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以家训治家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中的显著特色,也是东邻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过程中积极借鉴和模仿的内容之一.然而,日本的家训在存在范围、训诫对象、编撰风格、功能作用、内容侧重、发展趋势等方面明显有别于中国的家训,体现了日本家族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提要]中国人重视家训,因为家训是体现一个家庭或者家族信仰的符号,是家的精神根基,是根植于内心的行为准则,家训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到家庭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兴衰。宋代四川眉山苏氏家族因其清正廉洁的家风和经世致用的家训培育出了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三苏”家训的内容、内涵和特色加以研究,从文化背景、地域特征等方面挖掘出“三苏”家训产生的条件,以期为中国的童蒙教育改革、为社会风气的引领、为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宋代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承找到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家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细胞,经由家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家训,不仅是家族文化的外在显现,更是家族成员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钱氏家族素有“苏南望族”的称号,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与钱氏家族所秉承的家训不无关系。钱基博、钱锺书父子承续钱氏家训,将钱氏家训作为自身文化实践的价值导向,通过以诗书传家、以德传家、以高远之志传家、以忠传家等内容为基本准则,进而呈现出钱氏家训的教化功能、家风形塑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功能,体现了钱氏父子将“道统”融入家庭教育,有机地将个体道德伦理与社会责任担当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两昆仑”现象。  相似文献   

4.
家训和家书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而家风,传承于家训里、体现在家书中,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训、家书,都是一个成功门第的家风展现. 家训里著名的《朱子家训》,从清朝初年问世以来,被很多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当做是“治家之经”,可以说,它不再仅仅是作者朱柏庐自己一家的家训,而是被推而广之地奉为中国共同的家文化.  相似文献   

5.
以多学科视角综合探析中国家训文化源流,有助于系统和深入领悟、发掘其丰富内涵及其当代意义.借鉴人类学大小传统论,综合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观之,中国家训文化在起源上有两个不同层次的传统:先于汉字、外于文字记录的非文字传统和由汉字记录的文字传统.非文字家训最初可表现为事关宗族大事的口头规训(如诵)或以物(如钟)代言、以行(如歌舞)代言的仪式.同时,当古代原始家庭发展到宗族-宗法制社会时,方有家训产生之需要和可能.从尧舜时期有关部落间的政治联姻和帝位传承等事关宗族大事的规训以及“五教”来看,中国家训文化可能萌芽于尧舜时期.中国文献家训在其源头上同样具有多样性,迄今已知最早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商周皇家家训群,包括政事(令)训、传宝遗训和子弟训(诫)三类,分别以《盘庚上》、《保训》和《诫伯禽书》为代表.此后,因循“训”和“诫”的思路,中国家训文化向更广大的亲缘组织和生活领域拓展,其名称、种类和内容、形式日益多样化,其社会化、平民化和职业化特征日益凸显,并传播到海外型塑了日本等国的家训文化.总之,中国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而多元.其“家”已不限于狭义的亲缘组织,事实上已包括了“扩大的亲缘组织”;其“训”已不限于狭义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已成为涵括广阔生活和职业领域的大教育和大文化,成为古人的一种社会化教育范式、社会文化类型和社会治理形式,具有现代社会单一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社会管理无可比拟的包容性和多维性.为此,亟需系统整理传统家训资源,重新审视、定位其当代意义,探索实现其创造性转型和创新性发展的形式和路径.原本种类和资源以及教育规约的理念和形式都远不如中国丰富、系统和多样的日本家训,其近现代转型和创新的经验值得深入研究,比较家训学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使“齐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家训是“齐家”思想的载体,有着丰厚的内涵,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家训中“由家及国”的教化理念,“义为利先”的中心命题,“以德教子”的重要内容,“言传身教”“严慈相济”“因材施教”“预防教育”等方法体系,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但古代家训中也有一些封建的烙印和糟粕,对传统家训加以现代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教化体系进行现代重构,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家训发展的重要时刻,在这一时期,有许多的家训问世,虽然他们的内容各有所异,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但是其目的却无非是希望他们能够促使家人、族人修身、齐家,维护家庭、宗族现存秩序直至振兴家庭和宗族的作用.在宋代的家训中,母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的家训都以母训的形式保留下来,这就成为了宋代家训的一大特色.文章将以宋代母教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和作用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宋代的母训对于家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家训通常是由家族中学养和威信较高者总结经验、汲取主流价值观念从而为其族人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质。中国古代家训通过无数的家庭、家族、宗族,乃至整个社会传播与教化子弟,对中国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值得发扬光大。忠孝仁义与立身报国、诗礼立身与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与廉洁奉公、谦虚礼让与积善修德、志向高远与诚信治国等几个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家训对古人优良品格的形成和塑造所起的具体作用,也为今天社会教育、人格培养等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传统家训的德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家训博大精深,所蕴涵的思想十分丰富,其核心内容是以儒家的“修齐治平”为指导思想,以儒家的“崇忠孝”为最高道德准则的伦理教育思想。家训文化的德教思想是通过家族的血缘亲情关系,从内部加强了家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进而促进了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家训是中华家文化的集中体现,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在传统社会中,家作为血缘、责任和精神的共同体,承担着抚养子女、人文教化、保卫国家等功能,催生普遍的人伦道德,孕育着人文精神.传统家训的德性期待集中体现在子女的德性培育上,要求子女明察人伦,正确认识和处理物我、人己关系,反对脱离人伦日用空谈虚论,合理地生产、生活,成就内圣外王之道.在具体方法上,传统家训极为重视读书,认为读书是修德进业之基,同时还需立志中正、善养其志,方可养成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可以说,德性期待是中国传统家训一脉相承的理念.在新时代,传统家训涵养家国一体之情怀,成就修齐治平之事业的理念,对当下“文化中国”的建设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