宪法监督是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建设法治国家道路上宪法所处的地位以及以法治国与宪法监督制度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的重要转变,这是一个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从平面到立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对依法治国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深化阐述和发展提升,更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理论扩展和实施构想,必将成为我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上,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法治既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也是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6.
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而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一个重要环节,事关法治政府的建设。但目前在我国行政执法实践中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法治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立法,加强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提高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以推进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8,(7):20-21
项目背景与动因"量化"法治正成为地方法治建设探索的新焦点近年来法治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如何在总体上确定一种可以量化的方法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治程度,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尚待探索。尝试给法治找把"尺子",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进行法治建设探索的新焦点。2007年11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政府法制工作座谈会上,深圳市法制办公布了《深圳市建设法治政府总指标体系》的建议稿,提出法治政府的量化指标和细化要求,以此来评价和推动深圳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在江苏省,虽然没有明确称为"法治指标"体系,但2004年开始的"法治江苏"创建活动中,已经建立起了"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的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实际上也就是将法治建设的若干要素予以量化。许多专家建议应当在现行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个法治指标,这样,各级政府和官员就不会唯经济指标马首是瞻,推行法治就能够成为各级官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正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中国的基石,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最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传统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面临挑战,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必须善于用法治精神推进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切实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法治建设主题经由"法治国家"(1997年)、"法治政府"(2003年)的经年深化后,亟须落脚于法治社会建设,以扭转法治单极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实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协同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  相似文献   

9.
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应顺应法治潮流.在某种意义上,法治就是一种时代主旋律.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必须把握"法治"这一时代特征,顺应潮流,尊重规律,强化依法执政的理念,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科学化水平. 一、领导干部法治能力的构成要素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法治能力的两大构成要素,强化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必须明晰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具体内涵. (一)法治思维 眼界决定世界,思维决定出路.法治思维是一种内涵化的法治能力.当前,各地在领导干部法治能力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重知识轻意识"的现象,法治的工具化主义倾向比较明显.我国学界关于"法"概念的传统认识对实践中的法治工具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根据"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论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得出"法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实际上法治不仅仅是一种统治方式或工具,更是一种意识或思维.  相似文献   

10.
正早在1999年,依法行政被写入宪法,200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10年又发布《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目标,并用"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24个字对法治政府进行定位,不仅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内涵,也揭示了法治政府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也就成为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1993年,建设部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监理、施工等各方责任主体的安全生产责任。对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建设的各方责任主体必须形成一个安全工作齐抓共管,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治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媒体传播在维护正义、促进立法、监督司法、推动普法等方面深刻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以"聂树斌案"为引,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着重论析新媒体传播对于法治建设发展的促动作用,并提醒人们重视新媒体参与法治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观念碰撞的过程,是新的思想观念战胜旧的思想观念的过程。就政治理论而言,"法治"、"人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4.
根据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部署,论述了安全发展法治化过程中的3个必要环节:提高立法质量、提高执法能力、增强法治观念,指出以科学立法引领和推动安全发展,以严格执法促进形成安全发展法治环境,以全民守法实现安全发展法治。  相似文献   

15.
杨勇 《经营管理者》2013,(20):164-164
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个严肃的永恒的话题,有人主张采用"铁面无私"的方式严管重罚,有人主张采用"人性化"管理模式积极引导。本文阐述了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的方法和实质就是真正执行安全"以人为本"的内涵;强调"人性化"管理过程中,必须与强化制度建设和过程执行相统一,必须与各级管理者的模范作用相结合,还要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相结合,并通过"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企业本质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确定的发展目标,同时引发了如何对待传统伦理道德和法的关系的讨论。由于传统伦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其与法治存在明显的冲突,但是伦理道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所以应该为伦理道德和法治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法、术、势是法家思想不可分割、不能随意撤分的三个组成部分。法治、术治、势治,共同构成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即"以法治国"的思想。本文拟从法治、术治、势治三个方面探析法家法治思想,以期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这是对五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历史性成就的精确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站在了新的  相似文献   

19.
周生虎  刘铁 《领导科学》2021,(2):111-114
中国特色法治政府建设需要不断地从中国传统治道和法治文化中汲取养分。先秦法家的"一断于法""益国利民""法布于众""刑无等级""循名责实""刑赏信必"等核心观点闪烁着理性光辉,拥有持久的生命力,与现代法治政府建设"权责法定""高效为民""政务公开""执法严明""法治监督""诚信政府"的基本特征有契合之处。当前,应对先秦法家思想合理扬弃、开拓创新,为法治政府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公民法治观念、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冶国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由于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容易理解和把握.为此,作者借用自然科学上的"元素"概念,将法治与元素有机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物质属性的法活元素概念.法治国家是通过诸多法治元素,一点一滴,积小为大所构建起的庞大的法治大厦.法治元素理念要求我们时时讲法治、事事讲法治、处处讲法治.法治精神意识化是法治元素理念的核心所在.法治元素理念是我国法治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法治元素理念在法治建设中的理论探索〉是2010年度国家级软科学课题〈全国法治县创建工作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四川省泸县法治建设模式〉(项目编号:2010GXS5D254)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法治元素的内涵与特征,研究了法治元素理念的现实意义,并对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态势、法治元素与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