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董康(1867~1947),江苏武进人。1889年中举人,翌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义和团运动时,任刑部郎中,主管陕西刑案。八国联军进北京,他应北京城南士绅之请,设巡阅公所维持治安。旋授刑部典簿、大理院推丞。后又任清修订法律馆校理、总纂、提调,宪政编查馆科员等职。供职修订法律馆期间,曾数次衔命东渡日本,进行法制考察。辛亥革命后,一度任财政总长。北洋政府时期,曾三任大理院院长及代理司法总长、司法总长、法典编纂会  相似文献   

2.
1905年9月24日北京正阳门车站爆炸案发生后,中外报刊对此事件作了详细报道和评论。此事件对于五大臣出洋产生多种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使得西方国家更加关注五大臣出洋这件事情。  相似文献   

3.
顾肃 《浙江学刊》2007,(4):5-12
在民主政治的大前提下,宪政主义与法治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讨论宪政的基本价值需要澄清法治的本质特征和内在道德,阐述宪政主义与人治的根本区别,划清死守法律条文的统治与坚持法治精神的统治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作为宪政的一个特例,公民不服从看起来是对法律统治的一种违反,但在严格的界定条件下,实质上是坚持宪政的一种独特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雍乾时期,由于学习汉文化的需要,几代皇帝非常重视对具有文学艺术才能之词臣的选拔,由此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词臣群体。这些词臣和皇帝关系密切,跻身高层,并成为中枢决策机构中一种持续稳定的政治力量,甚至领衔中枢,对清朝军政要务的决策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清代中后期中枢政治格局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清别集提要在评价清初文人及其作品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馆臣对清初文学图景的建构。四库馆臣在建构清初文学图景时,不仅极力彰显清初文学与明代文学的异质性,更在反驳明代文学的基础上力图勾勒出一幅以学问为根柢、风格醇雅的盛世文学图景,并以王士禛“神韵说”为清代诗学特色形成的标志。四库馆臣以此建构起来的清初文学具有明显的缺陷,如遗民、贰臣群体中重要人物的缺席,明清文学继承性关系的主观割裂等,这是典型的以政教统摄文学的官方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6.
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忠诚的问题,它直接关涉国家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与秩序状态.传统社会的政治统治一般把合法性维系在意识形态和有效性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社会的政治统治则更多地依赖宪政制度来维系其合法性基础.现代社会,随着人民主权观念的日益普及和增强,宪政制度已成为现代政治合法性的一个"刚性"基础.因此,加大政治体制改革力度,建构我国政治合法性的宪政基础,便成为中国共产党21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正如果人生真有命运一说,历数中国皇帝,命最好的莫过于清朝的乾隆帝了。他25岁登基,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3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63年零4个月,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有人或许要反驳,说统治记录的创造者应该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此人在位72年。但是,太阳王5岁登基,22岁才开始执政,实际掌权不过50年,而乾隆呢,从胤禛咽气那一分钟起,到自己咽气那一刻,手握专制皇权近64年,一天也没有与他  相似文献   

8.
康熙朝御编的几十种图书大部分开修、成书于康熙四十年后,但康熙四年即谕命搜集史料、十八年开修的《明史》却在四十三年戛然而止,未能成书。《明史》的成书有竞顺治遗志、“兴朝修史”显示国力等多方面意义,康熙是一个极其强势的皇帝,其本人钟情于图书纂修,御编诸书中康熙着力最多的就是《明史》,本文以《明史》编修中康熙的上谕为切入点,以图解开其中的谜团。  相似文献   

9.
1989年报刊调价是近年来辐度最大的一次读者是报刊的“衣食父母”,又有“读者是皇帝”一说为调价身为“臣属”的少不了要向“皇帝”们深深表示歉疚之意,一“歉”一“疚“之中,又免不了一番”诉苦”——迫于无奈,最后是“本报(刊)在1989年将以崭新面貌出现,厚待读者,不负众望”云云有些报刊还宣称尽量减少广告的挤占版面,作为一项重大改进措施报刊提价前后,这一类“歉疚”、“诉苦”,几乎报刊的甲乙丙丁无不出自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路有一个酝酿、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即是他7次上书光绪帝,及其陈述的主张和内容。1888年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和万木草堂的讲学、理论著述,是其维新变法思想的酝酿时期。是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正值中法战争结束不久,外国侵略者步步进逼,痛感民族危机和清政府腐败的康有为第一次写了5000字的上皇帝书,即“上清帝第一书”,详细地陈述了中国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这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初步形成。康有为认为,清朝统治机构致命的弱点是…  相似文献   

11.
吕武 《学术交流》2012,(2):44-47
宪法和宪政已经成为宪法学知识谱系中的基础性概念。宪法应当被实施,否则宪法及其承载的价值将落空,因此,有宪法即应行宪政,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宪政是宪法运行的理想状态。从宪法概念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宪法的四个要素是组织法、根本法、人民主权和人权保障,大体上经历了四要素渐次叠加的历程,其核心则是人权保障。宪法的四个要素有待宪政过程予以落实。中国宪法观中忽视人权保障的因素,成为在中国推行宪政的阻力,需要在宪政过程中予以突破。追求宪政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实行宪政的基本路向是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加强宪法对部门法的指导力和规范力。  相似文献   

12.
西汉王朝藩属体制的建立和维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汉上承秦制,不仅在中原地区因袭郡县统治体制,而且还将边疆民族纳入统治范围。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是西汉王朝构筑藩属体制的主要目的,也是其边疆政策的重要内容。西汉初期建立的由“藩臣”、“外臣”、“敌国”构成的藩属体制,其建立基础极不稳固,武帝以后藩属体制逐步趋于完善,确立了以藩属郡县化、设置属国、特设管理机构、外围藩属体系为核心的一套新的藩属体制。这套藩属体制所建立的不同管理方式对维护中原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管理方式的不断内地化则表明西汉统治区域不断向边疆拓展,中国古代疆域就是在这种边疆内地化趋势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0,(10):16-17
康熙,姓名爱新觉罗·玄烨,史称清圣祖,男,满族,1654年5月4日生,属相马,金牛座,北京市人,无学历,清朝第四代皇帝,历史上被誉为“千古一帝”。笔者总结了康熙的“六个历史之最”: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清王朝61年:  相似文献   

14.
《史记》的“太史公曰”,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者按”,也是十分精采的杂文。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杂文家。文章研究了“太史公曰”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太史公曰”中无时不在、无文不在的一个活跃着的“我”。写杂文不可无我。“我”,就是个性,就是风格,在“太史公曰”中经常出现的“余”,进一步强化了“曰”。“太史公曰”中的“春秋笔法”,是成熟的“杂文笔法”。司马迁敢于揭发汉代社会的黑暗,敢于批评皇帝,包括当代的汉武帝,用的是微言大义的曲笔,或采取指秦骂汉、指桑骂槐的手法。司马迁的杂文还经常运用“寓论断于序事”的方法,论断从序事获得依据,序事又借助于论断找到指明。司马迁用典操纵在已,运用自如,其组合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太史公曰”是一把锋利无比的解剖刀,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晴,是一面光洁锃亮的镜子,是一支高吭嘹亮的小号。  相似文献   

15.
康熙皇帝——玄烨(1654—1722)是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二代皇帝,也是清朝以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的六十一年间,恢复和发展了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抗击了外来侵略,保卫了国家主权;消灭了分裂割据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他不仅在政绩、武功、文治、经济各方面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与成就,就法律思想而言也于继承中有发展,有些还带有时代的特色。一、设立法制意在“禁暴止奸,安全良善”  相似文献   

16.
签订于1887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是有史以来中葡两国批准互换的第一个条约,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清政府允准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门。此时,曾经称霸远东的葡萄牙殖民帝国早已衰落不堪,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无法对清政府施加压力。然而,正处于所谓“同光中兴”时期的清政府却主动签署这一不平等条约,一度还自以为得计。因此,这一条约的内容及其订立的原因等都是值得探讨的。一在葡萄牙人入居澳门后的近三百年间,尽管在欧洲本土以及在果阿等地葡萄牙人经常宣称澳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租居澳门的葡萄牙人则明瞭自己所处的地位。1777年,代理总督的澳门主教基马拉士在给议事局的报告中指出:“葡萄牙人承中国皇帝的恩惠,通过支付地租,才得到在澳门暂时居留等利益。”在这种情势下,葡萄牙人审时度势,从未向中国政府提出过订立条约,以确定他们在澳门地位的要求。以“天朝”自居,一直在澳门充分行  相似文献   

17.
古之写史,多善恶备书,目的是以示劝诫,但后世正史的劝诫主要是针对臣下的,对皇帝的恶评基本不见于正史,因此,自古有奸臣之说而无奸帝之说.<明史>将永乐时的左都御史陈瑛列入<奸臣传>,其实这是因为<明史>将成祖之酷当成了陈瑛之罪,忽视了陈瑛之专是成祖统治之术造成的.<明史>论陈瑛为奸臣,是旧史家无法论定成祖之酷杀、专断、恶德,而通过论定陈瑛为奸臣来间接彰显成祖恶政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是驻防八旗的重要地区之一.为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清政府在这一时期对这一地区驻防八旗及其指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驻防八旗在黑龙江东西部的分布及规模、驻防八旗的内部结构与特征等都作了部署,形成了清朝前期黑龙江地区的地方政权及其管理形式.黑龙江驻防八旗在清朝前期维护清朝统治、保持边疆社会稳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开发和保卫东北边疆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盛京(即沈阳),是清朝统治的大后方,被誉为"龙兴之地",很受清统治者重视。清代入主北京后的10位皇帝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曾先后10次到过盛京,这就是民间说的"清帝东巡"。康熙帝开辟东巡祭祖之路据档案记载,大清朝皇帝东巡祭祖起源于康熙帝,但是,最早筹划的人,却是顺治帝。原来,清王朝刚入主中原时,政权尚不稳定,尽管顺治帝一直想到龙兴之地祭祖,但始终未能成行。直到1670年,玄烨(即康熙帝)登  相似文献   

20.
钟勇华 《社科纵横》2011,26(1):109-111,120
庚子议和时期,赫德在其发表的多篇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以及他同各方的往来文件和私人书信中,基于其在华观察和认识,就如何处理义和团事件和中外关系提出了许多与当时西方主流观点不同的意见,同时亦提出了其改革方案,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其方案中的许多主张和建议后被清政府所采纳,对清末新政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由于其改革方案既欲维护清政府统治又想保障列强尤其是英国的根本利益,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悖论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